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从小就爱文学,写作之路也非常坎坷,几度绝望才成功

港台明星 3 0

琼瑶六七岁时,她的母亲在一所中学教书。母亲忽然发现女儿对文字有着非凡的领悟力,在惊喜之余,便开始教她念唐诗。

琼瑶也由此初次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开始兴奋地在文字中找寻乐趣。

琼瑶的母亲的这个“发现”,是相当“偶然”的。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战乱,琼瑶母亲教的那些学生,年龄都已不小,但不知怎的,念起书来就是不开窍。她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可那些大哥哥们依然听不懂。

而琼瑶呢,从小就很依恋母亲。当母亲上课的时候,琼瑶总是坐在教室的门槛上“旁听”。

有一天,母亲在教《慈乌夜啼》,其中有这样两句话:“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因为有三个“夜”字,这些大哥哥全糊涂了。母亲讲得口干舌燥,大家还是摇头听不懂。母亲有些怀疑自己的教书能力了。

一急之下,她发现坐在门槛上的女儿,便把琼瑶一把拉进教室里去问:“凤凰(琼瑶的小名),你知不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知道呀!”琼瑶答得干脆,母亲都愣了。“

那么,你说说看!”母亲大概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

琼瑶说了。据说,琼瑶解释得丝毫不差。

从这天起,母亲太得意了,她开始教琼瑶李白、杜甫、白居易。琼瑶也认真地学习起来,从此,背唐诗取代了儿歌。

琼瑶七岁已熟读了“梁上双燕”和《慈乌夜啼》。

琼瑶说,她后来会迷上写作,和这段背唐诗的日子大大有关。

在上海生活的那段日子,琼瑶的家庭经济拮据,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生活中实在难有令人欣喜的时刻 。

但就在这一年,琼瑶发现了写作的乐趣。她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琼瑶的父亲读了之后,似乎被深深打动,便帮女儿把这篇小说寄给了《大公报》的儿童版。稿件刊登出来后,琼瑶一整天都捧着那张报纸,兴奋得茶不思、饭不想,把自己写的这篇短文读了起码一百遍。

至于《可怜的小青》具体写了什么,如今琼瑶已记不清了。不过顾名思义,“可怜的小青” 这个角色,想必有琼瑶自身的影子吧。

自从作品在报纸上发表后,琼瑶便迷上了写作。每天放学回家,她就开始涂涂写写。那时,琼瑶的小四姨参加了话剧社,参演曹禺的《北京人》。当年的小四姨是个胖乎乎的姑娘,十分有喜感。她虽不是主角,却是重要的配角。

因为这层关系,琼瑶能拿到招待券,去戏院观看小四姨演话剧,这成了她记忆中最快乐的事。看完话剧回家,琼瑶竟然开始写起剧本来。

由于不懂得如何分场,她写的全是 “独幕剧”。人物一多她就理不清关系,所以又都写成 “双人剧”。很长一段时间里,琼瑶对此乐此不疲。琼瑶的父母看了女儿写的 “剧本”,只是笑笑。因为这些剧本的取材,全是父亲与母亲之间的 “对白”,讨论的问题也都是过去逃难时的种种经历 。

可惜琼瑶写的这些 “剧本”,从未发表、出版过,自然也没有人将其搬上舞台演出。最终,都被扔进了垃圾桶。

在上海念书的这一年,琼瑶逐渐交到了朋友,学会了说上海话,也对上海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她会独自一人逛书店,常常逛得连回家吃晚饭都忘了 。

1949 年,11 岁的琼瑶跟着父母迁到了台湾,她的童年也随之画上句号。

琼瑶的父亲在师范大学教书,薪资微薄,琼瑶和弟弟妹妹们就此开启了又一段艰苦岁月。在这段日子里,琼瑶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文字作品,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都是她在这一时期阅读的。

与此同时,琼瑶深深地迷上了唐诗宋词。早在抗战时期,她就跟着母亲断断续续地学习唐诗。如今,母亲在忙完家务后,也会教她唐诗,唐诗成了十一二岁的琼瑶的主要爱好。

十四岁时,琼瑶念初二,又对翻译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年暑假,在父亲的安排下,她每天带着便当,从图书馆开门便进去,一直看到闭馆才离开,整日泡在师大图书馆里。

她几乎读遍了馆内所有的翻译小说,以至于图书馆馆长对她说:“我没有书可以借给你看了!这些远远超过你年龄的书,你通通看完了!”

