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 1959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演员。6岁师从猴戏表演艺术大师、绍剧一代宗师,被誉为“南猴王”的父亲六龄童(章字义)练艺学武。1981年出演电影《阿Q正传》,1982年在《西游记》中主演孙悟空一角荣获多项大奖及荣誉。此后他相继出演了数十部电影及电视剧,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角色,深受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其家族为元末蒙古人后裔,曾受贬为“堕民”,以演戏为生。六小龄童受二哥启发学猴戏,终承父业,成为国内外知名演员。 。
在《西游记》剧中那位扮相俊美、火眼金睛的“美猴王”便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记忆中。但是“美猴王”的名字章金莱却鲜为人知。翻开章家的历史,从曾祖父“活猴章”到祖父“赛活猴”,再到其父“南猴王”,“章氏猴戏”在中国已唱响百年、延续四代,是国内外公认的“猴王世家”。关于自己的民族,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在其回忆录《取经路上五十年》里提到:1924年,我出生在绍兴学士街一户商人家里。祖上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驻在南方的蒙古军队(包括色目人)集中在一起居住,世世代代只当吹唱道士、吹鼓手、喜娘或傧相……唱的有调腔和乱弹。乱弹中以“二凡”为主,与秦腔相近。它实际上是受蒙古族音乐影响很深的一种声腔。
六小龄童父亲
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就把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贬为“堕民”,集中居住,不准参加科举,不准进入上流社会,不准与一般平民通婚往来,不得随意迁徙。他们只能做吹拉弹唱的道士、收旧货的小贩、打锡箔的手工艺人等等,在绍兴,他们只能居住在唐王街、学士街、永福街三条街里。演戏,做供人指戳笑骂的“戏子”,也是这些“堕”入社会底层的“堕民”们谋生的出路之一。在讲究“安土重迁”的旧时代,为了生计不得不游走江湖的人们,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商人,还是身无长物的“戏子”,都是被人看不起的。
直到六小龄童曾祖父章益生开始,演猴戏便有了些名气,章益生是浙江绍兴上虞道墟镇一个村民,除了在田里辛勤耕耘外,还经营着一家小灯笼铺。但他在农闲、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参与演戏,演得最多的就是猴,以至于到后来他有了“赛活猴”的名号,也算是地方上一个名角了。章益生在这个“猴王世家”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虽是一个演猴戏的演员,但他从自娱自乐为主的社戏中看到了商机。他把大城市的服装、道具等贩到当地小城镇,做起了戏业生意。渐渐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便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老闸大戏院,并且把所带去的绍戏班社扩展成了同春舞台。自此绍戏便从一个地方民间戏走上全国大舞台。1950年,绍戏被正式定名为“绍剧”。
受家庭熏染,六小龄童的父亲章宗义自幼痴迷社戏,有时候偷偷地逃学,独自一人到很远的乡村去看社戏。章宗义还经常做“白日梦”,梦想着戏台上某一位大将会突然收他作徒弟,教他翻筋斗、拿大顶。就在章宗义做梦的时候,哥哥七龄童开始在上海老闸戏院登台表演并且逐渐走红。此时的章宗义再也坐不住了,他吵着闹着要去上海演戏,与哥哥一比高低。家人最终拗不过他,于是就带他去了上海,这样章家从绍兴迁往上海,住在老闸戏院的三楼。
但是,章宗义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直到在一次上演《霸王出世》临时代替一位出演“小霸王”的演员,于是章宗义像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来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演完后,父亲章益生笑着把他抱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六七年时间里,章宗义在台上恰到好处地即兴发挥,还使出了平时偷练来的看家绝活,让人耳目一新。他的出色表演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父母,从此得以真正步入舞台。既然以后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台了,就得有个叫得响的号。哥哥因7岁登台献艺,取名“七龄童”,现在来了一位弟弟,一位印刷工人想都不想,当场给章宗义取了“六龄童”的艺名,印上了演出的说明书。没想到,章宗义便从此与“六”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七龄童生章宗信,1968年因肠癌去世。他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原始编剧、导演。
