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6岁的武亦姝,在《诗词大会》舞台上对答如流,成功拿下冠军。
她的冷静与才华,连董卿都赞不绝口,一战成名之后,不少公司都想找她签约合作,可她却明确拒绝,表示自己志不在此。
此后悄然消失,再无音讯,直到2年后,再次曝出,她以613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8年过去了,这个曾让无数人惊艳的女孩,现在过得怎么样?
2017年,一位身着淡雅校服的女孩出现在全国观众的视野中。
她在舞台上丝毫不胆怯,面对百人团的强劲对手从容不迫,凭借2000多首诗词的惊人积累,击败北大博士陈更,拿下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
那一年,她16岁。
董卿也在节目上频频夸赞,“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许多人把她当作“天才少女”,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化之星。
那场比赛结束后,许多人都以为武亦姝的生活会因此改变,或者说,“理所当然”应该改变——毕竟,冠军的光环太耀眼了。
无数人想知道,她会不会选择走上舞台,成为文化偶像,或者干脆进入娱乐圈,用才华和流量开辟另一种成功的路径。
可事实远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顺理成章”。
比赛结束后,武亦姝很快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她关掉社交媒体,谢绝所有商业邀请,专心回到了校园。
面对媒体的蜂拥而至,她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淡定:“我只是因为喜欢诗词才参赛,比赛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对自己的兴趣有个交代。”
几年后,清华大学的录取榜单上出现了她的名字,她以613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清华新雅书院。
在这里,她没有带着“冠军光环”而受到特殊待遇,也没有急着在公众场合展现自我,相反她低调得甚至有些“普通”。
武亦姝始终是那个对文学充满热爱的女孩,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停下脚步。
在清华的四年里,她刻意减少了外界的曝光,一心扑在学业上。
或许有人觉得,像她这样自带光环的人,应该在舞台上发光发热,可她偏偏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回归校园,融入生活。
她依然坚持阅读,坚持思考,甚至还尝试过文学创作。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武亦姝曾在《美文》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我的历史老师》,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和感悟。
这些细小而低调的成就,让人感受到她的踏实和沉淀。
清华毕业后,武亦姝并没有选择走向娱乐圈或者成为公众人物,而是投身到儿童文学领域。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把更多美好的东西带给孩子们。
这条路或许没有舞台那样耀眼,但她选择走得安静而坚定。
武亦姝从来不是靠“天才”横空出世的幸运儿,她的成长轨迹,是一个家庭潜移默化熏陶的结果。
从小她就在书香浓郁的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是知名律师,母亲是中学教师,两人都热爱阅读。
书房里常年堆满了各种文学、历史类的书籍,而他们的家规之一就是“闲暇时间以阅读为主”。
在这样的环境里,武亦姝从3岁开始接触诗词,4岁时已经能背诵数百首。
她说小时候背诗,更多的是觉得有趣,根本谈不上理解,可随着年纪的增长,她渐渐开始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那些唐诗宋词,仿佛带她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开阔了她的视野,也让她学会了用文字去感知和表达。
这样的积累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爆发。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决赛的最后一轮,她从容地吟诵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一刻,屏幕前的无数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她的回答不仅快,更准确,更关键的是,她的气质让人如沐春风。
后来她获得了冠军,年仅16岁的她一夜成名。
但对于武亦姝来说,比赛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业和成长才是她的主线。
成名的那一年,许多人以为武亦姝会趁热打铁,走上一条光芒万丈的道路。
媒体也曾多次找到她,希望签约合作,把她包装成“文化偶像”。
可出乎意料的是,她和家人拒绝了所有的商业邀约。
她的父亲曾说:“孩子只是因为热爱而参赛,比赛结束后,她还是个普通的学生。”
比赛结束后,她关掉了社交媒体,回归到了安静的校园生活。
很多人感到惋惜,觉得这是错失了“红”的机会,可武亦姝自己却觉得释然。
她说:“我的兴趣是读书和诗词,这些才是我生活的重点。”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注重孩子的成长是否健康,而不是是否能成为“明星”。
在武亦姝的家庭中,父母从不强迫她参加任何活动,也从不对她施加成绩压力。
他们相信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武亦姝无论是在比赛还是学习中,都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面对。
武亦姝的成长经历,无疑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
武亦姝从小生活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中,书籍几乎是她童年最好的伙伴。
家长如果希望孩子热爱学习,自己首先要热爱学习。
父母没有强迫武亦姝学习诗词,而是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对诗词产生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更难得的是,武亦姝的父母从不把成绩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关注孩子是否在健康、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有人说,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智慧的父母。
这句话放在武亦姝身上,再合适不过,她的成就,不仅仅是天赋的体现,更是家庭教育的结晶。
这个时代不缺天才,缺的是像武亦姝这样清醒又坚定的“诗意人生”。
她的未来,或许还有无限可能,而我们,也许可以从她的故事中,学到一点面对生活的从容与智慧。
新民网:“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 已被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相中--2024-10-08
人民网:女高中生惊艳中国诗词大会 诗心今犹在润物细无声--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