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多年两个大师,晚年却打起了版权官司

内地明星 2 0

任旭东,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军教片导演,十几年的时间拍摄了《班进攻》《刺杀》《排进攻》《连进攻》、《奇袭武陵桥》《打坦克训练》《越海捕俘》《走访地下城》《军用索道桥》等四十余部军教片,是公认的军教片大师。其导演的军教故事片《地道战》在全国上映后,观众赞誉不绝。傅庚辰,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先后为《雷锋》《打击侵略者》《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影片谱曲,是全国知名的音乐家。两人均为延安时期的老革命,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大师级艺术家,在各自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但出人意外的是,《地道战》上映后的34年,任旭东与傅庚辰这两位大师,因歌曲的署名权而对簿公堂,令人唏嘘不止。

任旭东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室副主任

年轻时傅庚辰

《地道战》中的主题歌和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两首歌曲,自电影公映后亦被广泛传唱,至今已成经典。两首歌的作曲是傅庚辰自是无异议,但作词却出现了纷争。

据任旭东所述,歌词出自他的手笔,而傅庚辰只是为歌词谱曲。歌词素材是他在1963年到正定县高平村采访时搜集的。在听取10余位老民兵讲述当年战斗经历时,其中一位曾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太阳出来呀照呀照四方,毛主席思想呀闪呀么闪金光......” 这段朴素而又发自肺腑的心声使任旭东有了灵感,他当即将其记录下来,并以此为框架,写出了《太阳出来照四方》这首插曲的歌词。随后,他又根据杨成武提供的那份《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素材,写了主题歌《地道战》的歌词。

当年《地道战》主题歌和插曲报送稿,八一厂领导审批签字

然而傅庚辰却认为,歌词是由他填写的。当年在河北采风期间,傅庚辰去庄稼地里找地道口,脑海里突然涌出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词句。他赶紧跑到老乡家里,将歌词记录下来,并一气呵成谱好曲。

影片作曲傅庚辰(1965年10月河北冉庄)

两人纠纷的起因,是两首歌在发表时,词曲作者仅为傅庚辰一人。任旭东对此非常不满,向厂领导进行了反映。两人各执一词,八一厂内亦众说纷纭。有人说,主题歌是傅庚辰作词,而插曲是任旭东作词。也有人说,两首歌的歌词是两人共同完成的。此事各持己见,一时莫衷一是。随着文革到来,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岂料2000年,任旭东与傅庚辰却因歌曲的署名权而对簿公堂。最终法院终判决认定两首歌曲系任旭东和傅庚辰两人的合作作品,两人均对歌词享有署名权。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两位元老级大师,想到他们合作的电影《地道战》,一个导演,一个作曲,两人合作为我国军教故事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却因作词署名,闹到诉讼法律,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军事教育片,也称“军事科学教育片”,简称“军教片”。是用以辅导军队、军事院校、民兵组织从事军事训练、军事教学或用以向一般观众普及军事科学知识的影片。新中国第一部军教片《河川进攻》诞生于1952年,由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7月1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

刘伯承在《河川进攻》中

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以拍军教片为主,直到1955年才开始生产故事片。军教片《河川进攻》,是将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解放军军事学院,组织学院教导团,并协调华东军区某部,于安徽凤阳临淮关镇进行的陆军师江河进攻战斗实兵演习。这是解放军第一次进行大规模、多兵种联合江河战斗实兵演习。演习地域方圆达几十里,参加的军兵种多,武器装备也多,演习中动员了步兵、炮兵、坦克兵、工兵及空军等军兵种力量,而且新中国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一旅派出一个加强连,在演习中搭乘C-46型运输机进行空降作战演练。据相关资料,刘伯承院长曾指派中将郭化若和少将陶汉章两位同志,担任了该片的军事顾问。

电影导演为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美工师为美国洛杉矶加洲大学研究生毕业,刚返回中国的陈尔真。

陈尔真,男,1926年1月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家境富裕的大家族中,从小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小学就读香港知行学校,高小和高中就读香港圣约瑟书院。大学在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大学前身)就读。1947年获得联合国E.C.A奖学金,到美国洛杉矶加洲大学读电影工艺专业。后在洛杉矶加洲大学U.C.L.A读研究生。1951年9月,和留美归国第17批同学一同回到了北京。进入了政治要求很高的军委电影筹备处,参加筹备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被打成右派,发往黑龙江省虎林县农场劳动改造。后在虎林一中任教,曾是我的美术、俄语老师,1979年评反后回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现99周岁,身体仍很硬朗。

1951年陈尔真(中)在刚成立的军委电影局

为了做好解放军第一部军事教学片《河川进攻》,把刘伯承同志指挥的一次军事演习完整的记录下来。陈尔真老师到南京军事学院和郭汝瑰(隐蔽的情报战线著名中共特工,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等高级教官商量内容编排。陈老师为这部军教片设计了“自然地形”、“敌我态势”、“我军决心”等五个动画图,并由陈老师负责影片后期加工。

