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粟裕特型演员谢伟才去楚青家做客,她的孙子大呼:像我外公
1990年的一个午后,谢伟才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粟裕将军夫人楚青的家中。此时距离电视剧《大决战》的拍摄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谢伟才仍然记得第一次试镜时那种惴惴不安的感觉。作为一个曾经的国民党军人的儿子,他是如何走上了扮演解放军将领的道路?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成为了粟裕将军的特型演员?最重要的是,为什么粟裕将军的孙子会对着他喊出"像我外公"这样令人震撼的话语?
一、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少年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前夕,七岁的谢伟才跟随父亲谢德贵所在的国民党部队驻扎在徐州城外。当时的徐州街头,已经开始出现大量往南撤退的军人和平民。随着战事的白热化,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部队开始仓促撤离。
在一个寒冷的深夜,谢德贵的部队接到紧急转移的命令。混乱中,谢伟才被卷入慌乱撤退的人群,与父亲失散。当时徐州城内一片混乱,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和溃散的军队。年幼的谢伟才在街头游荡了三天,饥寒交迫,最后被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一支部队发现。
解放军将谢伟才带到了军队的临时儿童收容站。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与他境遇相似的孩子。收容站的解放军战士们不仅为这些孩子提供食物和衣物,还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一位姓张的解放军战士特别照顾谢伟才,常常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他一些。
然而,谢伟才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家人。1949年初春,他趁着收容站工作人员不注意,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父母的路。从徐州到南京,这段对成年人来说也不算短的路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艰巨的挑战。
一路上,谢伟才白天走路,晚上就在路边的草堆或农家的草棚里借宿。有时遇到好心的老乡会给他一碗稀粥,但更多时候他只能靠讨要剩饭度日。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跋涉,他终于抵达了南京。
就在谢伟才以为终于要找到父母的时候,命运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在南京街头,他向一名国民党警察打听父亲的下落,却遭到了对方的呵斥和推搡。这与他在解放军收容站受到的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愤怒和委屈之下,他脱口而出"国军不如共军对我好"的话,结果被当作"可疑分子"关进了看守所。
在看守所里,谢伟才度过了艰难的几天。直到解放军攻入南京时,他才重获自由。此时的他深深感受到了两支军队待人处事的巨大差异。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1949年4月下旬,南京解放后,解放军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他。这一次,谢伟才主动要求跟随解放军。考虑到他年纪尚小,又机灵活泼,部队首长决定将他送到文工团。就这样,一个出身国民党军人家庭的孩子,阴差阳错地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二、从文工团到特型演员之路
1950年春,十岁的谢伟才正式进入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在这里,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表演、声乐和舞蹈。由于年纪小,加上性格活泼,谢伟才经常被安排演出一些小品和儿童节目,为慰问演出增添欢乐气氛。
1953年,文工团改组为南京军区文工团。这一年,团里排演了大型话剧《淮海战役》。因为谢伟才亲身经历过淮海战役,导演特意安排他扮演一个流落街头的难童。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也让谢伟才第一次接触到严肃的历史题材表演。
1960年代初期,谢伟才已经成长为文工团的骨干演员。这时期,他开始尝试扮演一些革命历史剧中的配角。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同志找到他说:"你的眉眼和说话的神态,很像粟裕将军年轻时候。"这句话在当时并未引起谢伟才特别的注意。
1975年,南京军区决定拍摄电视剧《渡江战役》。剧组为粟裕将军一角的人选伤透了脑筋。一次偶然机会,导演在后台看到谢伟才正在化妆,突然发现他的侧面轮廓与粟裕将军年轻时极为相似。导演立即让他试妆试戏,结果效果出奇地好。
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粟裕将军的形象,谢伟才开始深入研究粟裕将军的历史资料。他找来了大量的照片、影像资料,甚至专门去拜访了曾经在粟裕将军身边工作过的警卫员和参谋。通过这些人的讲述,他逐渐了解到粟裕将军的日常习惯和行为特点。