热爱看书、钟情文字的琼瑶,很早就开始了写作。她早期的作品难免显得稚嫩,模仿的痕迹也比较重。

不过,她投稿的运气还算不错,从十四岁起,就陆续有作品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成了家里唯一有 “收入” 的孩子。

这极大地鼓舞了琼瑶,尤其是那不多的稿费,对她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用稿费买书、看书,还喜欢上了电影。

琼瑶很早就意识到,电影与写作紧密相连,并且深知自己这一生或许不会涉足其他事业,但一定会成为一名 “作者”。

经历两次高考失败后,琼瑶在心底暗暗发誓:我再也不考大学了,那些教科书我连碰都不想碰,绝不能让 “考大学” 这场悲剧在我身上重演第三次!两次失败已经让我痛苦不堪,我实在没有勇气再去面对第三次失败 。

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满心失望,满脸忧愁地望着她,问道:“那么,你以后打算做什么呢?在如今这个社会,一张高中文凭根本派不上用场!”

“我要去写作。” 琼瑶坚定地回答,“我已经浪费了很多生命去考大学,现在, 我可以专心去写作了!”

母亲凝视着女儿,眼神中满是忧虑。

“写作可比考大学难多了!你可以把写作投稿当作一种消遣,但要是想以此为事业,这条路可太难走了。你想想,每年都有无数中学生考上大学,可每十年也不见得能出一个作家!”

“就让我试一试吧!” 琼瑶无奈却又执着地说,“不管怎样,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啊!”

母亲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琼瑶迫不及待地奔出家门,去购买稿纸、墨水和好用的钢笔。随后又匆匆赶回家,在自己那张小小的书桌前,迅速摊开稿纸,准备开启写作之路。

琼瑶就这样开始了写作生涯。

她坚信自己对写作满怀热忱,也有足够的毅力、决心,并且自认为还有那么一点写作的天赋。

然而,她最初的写作之路并不顺利。

她费尽心力地写啊写啊,好不容易完成几篇短篇小说,寄出去后却都被退了回来。每次看到信箱里那厚厚的一摞退稿,她都无比沮丧。

母亲看着女儿辛苦写作,花钱付邮费寄稿,每天眼巴巴地翻看报纸期待作品发表,最后却只能从信箱里拿回原稿,如此反复多次后,终于忍不住劝说道:“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去考大学吧!”

琼瑶听后心中一紧。不,她绝不能再考大学,对她来说,考大学就是所有噩梦中最可怕的那个。

于是,她仍旧坚持写作,一篇接着一篇;坚持投稿,一次接着一次。

她把从甲地退回的稿子寄往乙地,从乙地退回后又寄往丙地。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将这种投稿方式称作 “稿子的旅行”,她也让自己的稿子开启这样的 “旅行”,只是,这些稿子往往在 “周游列国” 后,还是回到了她的手中。

面对这些无处可投的稿件,琼瑶难过到了极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写作的天分,这条路自己究竟能不能走得通。

琼瑶庆筠结婚后,他们的小屋里只有简单的藤床藤椅,因为藤制家具最为便宜。书桌自然不能少,毕竟家里有两个“写作疯子”。琼瑶没有出去找工作,他写,她也写。

那时琼瑶专攻“副刊小说”,她才不管作品有无价值,只要能赚到稿费就行。

因为,琼瑶的母亲所言不幸应验,庆筠每个月的薪水,在支付完房租、水电等必需开销后,只能买二十天的米和菜,有十来天没东西可吃。赚钱已然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

琼瑶研究报纸“副刊”,真正做到“投其所好”,写一些三千字左右的“小小说”。偶尔,小说会发表一篇两篇,他俩的生活可以凑合过去。

有时对自己“奢侈”一下,就共骑一辆脚踏车,到新店镇的小戏院里,去看一场二轮电影,再骑着脚踏车回“家”。每次看完电影,都是深夜,车子在田埂中行驶,田野青翠,明月当空,他们也颇能自得其乐。

庆筠写作的速度比琼瑶慢很多,因为他字斟句酌,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他属于“苦干型”。