就是在拍摄这部军教时,王萍导演问陈尔真,能不能象上海明星公司片头那样,给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微设计成一个五角星放光芒的动态效果。陈老师一口答应,用两个手工抹炭精粉做光盘,采取二次曝光的方法,拍出黑白的八一军微放光芒的厂微。至到几年后,八一厂动画组的严隽孝,借鉴陈老师的经验,用喷笔加工拍成了彩色的厂微,一直沿用至今。

《河川进攻》拍摄完成后,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又在同年拍摄了另一部军教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这部教学片对新中国初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有着很大的贡献。陈尔真同样作为美工师参加了该片的拍摄,并承担了大量动画制作工作。特别是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用技术手段将拼音字母动画动起来,费了很大的功夫,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军教片主要是根据此前战争的作战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当时部队训练需要和院校教学需要,拍摄提供给部队和院校进行教学训练的军教片。主要为战役战术的讲解、武器的使用原理和具体操作细节、科学知识的普及等。自我军第一部军教片《河川进攻》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拍摄了《进攻战中的37公厘高射炮兵连》《85公厘高射炮兵连操作协调程度的检查》《1953式82公厘迫击炮弹》《边防连警卫》《越海捕俘》《打坦克训练》《走访地下城》《军用索道桥》《军马卫生》《营房维护》等数十部军教片。这一时期拍摄的军教片,受众为部队官兵或地方民兵,多以说教为主,特点是按部就班地讲解经典战例,展示战术技术动作,教授武器装备操作方法等。因不具备故事影片的那种悬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观看起来不免有些乏味。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38军侦察科长张魁印撰写的《朝鲜战争穿插》,在当时的总参谋部及沈阳军区的支持下,利用原38军参战的官兵本色参演,拍摄了一部新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这部我军第一部军教故事片电影,在同年年底于全军上映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这部影片相较于以往的军教片而言,其最大的变化就是以故事片的形式拍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是一部战例片,其内容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第38军组织侦察分队在第二次战役中穿插至德川以南,炸毁德川至南川公路的武陵桥,切断敌人后路以配合主力部队歼敌。这部影片以故事片的形式进行拍摄,在部分细节上使用军事术语,并穿插运用战术分析镜头,使得影片内容在吸引观众观看同时,将教学内容深入人心。

军教片《奇袭武陵桥》剧照。

军教片《奇袭武陵桥》剧照。38军副军长罗昆山饰志愿军师长(右)、任旭东饰志愿军司令员(中)、113师师长刘海清饰志愿军副师长(左)

影片导演为任旭东和唐英奇,编剧为38军114师政治部干事满健(因满健已决定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故选择了匿名。)、38军侦察处处长魏德才(匿名,只挂名军事顾问)。参演的官兵,从军长到士兵,全用38军的官兵本色出演。38军副军长罗昆山在电影中饰演志愿军师长,38军113师副师长饰演志愿军副师长,导演任旭东饰演志愿军司令员。

《奇袭武陵桥》在1958年底在全军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来人找到38军,提出想将该片改成故事片的想法。后经总参批准,八一电影制片厂改拍后的《奇袭武陵桥》将片名换成了《奇袭》,于1960年在全国公映。演员张勇手、邢吉田、黄焕光、王孝忠、谢万和、曲云等,都在该片中有精彩表现。电影公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多年来一直热映不衰,被誉为战争电影片中的经典。

《奇袭武陵桥》开创了军教故事片的先河,自此后,我国电影类型中多了一个新成员:军教故事片。此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接连拍了《地雷战》(唐英奇执导)《地道战》等等类似的军教故事片,大受部队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也成为了中国电影上的经典之作。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徐达、吴健海、唐英奇执导,柳琪辉、屈鸿超、陈广生编剧,白大均、张长瑞、吴健海、鲁在蕴、杨雅琴等主演的军教故事片《地雷战》开拍。该片取材于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历史事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片中的大部分演员,来自当时的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话剧团。也让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鲁在蕴、田芝侠等年轻演员,瞬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新星。

杨雅琴(右)和田芝侠(饰演二曼)在电影《地雷战》中

18岁的杨雅琴,也由原来的一个剧团管服装的剧务,一下成为六七十年代耀眼的明星。1965年她参演《苦菜花》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7月,在电影《侦察兵》中饰演孙秀英。1975年10月,在电影《第二个春天》中饰演刘芝茵。1976年10月,在电影《青春似火》中饰演梁东霞。短短三年时间,她分别出演了三个“工农兵”的主要形象。靠着这三个在当时影响甚广的女主角,杨雅琴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幸运女神”。

《地雷战》的广受欢迎,让八一电影制片厂萌发了再拍一部既有军教意义又受观众欢迎的军教故事片的想法。1963年,时任八一厂军教片室副主任的任旭东,受命开始筹拍《地道战》。