1976年春节前夕,《渡江战役》首播。谢伟才饰演的粟裕将军形象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他在指挥渡江战役时那种沉稳果断的指挥风格,以及与战士们交谈时亲切平和的态度,都被认为很好地再现了真实的粟裕将军。
这次成功的尝试为谢伟才打开了特型演员的大门。此后,他又在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演粟裕将军。每一次出演,他都会在前期准备时做大量的功课。他不仅要了解粟裕将军在具体战役中的表现,还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形势。
1978年,谢伟才接到了出演电视剧《大决战》的邀请。这次他要表现的是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形象。对谢伟才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淮海战役正是他儿时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这让他在表演时能够带入更多的真实感受。
拍摄期间,谢伟才特别注意还原粟裕将军在指挥作战时的细节。比如粟裕将军看地图时习惯性地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圈的动作,以及他在听取作战汇报时总是站在沙盘前来回踱步的习惯。这些细节的准确把握,让他的表演更加真实可信。
三、《大决战》:一个特型演员的突破
1978年7月,《大决战》剧组在南京军区礼堂举行开机仪式。这部描写淮海战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谢伟才来说意义非凡。作为曾经在淮海战役中失散的国民党军人之子,如今却要扮演指挥这场战役的解放军将领,这种身份的转换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历史见证。
拍摄伊始,谢伟才就遇到了一个重大挑战。剧组得知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同志正在南京疗养,立即派人去拜访,请她担任剧组的历史顾问。楚青同志欣然应允,并表示要亲自到现场看看"荧幕上的粟裕"。
1978年8月的一天,楚青来到片场。当时正在拍摄粟裕将军在指挥部研究作战方案的场景。谢伟才身着戎装,站在沙盘前,正在进行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部署的表演。楚青站在监视器后默默观察,整整看了一个上午。
中午休息时,楚青找到导演,指出了几个细节问题。她说粟裕将军在研究作战方案时,经常会不自觉地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摩挲下巴,这是他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此外,他说话时语速不快,但每句话都很有力度,特别是在强调重点时,会不经意地微微前倾身体。
接下来的拍摄中,谢伟才开始刻意加入这些细节。一天拍摄结束后,楚青特意叫住他说:"你演得很像他,尤其是那个捋下巴的动作,简直就是他本人。"这句评价让剧组上下都备受鼓舞。
在拍摄粟裕将军与黄百韬激烈交锋的戏份时,谢伟才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史料记载,1948年11月,国民党第七军军长黄百韬在被围困后,曾派代表与粟裕将军谈判。这场谈判中,粟裕将军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为了准确还原这一历史场景,谢伟才专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
拍摄当天,楚青再次来到现场。她告诉谢伟才,粟裕将军在谈判时最讨厌的就是对方摆架子。那次与黄百韬的代表谈判,对方一开始态度傲慢,粟裕将军立即变得很严厉,但语气依然平和,这种内敛中透着威严的表现方式最能震慑对手。
在《大决战》的拍摄过程中,谢伟才还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1948年11月下旬,在徐州城外的前线指挥所,粟裕将军收到前线告急电报后,立即组织部队实施紧急增援。在拍摄这场戏时,谢伟才特意模仿了粟裕将军接电报时的动作: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用铅笔在重点处划线,最后才开始详细阅读。这个细节是楚青提供的,因为这是粟裕将军在战时处理文件的一贯作风。
到1979年初,《大决战》的拍摄接近尾声。最后一场戏是粟裕将军宣布淮海战役胜利的场景。这场戏拍摄完成后,楚青拉着谢伟才的手说:"这些年来,有很多人扮演过粟裕,但你是最像的一个。"这句话不仅是对谢伟才表演的肯定,更是对他这些年来专注于特型表演的认可。
四、与楚青的特殊情谊
1979年春节过后,《大决战》正式开始后期制作。这期间,谢伟才经常去探望楚青。在一次聊天中,楚青向他讲述了许多关于粟裕将军的往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48年11月初的一个细节。当时,粟裕将军在部署淮海战役前期计划时,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警卫员送来的饭菜都凉了,他也顾不上热,就着凉水吃几口就继续工作。
1980年夏天,楚青邀请谢伟才到她家中做客。在那里,她向谢伟才展示了粟裕将军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包括一支永不离身的铅笔和一个装满标记的地图册。这些物品都显示出粟裕将军在军事指挥时的严谨作风。楚青说,粟裕将军有个习惯,每次研究地图都要用铅笔在重要地点画圈,而且从不用红笔,因为他认为红色会影响对地形的判断。