琼瑶则不一样,她常在一种感动的情绪下,去写她身边的事与物,每次思想都跑得比她的手快,为了“追”她的“思想”,她总是下笔如飞。她称自己这种写作是“灵感型”。

他俩就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下,从事相同的工作,时而切磋琢磨,时而批评鼓励。

庆筠是写作科班出身,难免对琼瑶的作品有许多意见。可是,琼瑶的作品多,见报率也较高,在“经济挂帅”的前提下,庆筠也就无话可说了。虽然他们两个都“偶有”作品发表,生活仍然够苦。因为稿费不是固定收入,时有时无。

后来,庆筠换了份工作,开始当公务员,早出晚归。每天回家后,匆匆忙忙吃完饭,就又去从事他的写作。但他上了一天班,回家已经相当累了。用剩余的时间去写作,当然写来写去不顺利。他以前可以全天候写作,作品都不多,这一下,当然少之又少。

琼瑶不用上班,每天一个人在家,时间多得用不完,生活也挺寂寞。于是,她就全力投入写作。副刊小说不再是她的目标,她开始写长篇。总觉得自己感情丰富,思想细腻,应该可以写出一两本好书来才对。可是,她整天涂涂抹抹,写了撕,撕了写,不知怎的,也是写不顺。

她写了好多“第一章”,都没有“第二章”,写来写去,真觉得自己无能极了,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才气。庆筠的写作比琼瑶更不顺利,琼瑶还偶尔会发表一两篇短篇小说,他连短篇都没有!

于是,在两个人都充满挫败感、情绪低落的时候,冲突就时常发生。

琼瑶结婚生了孩子后,庆筠因公外出。在庆筠外出期间,公司照发他的薪水,琼瑶本不应有经济上的困难。然而,她对于带着孩子回娘家生活深感不安与歉然,便将这份薪水全部交给了母亲。如此一来,当儿子需要奶粉、衣服、营养品、医药等开销时,她又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

有一次,偏偏在外地的庆筠来了封求援的信:“快寄一点美元给我,因为我没钱用了!”她这下傻了眼,总不好意思向母亲要回庆筠的薪水。抱着儿子,她又开始写稿子。

有一天,她一手抱着儿子,一手在写稿。写着写着,儿子开始哭。

她正写得顺手,不愿停下来,便让儿子“运动”,自己的右手也飞快地“运动”,脑子也不停地“运动”……正“运动”得浑然忘我之时,母亲怒气冲冲地站在她书桌前,对她疾言厉色地说:“你如果想当作家,就不该这么早生儿子!既然生了儿子,就丢掉你想当作家的梦!你这样只顾写作,让孩子吵得全家人不能生活,你岂不是太自私了吗?”

琼瑶一惊,停笔,抱着儿子,惶然不知所措。那种“罪该万死”的感觉又从头到脚地笼罩下来。她无法为自己解释,只感到走投无路。

当晚,她把头埋在儿子的襁褓中,祈求地对他低语:“儿子,你不能这么爱哭了,我求求你,你不要再哭了!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你,为我们两个,为你的父亲,做一点事吧!”

说也奇怪,琼瑶的儿子那晚不再哭。琼瑶奔回书桌前,飞快地继续她的小说。那夜,她写完了那个短篇。至今记得那篇小说的题目:《情人谷》。

这篇小说在如此仓促之下完稿,写得并不好,但很快地发表了,很快地拿到稿费。发表的杂志,与她后来的生涯有极大的关系,那本杂志名叫《皇冠》,那是她第一次给《皇冠》写稿。拿到稿费后,马上换了美元,寄去给庆筠。

后来,琼瑶终于创作了好多篇中篇小说,并将它们寄给《皇冠》杂志,都得以刊载。《皇冠》的稿费并不高。(琼瑶后来才知道,《皇冠》这本杂志是如何艰难经营的。)

稿费虽不高,但对她的生活却也不无小补。最重要的是,琼瑶拥有了一个发表的园地。她的中篇小说《寻梦园》《黑茧》《幸运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

有一天,琼瑶竟然收到《皇冠》社长“平鑫涛”的一封信,信中写着这样几句话:

“我们非常喜欢你的小说,读者反应也十分热烈。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每期给《皇冠》写一篇稿?长短字数都没有关系,《皇冠》篇幅大,可容纳较长的文稿……”

琼瑶捧着信,欣喜若狂。这是她生平收到的第一封“邀稿”信!

