生活家007 | 唱响世界的中国“蝴蝶夫人”黄英

内地明星 2 0

黄英的家是一处温暖舒适的场所。家作为人类意识的居所,安放精神的诗意和情感的记忆,让每个人在合适的生活方式中怡然自乐。而钢琴和书架位于黄英家进门客厅中最核心的位置,我们在此仿佛可以看见她认真伏案研究音乐的影子。

黄英身上有一种“听得见”的浪漫,从舞台蔓延到课堂再到她的家,这样的浪漫气息与不同时刻的她相遇,便会氤氲出不同化学反应——既有舞台上如烟花般璀璨的有声浪漫,也有一路走来如花般肆意生长的惊喜浪漫,还有性格中如水晶般趋于坚韧的华丽浪漫。

自从1994年黄英成功出演了《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后,人们印象中的她便总是和普契尼笔下优美无比,又在高潮段落显得光辉有力的重抒情角色联系在一起。哪怕是咪咪这样被唱到泛滥,甚至泛滥到近乎无穷无尽的角色,经她唱来,依旧是排众而出、光彩夺目。舞台、灯光、服装、乐团、表演、音质……方方面面的完美,成就了她现象级的演出,被西方权威媒体盛赞为“中国飞来的夜莺”。

1994年,黄英作为第一位在歌剧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华人歌唱家,在法国导演密特朗执导的著名歌剧电影《蝴蝶夫人》中扮演巧巧桑。

回国后的黄英从未停止过对更好艺术的追求,还将美声唱法洋为中用,通过对作品全面而细致的处理,特别是把自己对中国艺术歌曲高级而深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传递给观众,带着中国听众一同沉浸于一场场高品质的视听盛宴中。不仅如此,黄英还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二十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如今的她在致力于探索中西方声乐艺术融合之路的同时,培育未来的中国声乐艺术家,力求让更多的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之美传遍全球并发扬光大。

1996年维也纳圣诞音乐会

黄英与多明戈、迈克尔·波顿唱响《平安夜》

黄英家里摆放着一台从日本搬运回来的雅马哈古董钢琴,它是黄英在排练时候的最佳伴侣。“除了歌唱本身,女高音还应具备其他各种技能,比如钢琴,歌者如果不会弹奏它或者不了解它,那就会在音乐性上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它不仅提供伴奏,而且会培养我们的乐感。”

属于黄英老师的浪漫,总是掷地有声,漫无边界。2024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之一贾科莫·普契尼逝世100周年,11月中旬,黄英受邀与上海交响乐团及男高音石倚洁共同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普契尼歌剧选段音乐会。

在音乐会上,黄英演绎了《漫步街头》《挂满了柔软的幕帐》等普契尼经典歌剧作品,她凭借精湛的演唱技巧,在歌声中细腻融入了颤音、滑音等多种装饰音,更精准捕捉并表达了每一幕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带领观众穿梭于浪漫无际的音乐世界。尤其在《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选段中,黄英以其高亢激昂、极具穿透力的嗓音,生动刻画了主角“咪咪”的复杂情感世界,将角色的纯真与坚韧的性格特质融入歌声中。在唱完《茶花女》的祝酒歌后,黄英还即兴与男高音石倚洁翩翩起舞,更是将整场演出的氛围推向高潮。

2024年11月15日,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在上海“普契尼歌剧之夜”音乐会上,携手男高音石倚洁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普契尼歌剧选段音乐会,引领观众们穿梭于普契尼歌剧的艺术殿堂,共同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

早在1994年,黄英便因为《蝴蝶夫人》与普契尼结缘,如今我们再看当年影片的精彩桥段,依旧会被黄英饰演的巧巧桑所打动,她身上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孩童般的破碎的忧伤。尤其是她在剧中第二幕《晴朗的一天》中的咏叹调,音色甜美又细腻,真挚又充满了力量,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绚丽的颜色,生动抒写了蝴蝶夫人等待丈夫归来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人们在她如黄莺般的声音的诉说中,获得饱满的情绪能量,感受到来自艺术的洗礼。也正因为这部歌剧电影,世界开始认识了中国女高音黄英,为她带来了走向国际舞台的契机。

早在1994年,黄英在法国导演密特朗执导的著名歌剧电影《蝴蝶夫人》中进行了精彩表演,从而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并成为在国际乐坛享有巨星知名度的中国女高音。图为电影《蝴蝶夫人》剧照。

然而追逐艺术之梦并非易事,常遇波折是必然的,孤身一人漂泊世界心无所依的寂寞感也总是存在。尤其歌剧作为西方艺术的发源,起初还有着语言和文化上的鸿沟。但黄英躬身力行,在一次次的努力中将奋勇向前的意志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自我的创新与突破。为了精准捕捉每一个角色背后独特的文化韵味与性格特质,黄英在世界各地游历生活,她不仅学习各种语言,更用心去体验每一处风景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差异。“一个歌剧演员的身体就是一个容器,我鼓励现在的年轻人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出去走走看看,这样才能将多元的文化、艺术、语言、美学、历史、情感容纳于心,才能诠释万物,声入人心。”

