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的母亲袁行恕(1916年-199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背景显赫。
她的父亲袁励衡是中国银行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交通银行第一任行长,被誉为“中国银行业之父”。
袁行恕的伯父——袁励准是清光绪二十四年的进士,曾担任宣统帝的老师,家族在文化和社会地位上都非常显赫。
琼瑶
01: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琼瑶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在琼瑶的生命历程里,充满了挑战和各种问题。
琼瑶将自己比作一只 “枯叶蝶”,对此,懂的人会心地一笑,而不懂的人也无需过度探寻。
原来,她的母亲曾患有失智症,她的亲舅舅在晚年也是这样,最后在上海离世,琼瑶还曾赶去上海,与失智的大舅见了最后一面。
不仅如此,琼瑶在成都的阿姨也未能逃过失智的命运。
在清末民初时期,袁家(琼瑶母亲的家族)秉持着 “门当户对,亲上加亲” 的观念,三代均为近亲通婚,也就是表兄妹结合。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家族成员最后都没能逃过失智的结局。
也正因如此,琼瑶内心深处极为惧怕自己会遗传这一病症,担心人生的末年,也会遭受失智的折磨。
琼瑶的父亲名叫陈致平,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南京,长大于北京。
琼瑶的母亲名叫袁行恕,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北京,也长大于北京。
北京,可以说是琼瑶父母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度过成长岁月,在此相遇、相恋,最终结为夫妻。
他们从相识到步入婚姻殿堂的过程,充满了浪漫与传奇色彩。
当时,袁行恕就读于北京的 “两吉女中”,陈致平在两吉女中教书,就这样结下一段师生姻缘。
据说,他们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不少奋斗与挣扎。
袁行恕出身大家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家教极为严谨。
而陈致平独自在北京生活,行事风格有些潇洒不羁。
袁行恕的父亲对陈致平的情况不太了解,因此对这门婚事颇为迟疑。
远在湖南的琼瑶祖父得知此事后,立刻写了一封长信给袁行恕的父亲,也就是琼瑶的外祖父,代子求婚。
据说,琼瑶的外祖父读完信后,大为赞赏,感慨道:““虎父怎会有犬子!父亲有这么好的文笔,儿子还会弱吗?”
就这样,琼瑶的父母喜结连理。结婚时,陈致平二十七岁,袁行恕年仅二十。
年轻时候的袁行恕争强好胜、积极进取,有着极为旺盛的学习能力。
婚后,她仍不想放弃学业,于是进入北平艺专学习绘画。
实际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自幼便是袁行恕不间断学习的家庭课程,她对绘画和诗词更是热爱至极。
或许,这也是深植于她骨子里的大家闺秀生活的一部分吧。
琼瑶十几岁时,读了不少爱情小说,可对爱情仍一知半解,便向母亲问了个天真的问题:
“妈!如果有两个男人喜欢我,第一个爱我不深,却非常会表现,随时都能让我快乐。第二个爱我很深,却不会表现,总是弄巧成拙。我应该选谁呢?”
母亲不假思索地说:“当然选第一个!”
“为什么呀?” 琼瑶疑惑道,“他没第二个那么爱我呢!”
母亲反问:“那你说爱是什么?爱就是要让你感觉自己被爱。第一个就算是装的,要是能让你一辈子都觉得被爱,那假的也是真的!第二个就算爱你爱到骨子里,可你感觉不到,那真的也是假的!”
琼瑶说,母亲这番睿智的话,她多年后才明白。
爱不分真假,关键在于你能体会多少、被爱多久。
若能让你一生都坚信被爱,那便是 “真情不渝”!