如果从六小龄童的祖父算起,“猴王家族”已经延续了四代了。像接力赛一样,把孙悟空的金箍棒一代一代接过来,在舞台上,在荧屏上,演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在六龄童章宗义看来,他的11个儿女中,二儿子小六龄童是最佳的衣钵传人。六龄童演猴戏时,每当舞台上的小猴子数目不够的时候,他就会把家里所有的孩子拉到台上去。但他并没有让孩子从事猴戏,只是对二儿子章金星除外。
小六龄童3岁即随浙江省绍剧团演出,8岁成为该团正式学员。曾主演绍剧传统戏《打半山》、《齐王哭殿》等。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血泪荡》等剧中均有出色的表演。1957年12月14日,绍剧《大闹天宫》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演出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并怀抱小六龄童合影留念。
小六龄童深受观众喜爱,自此他就包办所有剧目中小孩子的角色和所有猴戏中小猴子的角色。他没有上过学,却能够无师自通地理解剧情。小六龄童的天赋还表现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化妆。化妆师给他化一遍,他就会自己化。各种猴子的造型勾脸,都是他自己化的。小六龄童为章氏“猴王世家”猴戏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中国戏剧艺术家辞典》誉为中国最有名的戏曲小神童,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多部中国名人传记。1966年4月13日,17岁的小六龄童不幸患上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六小龄童初学猴戏的艺术启蒙老师不是父亲,而是他早逝的二哥小六龄童。二哥在病危住院期间,只要精神好一点,就会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七十二变的孙悟空,那充满神奇的天上人间,把懵懂的六小龄童带入了一个前所未闻的世界里。二哥弥留之际,他对当时仅有7岁的弟弟六小龄童说:“我就要死了,如果你演成了孙悟空,你就能见到我了……”这便是小六龄童的临终遗言。数十年后,六小龄童仍然清楚记得二哥去世的日子,因为在二哥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弟弟过7岁的生日。
1982年,央视筹备拍摄电视剧《西游记》,导演杨洁想到了“南猴王”六龄童以及《三打白骨精》中活泼可爱的传令猴小六龄童,于是给六龄童打来电话,询问那个当年以演传令猴出名的小六龄童,现在是否还在演戏。六龄童并没有告知小六龄童去世的消息,而是向导演推荐了他最小的儿子六小龄童。试镜的时候,杨洁导演顾虑重重。看上去,六小龄童内向文静,和那个肆无忌惮的孙猴子相差甚远。但是当他舞动金箍棒的时候,杨洁导演忽然眼前一亮。
1982年4月的一天,六小龄童即将登上赴北京的列车,父亲再三叮嘱:“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掉下来之后还是要看你怎么把它做好。你一定要演好孙悟空,这不仅是关系你个人的事,也是关系我们整个猴王家族,更是关乎整个剧组的事。”最后父亲跟他“约法三章”:不要想家,团结同事,不谈恋爱。
从此,六小龄童成了“猴痴”,除了演戏排练就和小猴厮守在一起。1982年,六小龄童随《西游记》剧组第一次来到锡林郭勒盟,此前他没见过草原,牛羊蒙古包及蓝天白云,一个多月里他很有新鲜感,从没喝过的奶茶他也渐渐习惯了。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加深了他们情感的交流。一些蒙古族观众还在剧组饰演了一些小角色,大家相处得很开心。
六小龄童曾经说:“父亲经常说我们的血管里流的是蒙古人的血液,所以到了草原总有一种亲近感。2004年,我到呼和浩特去做电视《连城诀》的宣传,我在里面演了一个反派角儿,顺便还到包头去做民政福利彩票的嘉宾,当地的报刊报道说‘孙悟空有蒙古族血统’,人们对我非常热情。我到街上买报纸,结果报摊的人认出我来,坚决不要钱。本来在这个片子里我不是主角,但是在呼和浩特我成了所有媒体的主角。过去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一下子感觉心理距离特别近。我还专门去祭拜了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买了很多书,买的一幅整张牛皮制的成吉思汗像,现在挂在我父亲在上海的家里。当地人都不相信:‘孙悟空是蒙古人?’他们兴奋极了,那些导游还有观众纷纷和我合影留念。”
2018年8月12日,六小龄童来到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的新华书店展区进行新书签售会。穿上红色蒙古盛装的《行者》在呼和浩特市与读者朋友们的见面会成功而顺利举行,年近60的六小龄童当场化身齐天大圣孙悟空,来了一段美猴王的经典表演,未减当年风范!来源于赛罕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