而幸福女神也再次降临到这位一直在积极做准备的中国姑娘身上——2006年12月29日,黄英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主演的歌剧《魔笛》成为“大都会高清转播系列项目(Met HD Live)”的第一部,她的精彩表演通过数字网络系统传遍了世界各地。从“巧巧桑”到“帕米娜”,黄英在国外正好“漂流”了12年,这是一道奇异的轮回。如今,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人物画廊中,挂着各历史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中之一便是第一位在此签约演出数字联播首部歌剧《魔笛》的歌唱家黄英,另一位中国艺术家面孔则是第一位应约创作歌剧《秦始皇》的作曲家谭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背后往往是看不见的漫长的准备工作。我在演出一部作品前除了进行细致的翻译工作外,我还会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大事件对他的思想产生影响,作曲风格和其他作曲家的对比等等。想要在台上闪光,就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感觉,一定要深入研究学习,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演出效果。”

黄英走上声乐艺术道路,既是命运的安排也是灵魂的相吸。她频频提起这一路幸运地遇到的各位老师。“我的第一位伯乐是吴国钧,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校长。是他用敏锐的耳朵,最先在一群少年宫合唱团孩子的歌声中选中了我,也是他第一个说我唱出了‘竖’的感觉,有美声造型的潜质。”最后也是他说服黄英的父母,让黄英报考上海音乐学院。

而在音乐学院期间,黄英遇见了她的另一位伯乐——留法的声乐教育家葛朝祉教授。葛教授曾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留学巴黎,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黄英耳濡目染其从巴黎承袭而来的欧洲音乐气韵,不仅拓宽了眼界,更提升了审美。多年之后,承载着师恩的黄英荣归故里,又重回了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专家教授,重新站在这个当初让她展翅高飞的原点,这又是一个奇迹般的轮回。

作为一名时尚的女高音,黄英的家居风格也是时髦的海派风情,其中又深藏着典雅和精致,人如其居。

黄英的家地处上海梧桐区,临近上海音乐学院。在充分敞开且充满呼吸感的空间里,摆满着她在世界各地演出时淘回来的古董家具、书籍、画册以及学生们写给她的卡片等等。回忆、情感、音乐与艺术触手可及又肆意流淌,伴随着各个角落放置的巴洛克式的水晶灯,丰沛生活勾勒出独属于黄英的歌剧式生活。

给我们冲泡红茶的时候黄英情不自禁地唱了几句,似莺啼般悦耳婉转。“其实我的舞台,我的歌剧就是我的生活方式。艺术歌曲是通往人类灵魂的桥梁,而最好的声乐艺术便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状态。声乐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它是身心灵相通而生的艺术。唱歌用的不是嗓子,而是脑子、身体还有智慧。嗓子只是一个过道而已。一定得靠气息,再加上审美,其中包括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她又接着说,“做艺术的人不仅要有想象,还要超越想象。”

黄英很喜欢艺术家夏书亮的作品,尤其那副布面油画《夜幕下的上海音乐学院》,“艺术最大的魅力,或许就是它带给我们的触动。‘香海’里不仅有画,还有故事。”

黄英最喜欢的是家里的阳台,从这里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的梧桐,于春夏秋冬中的美好变化。

黄英任教的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是五年制,每年报考的学生都超过上千人,但最后进入复试的却只有区区几十人,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因此她对学生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她要求自己的学生前三年必须反复打磨基础、练透技术,同时培养好审美,等到四年级再唱艺术歌曲,然后逐步尝试相对“大”的作品。现在,黄英每周至少要给学生上20节课。虽然已经远超应授课程时间,但她非常高兴。

“教学相长。我看到年轻的学子努力学习,仿佛看到我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他们有对声乐艺术的热爱,有激情,有才华。刚刚我的一位学生获得了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的一等奖,我为她感到骄傲。这次比赛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选手注册、近千人报名,赛事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参与度都很高,学生顶着的压力也非常大,能够在这样级别的赛事里脱颖而出,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对我教学最好的肯定。”

即使已经享誉国际,但作为歌唱家的黄英大部分时间也都还在练习,这对她来说非常重要,能帮助她扎实和精进声乐技术。“真正的歌唱艺术,除了天赋之外,更需要后天的不懈努力和持续的学习。”

在新加坡举办独唱音乐会时,黄英被其娘惹文化所吸引,参观完博物馆后特地买了两双娘惹鞋作为纪念。“娘惹鞋子设计独特,采用精美的刺绣和装饰,展现出一种优雅而高贵的气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载体。”

在黄英客厅柜子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她的学生们送给她的用树叶雕刻的“巧巧桑”肖像照和手绘的肖像卡,而厨房油烟机上面则放满今年学生们寄给她的手写卡片,这些对她来说也是另一种“奖章”。

“近年来国际化和体系化,正在成为中国艺术歌曲推广的两大标签,我也会继续致力于探索中西方声乐艺术融合之路,培育更多的中国声乐艺术家,力求让更多的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之美传遍全球并发扬光大,这是我有生以来最荣幸和骄傲的事。”

学生送给黄英的手绘肖像照,被她很珍惜地放在了橱柜显眼的位置上。

黄英在厨房抽油烟机上摆满了学生们的贺卡和感谢信,每天早晨醒来看见它们,便能提供她教书育人满满的动力。

编辑/张慧

采访&撰文/张慧

妆发/陈芊羽

摄影/林宙

设计/YAN

新媒体编辑/Freya

新媒体设计/C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