这也是琼瑶和平鑫涛认识的开始。

二十五岁生日过去没有多久,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终于完成了。真没想到,她会有这么大的毅力去完成它!而且是在这种风风雨雨的生活中去完成的!

捧着一大摞《窗外》的原稿,琼瑶虽然有初完稿的喜悦,却有更多的茫然。

二十万字呢!什么刊物会接受它呢?如果它去“周游列国”,恐怕邮费都不是小数字,她把稿子压在家里,开始写信给各报副刊,问一问有没有编辑愿意“过目”一下。

一周后,回信纷纷而来,都是“篇幅所限,长篇小说无法容纳”,居然没有编辑愿意看它!

报社都不愿过目她的《窗外》,琼瑶想来想去,唯一的可能是《皇冠》杂志。

当时,《皇冠》正在扩版,增加了一个专栏叫“每月一书”,可以一次刊完十万或二十万字。所以,她就把《窗外》付邮,寄到《皇冠》去了。

人生的一切,是不是都有命定呢?她这样一寄,真是万万也想不到,她以后的生命,就全部改写了。

《窗外》寄出一周后,琼瑶收到了平鑫涛寄来的一封长信,他的字如天马行空,一手好草书,却“草”得太厉害,三个字里她有两个不认识,连看带猜,看出这样几行:

收到《窗外》,连续三个晚上,不眠不休,终于一口气读完。这是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猜作者本人,必在书中。写得如此真实,令人深深感动。《皇冠》获得此书,十分荣耀,已决定在七月份《皇冠》上,一次刊出……

琼瑶捧着信,雀跃不已。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平鑫涛,颇有知遇之感。

她收到的第一封“邀稿信”是他写的,第一部长篇,又是他接受的!

他真是个有慧眼的人呢!琼瑶还没从兴奋中恢复,他又来了第二封信,热心地和她讨论书中的几个细节是否需要修正。她来不及回信,他又来了第三封,建议她改写第一章,让主角先跳出来(她的初稿中,第一章是许多女学生一齐出场)。她接受了每一项建议,重改她的《窗外》。

一九六三年七月,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发表在《皇冠》杂志上了。

两个月后,这本书发行了单行本。她首次在街头的书摊上,看到自己的书陈列着。心里的喜悦真是难以言喻,她悄悄地在书摊前逛来逛去,偷偷看着那本书。看到居然有人去买书,她兴奋得心脏怦怦乱跳。晚上回家,做梦都会笑。

平鑫涛的信,如雪片般飞来:

第一版《窗外》,已被抢购一空,现正再版中……

第二版《窗外》,又已售完,现在赶印第三版,已决定一次印五千本……

第三版《窗外》,又快卖完了。你在忙些什么?难道没有新作问世,不准备“乘胜追击”吗?……

哇!她实在有些晕陶陶,从来没有人用这么“直接”的方式,来“肯定”她的写作。

多年以来,在父母的怀疑下,在自卑感的作祟下,在儿子的眼泪下,在生活的煎熬下……不停不休地写,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是否有意义。

这样的“写”,几乎在每个字中都糅着血和泪,如今,这番挣扎,终于得到了回馈!

她看着平鑫涛的信,泪水盈眶。

怪不得古人有诗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回忆她的“写作”路程,真正是“寒彻骨”呀!

就在平鑫涛不断报佳音、催新稿的时候,《窗外》带给她的“压力”,竟如排山倒海般涌来。

首先是琼瑶的父母,他们看了《窗外》,竟勃然大怒!双双写信来指责女儿,说她不该写这本小说“出卖”自己的父母!

父亲的“传统道德”观,使他完全不能接受这件事,他在给琼瑶的信中说:

你以为大家是喜欢这部“作品”,而买这本书吗?

大家不过是要看看你的风流自传而已!

母亲的来信更加严厉:

原来你的写作才华,仅止于此!

你就这样等不及地要赚钱吗?

除了“出卖”你的父母以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本事?

我生你养你育你,竟换得你用这种方式来报答——你写了一本书来骂父母!

天啊!琼瑶说自己没有要骂父母,她爱他们,她真的爱他们。

《窗外》是她生命里最强烈的故事,这故事中如果没有她的父母,就根本不能成立。

琼瑶或者写得太坦白、太真实,不过,就在她下笔的时候,她对父母虽然有“怨”,却也有更多的“爱”呀!难道他们看不懂?难道他们体会不出来?难道他们根本不曾“深入”自己女儿的内心世界,以至竟无法接受她的书?