《地道战》这部军教片,筑垒土工作业贯穿影片始终。为了贴近生活,剧中演员除张勇手(饰赵平原)、刘江(饰汤丙会)、王孝忠(饰山田)、谢万和(饰孙进财)、朱启(饰崔连长)少数几个八一厂专业电影演员,演员大部分为工程兵文工团话剧队员。

王孝忠饰演山田

刘江饰演汤司令

王炳彧饰演的高老忠和刘秀杰饰演的林霞

而这批从没拍过电影的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由此被观众所熟知。如饰演传宝的朱龙广,饰演女村长林霞的刘秀杰、扮演大康的韩国栋、扮演牛娃的胡自和、饰演毛妮的袁根娣......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有一个人挺例外,饰演高老忠的王炳彧,不是来自八一厂,也不是工程兵文工团的,他是唯一一个来自其他电影制片厂的专业演员。王炳彧,北影厂演员,他来摄制组看望副摄影的同学,被叫来帮忙而饰演了高老忠这个经典角色。

《地道战》摄制组合影

《地道战》是一部带有故事情节的战斗教育片,在军事和史实方面,它要求绝对的真实性;而为了能够深入人心,它又必须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索和人物形象。《地道战》虽是一部军教片,但军委上下都非常重视。为筹拍《地道战》,1965年2月10日,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主持召开关于拍摄影片《地道战》座谈会议。对影片拍摄时间,内容和人物提出具体要求,且专门成立了“《地道战》领导小组”。时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王耀南少将,担任《地道战》军事顾问指导。

图片《地道战》摄制组成员在外景地合影。工程兵副参谋长王耀南(左一)、八一厂副厂长夏川(左二)、导演任旭东(右二)、摄影杨光远(右一)。

由于剧本及上级审核等多种原因,《地道战》一直拖到1965年5月才开机。为了能将冀中地道战的真实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任旭东在杨成武副总参谋长的帮助下,找到了《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这份珍贵档案。通过档案详细了解了当年冀中地道规模、地道口伪装、驴槽口、锅灶口、地道翻口、碾子地堡等信息。影片中地道设施及隐蔽洞口,均来自档案中的文字阐述及绘图和详细说明,非常真实。

为了能像教科书一样将地道各种设施讲得明、说得清,让观众能通过直观清晰地看清地道的构造及设施,任旭东决定在八一厂摄影棚内搭建地道剖面景观,以便展示地道剖面、上翻口、下翻口、地道内陷阱、陷坑、展望孔、射击孔、深井地道口细节及工作原理。影片中地道战的摄制绝大部分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些场景既生动的强化了军事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利用地道作战灵活机动的功能。

影片中显示的地道战图纸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地道战》,始终坚持还原于真实的拍摄准则。相比较早前的《地雷战》把敌人描写的比较低能搞笑,《地道战》在各方面更加严谨真实。该片已经超越了军教片的标准,将军教知识有机融入到了故事中,军方和地方普通观众,都对此十分满意,受众之多可谓空前绝后。据不完全统计,该片发行拷贝8400多个,创世界电影历史拷贝发行之最。观看人数已逾30亿人次,也创中国观影人数的纪录。

《地道战》从1965年5月20日开机至12月杀青,1966年1月1日的公映。导演任旭东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摄制任务,不但创造了拍片时间短的纪录,也创造了拍摄费用未超过人民币40万元的用钱少记录。

《地道战》杀青制作完成后,中央主要领导大都观看审查了这部影片。据八一厂1966年第一期《艺术工作简报》刊载,1965年12月,先后有十多位军委领导、元帅、将军审查了影片《地道战》并发表意见。其中包括陈毅元帅、徐向前元帅、李富春、谭震林、王叔声、杨成武、张宗逊、彭绍辉、王新亭、梁必业、肖望东、吴法宪,陳士渠,兰桥等军委首长。

八一厂1966年第一期《艺术工作简报》

徐向前元帅评价说:“不错,是个好片子,真实可信,教育意义很大,思想性很高,主席的思想体现得很明确,形象地说明主席思想的胜利” 。

陈毅元帅评论说:“这部影片对民兵对军队都有教育意义。这样的片子要多拍一些,把山地的,水上的都拍下来,教育人民。电影是最好的形象化教材。”

杨成武副总参谋长评论道:“影片总的来说是好的 ,明确地表达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引用毛主席的话如: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等。”

工程兵司令员陳士渠评论:“片子思想性很高,很好的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具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民战争思想,教育意义很大。”

文革”期间,解放军部队训练和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冲击,这个时期鲜有军教片出现,八一厂也仅仅拍摄过几部故事片。“文革”结束后,军队战备训练重回正轨。而新的军事教育片再次拍摄提到了议程,197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两部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军教片。一部是《飞虎》(全名《飞虎——三所里穿插迂回战斗》),另一部是《坚守文登里》(原始剧本为《猛插三所里》)。再往后,是否拍摄军教片,没有查到资料。也可能随着现代战争的高科技化,传统军教片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