在琼瑶父母的晚年岁月里,他们一直住在琼瑶为他们买的房子里。
琼瑶的母亲性格非常倔强,常常和琼瑶的父亲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然后就住琼瑶家了。
在琼瑶的可园里,始终预留着一间房给父母,因为父母时常轮流来住,要么是母亲出走,要么是父亲被母亲拒之门外回不去。
那时候,琼瑶给母亲请了许多女佣,可都被母亲撵走了。
母亲就像琼瑶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母女俩只要一同居住,就容易产生摩擦,可分开了又彼此牵挂。
平鑫涛对琼瑶的母亲非常戒慎恐惧,即便婚后,琼瑶母亲也没把他当回事,有时甚至觉得平鑫涛是个抢走自己女儿的掠夺者。琼瑶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那时,琼瑶觉得母亲的脾气实在难以掌控,给她和父亲都带来极大的压力。
如今回想起来,琼瑶认为母亲应该很早就患上了抑郁症,只是当时大家对抑郁症缺乏了解,只当是她个性所致,才会有那些偏激的言语和行为,长期的疏忽导致错过了治疗时机。
等到母亲病情愈发严重,出现被害妄想症状,觉得子女都是仇人,全世界都要害她,家人才急忙请医生诊治。
但琼瑶的母亲性格刚烈,拒绝接受任何治疗,家人对此也毫无办法。
祸不单行,这时母亲的眼睛又因白内障逐渐失明。
失明后的她更加恐惧,却坚决不肯动手术,认定医生也要害她。
如此一来,各大医院都不愿收治,给她做眼部手术更是不可能,没有医生敢给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开刀。
有一天,琼瑶在报纸上读到一篇采访白内障名医的文章,她立刻致电报社要来了医生的电话。
随后,琼瑶恳请这位名医为母亲治疗,可医生三天后就要离开台湾,告诉她无法帮忙。
琼瑶非常失望,但仍一天多次打电话向医生请教办法。
最终,医生被琼瑶的坚持所打动,同意在离台前为她母亲诊治。
那天,琼瑶和弟妹用轮椅推着母亲到医院检查。
奇怪的是,她母亲这次并未抗拒,顺利接受了检查。
医生说道:“琼瑶,我被你打动了,看在你的坚持上,我冒险为你母亲手术。
鉴于她的精神状况,手术需全身麻醉且双眼同时进行,术后不能乱动,这就得靠家属了。”
琼瑶连忙点头,和弟妹商量后决定让母亲住院,并请了特别护士,他们打算 24 小时看护母亲,确保手术成功。
就这样,母亲做了白内障手术,医生术后便离开台湾,还介绍了其他医生负责后续治疗。
开刀后,琼瑶几人紧紧守着母亲,抓住她的手,防止她掀开眼罩。
果然,她母亲麻醉苏醒后惊恐万分,又喊又叫了许久。
但当术后治疗医生揭开母亲眼罩时,她愣住了。
她看着子女,望向窗外,当时正值华灯初上,医院对面大楼上有巨大的霓虹灯广告,她母亲难以置信地对琼瑶说:“我看见了!那儿有霓虹灯,是 S - 0 - N - Y!”