她捧着父母的来信,又觉得自己闯了大祸、罪该万死!泪水就滴滴滚落。她亲爱的父母啊,为什么要这样误会她呢?她走这条路,走得如此艰辛,你们为什么不鼓励她,反而要生气呢?

她不了解,她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就是《窗外》出版,带给她的各种压力。

《窗外》的出版,是琼瑶写作生涯的一个大大的冲刺。

但是,在她真实的人生里,它却带来毁灭性的风暴。

一九六四年,真是琼瑶生命里极为奇异的一年!

这一年,琼瑶搬到台北定居,并且离婚了。

她疯狂地投入写作,在两大刊物上同时刊出连载小说,还一口气出版了四本书,分别是《烟雨濛濛》《六个梦》《幸运草》《几度夕阳红》。

她将这四本新书带到母亲那里,一字排开摆在母亲的书桌上面,然后抬眼看着母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虽然我一直让您失望,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虽然我恋爱、结婚、离婚弄得一团糟,虽然写了一本让你们伤心的《窗外》……但是,我总算坚持着我从小就有的梦,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妈妈,”琼瑶郑重地说,“我会一直走下去的!”

母亲默默地看着琼瑶,终于露出了笑容。这个笑容,实在是“难得”呀!

一九六四年九月,《菟丝花》出版,接着,《潮声》出版。

琼瑶的书都由皇冠出版,一整年中,皇冠就忙着印她的书。

因为她就住在皇冠对面,她的房子也被平鑫涛利用,成为仓库,里面堆满了她的书。

一天之中,那唯一的职员就忙着出入她家,把书从她家搬去书店,门铃声经常吵到她

。然而,她却很享受那种“被吵”的滋味,看着她的书每天飞快地消失再补进来!

那年,琼瑶二十六岁,距离为了一张二十分的数学通知单而轻生的时间,足足隔了十个年头!

这十年,她历经了多少大风大浪,挨过了多少痛苦艰辛。

但是,二十六岁的她,终于肯定了自己的方向!

琼瑶并没有忘记《窗外》出版时父母的震怒。

然而,她以为时隔三年,父母和她之间已经进行了沟通。

她认为父母应该能把《窗外》看成她的一部著作,也能因《窗外》搬上银幕而替她高兴。

错了!她的想法大错特错!她对父母的了解完全不够!

《窗外》电影推出放映后的第三天,琼瑶的母亲和父亲就悄悄地去看了。

她永远忘不了母亲看完电影回来的样子。母亲瞪着她看,两眼利如寒冰,直刺进她内心深处去。世界上再也没有那样的眼光,冷而锐利,是寒冰,也是利刃。

母亲瞪了琼瑶不知多久,遽然发出一声狂叫:“为什么我会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写了书骂父母不够,还要拍成电影来骂父母!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把我杀了!

”琼瑶“扑通”一声,当场跪下,抓住母亲的旗袍下摆,有口难言,泪如雨下。

母亲啊母亲,琼瑶说自己一生中,想尽办法要博得你们欢心,总是功亏一篑。

惊慌失措中,琼瑶求救地去看父亲。谁知,父亲的眼光同样冷峻。他盯着琼瑶,冷冷地说了一句:“你永远会为这件事后悔的!”

琼瑶浑身战栗,在战栗的同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愤和自怜。

她扪心自问,写《窗外》,她不悔。让父母如此难过,她不解。她无法去“后悔”自己不解的事。她不悔,她告诉自己一定不悔。但是,看到自己的母亲生气得哭了,琼瑶就心都碎了!碎得连意识都没有了。

琼瑶跪在那儿,一声又一声地重复着喊:“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琼瑶不知道喊了几百句我错了,她母亲却充耳不闻,推开她,把自己关进门内,再也不肯理她。

父亲对她甩了甩袖子,也跟着母亲进房去了。

琼瑶的母亲的愤怒没有停止,第二天,她开始绝食。

怎么会弄成这个局面呢?怎么会这样严重呢?琼瑶到今天也无法了解。母亲一绝食,琼瑶的父亲和小妹也慌了,大家轮流到母亲床边,端着食物去求她吃,去劝她吃,她就是不肯吃。

三天过去,琼瑶的母亲依然滴水不进,琼瑶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第四天,琼瑶一整天跪在母亲床前,双手捧着碗,哀求母亲吃东西,她理都不理,闭着眼睛,不说话也不睁眼睛。

第五天,全家慌乱成一团。

终于,琼瑶把儿子小庆叫到身边,要他捧着牛奶杯,去给“奶奶”喝。

儿子小庆才六岁,几天以来,已经目睹琼瑶做的一切。

他一声不响,捧着杯子,就径直地走到母亲床边,双膝一跪,把杯子凑到琼瑶母亲嘴边,他用软软的童音说:“奶奶,你不要生妈妈的气了!我端牛奶给你喝!”