听到母亲清晰念出这几个英文字母,琼瑶知道手术成功了,立刻抱住母亲,弟妹们也纷纷围上来,那一刻,大家都落泪了。
她母亲恢复视力后只活了两年,这期间又患上了失智症。
医生表示这是多年抑郁症所致。
琼瑶请了 24 小时护工照料他们。
母亲刚患失智症时很暴躁,子女们时常要匆忙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很快,她忘记了丈夫是谁,也叫不出子女的名字。
但等她平静下来后,变得十分依赖丈夫,对子女也不再仇视。
琼瑶心想,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年,她终于“忘记了恐惧”“忘记了爱恨情仇”“忘记了过去”……甚至忘记了她活着的这个世界。
她的失智症尚未到末期,行动能力还在,也未失能,却因突发败血症,在 24 小时内离世。
家人送她去医院时,琼瑶感到庆幸,因为全家一致决定不再给母亲插管,母亲几乎是在安睡中离去的。
那是 1990 年 10 月,琼瑶的母亲享年 74 岁。
琼瑶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度过了一段悲伤的日子。
之后闲暇时便作诗、去棋社下围棋。
到 2002 年,他已 94 岁,身体开始衰弱。
有四个月时间,他吃什么吐什么,无法进食,可医生却诊断不出病因,只说是 “老化”,胃壁褶皱磨平,无法消化食物。家人再次陷入无奈,医生能治病却无法对抗衰老。
此时琼瑶深切体会到 “老” 比 “病” 更可怕。
后来有一天,琼瑶的父亲不慎摔倒,家人立刻将他送往医院,到医院后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琼瑶和弟妹们放弃了开脑治疗、插管及多余的急救措施。
2002 年 7 月 30 日,父亲得以 “善终”,永远地离开了家人。
照顾失智母亲的累琼瑶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患上了失智症,那时候请保姆特别难,从私人看护介绍所找来的护理人员,常常是说走就走,毫无预兆。
到了周末,根本请不到人。
每逢这种情况,琼瑶都会亲自前往父母家照顾母亲。
有一次,琼瑶的妹妹从美国回来,姐妹俩一起面对已经认不出她们的母亲。
一天深夜,琼瑶的母亲就往门外跑,姐妹俩急忙阻拦,可母亲却误以为她们在欺负自己,大声呼救。
姐妹俩又担心惊扰到邻居,在母亲剧烈的挣扎和叫嚷声中,和她拉扯起来,结果三个人都摔倒在地,场面十分混乱。
琼瑶的父亲对母亲情深意重,他从睡梦中惊醒,看到眼前的景象,顿时慌了神,也不问事情的缘由,就对着琼瑶和她妹妹大声斥责:“怎么能把妈妈推倒在地上?她想做什么就让她做什么……”
琼瑶的妹妹焦急地对父亲喊道:“就这一个妈妈我们都快应付不了啦,您赶紧回床上去睡觉,别再给我们添乱了,她要出门,我们怎么能让她去呢?”
恰在此时,平鑫涛因为琼瑶凌晨 3 点还没回家,打电话也没人接(琼瑶当时确实忙得没工夫接电话),便开车来到琼瑶父母家找她。
看到眼前的场景,平鑫涛忍不住对琼瑶喊道:“你得找专人来照顾你妈,你这样三天两头地折腾,是想把自己累死吗?”
琼瑶正非常挫败,手忙脚乱的,既没法跟失智的母亲讲道理,也无法和心急如焚的父亲讲道理,于是冲着平鑫涛吼了回去:“这是我妈!哪能那么容易请到专人?再说了,自己照顾和交给别人根本不是一回事,你要是不懂就别管我,回家去!”
平鑫涛见琼瑶发这么大脾气,一下子呆住了,沉默不语,随后上前帮姐妹俩扶起母亲。回到家后,平鑫涛将琼瑶轻轻搂在怀里,温柔地说:“我知道你爱你妈,可我也爱我的老婆啊!”
写在最后琼瑶说:
生命的美好,在于“生存”的“条件”。当那些条件一样样毁灭时,生命便不再美好。
上苍设计了“生”,也设计了“死”。
在设计“死亡”时,并没有设计任何“医疗器材”或“加工方式”。
如果爱是不舍、心痛、将心比心以及为对方设想,那就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一次次地发生。
爱是相互的,并非单行道。
当一个人连爱的感觉都失去了,紧抓着这条生命之线的你,松手才是人道,松手才是真爱。
任何人都不应该失去他的人权。
躺在床上的那个人,依旧拥有他的人权。让我们学会尊重吧!
当你最爱的人生命将尽时,爱是为他继续活下去,爱是把他的信念、优点传承下去,而不是用各种管线强留他的躯体,让他为你那自私的不舍,拖着逐渐变形的躯壳躺在床上苟延残喘。
参考书目:琼瑶《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的最后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