琼瑶的母亲眨眨眼,依然不理,小庆又说:“奶奶!喝牛奶!奶奶不吃东西,妈妈也不吃东西,大家都不吃东西,小庆也不敢吃东西……奶奶,奶奶,奶奶……"

在小庆声声哀唤的当儿,琼瑶再也忍不住,走过去和小庆一齐跪下。她这一跪,她小妹走过来,也加入跪下。他们大家跪着,叫妈的叫妈,叫奶奶的叫奶奶,真是叫得万般悲切。

琼瑶的母亲此时,终于撑不住了,一面掉眼泪,一面喝了小庆捧着的那杯牛奶。

看到母亲总算喝牛奶了,琼瑶这才松出一大口气来,顿时觉得四肢发软,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母亲既然喝了牛奶,就不再绝食了。

有一年,琼瑶的两个弟弟双双考上了留美考试。

在那个时代,去美国读书可谓一股狂潮,几乎人人都渴望出去,不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仍千方百计地要去留学。许多父母,即便倾家荡产也要为儿女筹措学费,送子女去读书。似乎只要能达成目的,便是一种成功。

事实上,外面的生存竞争极为激烈,留学的年轻人并不一定都学有所成。然而,在这股“留学热”的浪潮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被卷入其中。

琼瑶的两个弟弟也不例外,他们学习英文、考托福、申请学校,等到他们都拿到美国大学的入学许可之后,才开始考虑经济问题。

琼瑶身为大姐,见他们如此热衷,便开始帮他们筹备旅费和学费。

一九六六年,她先送走了大弟,第二年,又送走了小弟。一连送走两个弟弟,她满怀离愁。在生活上,难免再度陷入拮据。

写啊写啊,写作不单单是兴趣,更是琼瑶唯一能够仰仗的赚钱方式。

这时候,她的写作已备受欢迎,许多杂志纷纷前来邀稿,并给出高稿酬,来争夺琼瑶的稿子。

而琼瑶,感激平鑫涛当日的“慧眼识英雄”,更感激他给予自己的鼓舞和支持力量,始终不愿离开他的出版社,琼瑶的书一直由他出版。大部分的小说,也都发表在《皇冠》上。

从一九六三年起,《皇冠》的销售量节节攀升,由几千份跃升至几万份,平鑫涛常对琼瑶说:“《皇冠》有了你,才开始起飞了!”

当台湾播完《还珠格格》第二部之后,琼瑶收到一大堆观众的来信,都来问她:“阿姨,到底箫剑和晴儿怎样了?请你快告诉我们吧!那么好的箫剑,那么好的晴儿,只在婚礼上见了一面,我们看不够啊!”

看不够,留点想象空间,未尝不是好事。每个观众,都可以在心里,为他们继续编写故事。

编剧,真的是一件极难之事,尤其是这么长的一部戏。

琼瑶坦言许多地方力有未逮,总觉写得欠佳。

她自从事编剧以来,早就体会到一件事,戏剧不可太“写实”。

真实的人生,确实乏善可陈。日子千篇一律,不断重复。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过去又是白天。春、夏、秋、冬,不断更替。连人类的感情,亦是重复的,亲情、爱情、友情。每个人面对的问题,皆为重复。学生重复地上课下课,重复地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进入社会,重复地上班、下班、拼业绩、回家。连吃饭、上厕所、睡觉亦是重复。至于生、老、病、死此等大事,同样是重复的。

在如此重复的生命里,想要写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有时,真的是一种“能力”以外之事。

就像人类不能像鸟类那般飞,不能像鱼类那样游。超出了“能力范围”,便只有“做不到”。

《还珠格格》虽然让她绞尽脑汁,却仍逃不出人类重复的“喜怒哀乐”。

平鑫涛在 2004 年出版过一本他的自传,在那本书里,他对于琼瑶拍戏时的求好心切,有如此一段描写:

写作,由她自己控制,可以尽量做到完美,拍戏就不同了!

导演、演员、工作人员都会影响质量,不是琼瑶所能把握,她就全程掌握拍摄过程的各种细节,从毛片、初剪、配音、配字幕, 琐琐碎碎,她都不厌其烦地把缺点调整到最低, 一部电视剧所花的心力,比她自己写小说多十倍、百倍。

这就是琼瑶在电视剧时代的工作情形。

如果琼瑶“夜以继日”地完成了一本小说,为了犒赏她,平鑫涛就会带她去旅行。有时,只是开车在台湾进行“一日游”,琼瑶也就很满意了。

有时她的工作实在太累,常常连续写半年甚至一年都没休息,等到她可以休息时,平鑫涛就会安排一次旅行,在旅行期间,还会给她各种“意外的惊喜”。平鑫涛也在制造这些“惊喜”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浪漫,越来越有幽默感。

在琼瑶刚认识平鑫涛的时候,他只有一本《皇冠》杂志。同时,出版一些《皇冠》连载过的小说,也可说附带有个“皇冠出版社”。可是,自从琼瑶加入了皇冠,平鑫涛的事业开始向上飞起,速度很快。他不讳言,琼瑶的小说支撑了整个皇冠。

这时,琼瑶的小说又开始拍电影了,有了电影,就需要电影主题曲。琼瑶的小说中,常常有她写的小诗小词,有的就成了主题曲。如果不合适,琼瑶会重新帮电影写歌。这些歌曲,当时是电影宣传的唯一方式。

于是,琼瑶的事业成为一个包装,就是“琼瑶小说+琼瑶电影+琼瑶歌曲”。不知道是为什么,琼瑶这三项都很强。不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先有一部“琼瑶小说”。有了“琼瑶小说”,平鑫涛先在《皇冠》连载,然后,电影公司、唱片公司都会不请自来。

因此,平鑫涛成为琼瑶的“鞭策者”。他不能忍受琼瑶过度地放任自己。

如果,琼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肯写作,他会用各种方式来驱使她去写作。

用鼓励的:“你的才华千载难逢,不能浪费!”

用柔情的:“你写作时的样子最可爱!”

用诱惑的:“写完到欧洲去玩?”

用威胁的:“你再不写,《皇冠》每期销量要掉几千本!”

用心机的,忽然印了各种美丽的专用稿纸,放在琼瑶面前……

为了让琼瑶写作,他各种方法都用尽。

琼瑶常常想,如果自己不是碰到平鑫涛,以她慵懒自由的个性,她绝不会写出那么多本书!

总之,琼瑶和平鑫涛的事业,已经密不可分。

平鑫涛在 2004 年,写了一本自传《逆流而上》。

在这本书里,他写了一句话:“没有琼瑶,不会有今日的皇冠,没有皇冠,琼瑶依旧是琼瑶。

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写出六十五本书,十五部电影剧本,二十五部电视剧本(共有一千多集。每集剧本大概是一万三千字,虽有助理帮助,但大部分仍然出自琼瑶的手。算算她写了多少字?)。她却做到了!

对琼瑶而言,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是她没有到处敲锣打鼓,告诉大家她写作时的痛苦和艰难。

“投入”是最重要的事。琼瑶早期的作品,由于受到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影响,大多是悲剧。

写一部小说时,她完全没有自我,工作的时候,只有小说里的人物。她化身为女主角,化身为男主角,化身为各种配角。写到悲伤处,也把自己写得“春蚕到死丝方尽”。

写作,就没有时间见人,没有时间应酬和玩乐。她也不喜欢接受采访和宣传。

于是,琼瑶发现大家对她的认识是“被平鑫涛呵护备至的,温室里的花朵。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琼瑶听了,只是笑笑而已。

如何告诉别人,假若你不一直坐在书桌前写作,你就不可能写出那么多作品!当你日夜写作时,确实常常“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写到不能停,会忘了吃饭!

琼瑶说自己一直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她是“书房里的痴人”!

因为她坚信人间有爱,她为情而写,为爱而写,写尽各种人生悲欢,也写到“蜡炬成灰泪始干”。

参考书目:琼瑶《我的故事》

标签: 写作 文学 平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