1982年,南京军区筹备拍摄《战上海》。这部电视剧要展现解放上海的历史进程。谢伟才再次被选中扮演粟裕将军。在开拍前,楚青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资料,记录了粟裕将军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粟裕将军在制定进攻计划时,特别注意保护上海的工业设施和文化古迹,还多次强调要尽量减少平民伤亡。
1985年,楚青生病住院。谢伟才经常去医院看望她。有一次,楚青向他讲述了1949年解放南京时的往事。当时粟裕将军在指挥部收到情报,说国民党军队准备在撤退前破坏南京长江大桥。粟裕将军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派出精干部队抢在敌人之前占领大桥。这个决定不仅保住了这座重要的桥梁,还为后续渡江作战赢得了主动。
1988年春节,谢伟才带着自己的儿子去给楚青拜年。当时楚青正在整理粟裕将军的旧照片。她指着一张1947年的照片对谢伟才说,那时候的粟裕将军正值壮年,指挥莱芜战役时的英姿与谢伟才在《大决战》中的表现极为相似。这让谢伟才深受鼓舞。
1989年底,楚青委托谢伟才参与审阅一部关于粟裕将军的传记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楚青向他详细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包括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将军在前线指挥所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中说家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但他放下信后依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战役指挥中,直到战役结束才着手处理家乡的事情。
1990年初,谢伟才应邀参加了一个纪念粟裕将军的活动。会后,楚青把他叫到跟前,说要给他看一样东西。那是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期间使用的一个旧皮包,里面还保存着几张泛黄的作战地图。楚青说,这个皮包见证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是他们夫妻俩最珍贵的纪念品之一。她特意让谢伟才仔细观察这些实物,以便在今后的表演中能更好地还原历史。
五、特型演员生涯的巅峰
1991年春,中央电视台开始筹备大型历史剧《决战淮海》。这次的拍摄规模空前,剧组调集了大量真实的军事装备,还原了当年的战场场景。谢伟才第四次出演粟裕将军,这次他带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投入到角色中。
筹备期间,剧组专门邀请了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战士做顾问。一位曾在粟裕将军身边工作过的老参谋,为谢伟才讲述了一个细节:在战役最紧张的时候,粟裕将军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但每次见到基层指战员,都会主动询问他们的情况。这些细节被谢伟才一一记录下来,用于丰富角色的表现。
1992年8月,《决战淮海》在徐州实地取景。剧组在当年的战场遗址上搭建了临时指挥所。一天拍摄结束后,一位当地的老人找到谢伟才,说他在淮海战役时曾给指挥部送过水。老人回忆说,有一次送水时看到粟裕将军正在用望远镜观察战场,突然接到前线急报,他快步走到地图前,用铅笔在地图上迅速画了几个圈,然后立即下达了调整部署的命令。
1993年初,《决战淮海》在重庆拍摄国民党军队防御工事的场景。为了还原当时的军事设施,剧组特别邀请了军事史专家进行指导。在拍摄间隙,一位专家向谢伟才介绍了粟裕将军在战役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战术:利用敌军的心理弱点,在关键时刻采取出其不意的突击行动。
1994年夏,谢伟才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南京军事博物馆录制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片段。这些影像资料将作为永久性的历史展陈。录制时,博物馆的研究员提供了很多细节性的建议,比如粟裕将军在战时批阅文件时总是站着看,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
1995年9月,《粟裕将军传》摄制组邀请谢伟才参与纪录片的拍摄。这次他要展现粟裕将军从青年时期到晚年的形象变化。拍摄组找来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其中包括粟裕将军在不同时期的讲话录音。谢伟才通过这些资料,进一步完善了对角色的理解。
1996年底,南京军区举办了一场特型演员交流会。会上,谢伟才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扮演粟裕将军的经验。他展示了自己收集的大量历史资料,包括粟裕将军的手迹、照片和生活用品。这些实物资料帮助他在表演中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特征。
1997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邀请谢伟才参加一个特别节目。节目中播放了他不同时期扮演粟裕将军的片段,从最早的《渡江战役》到最新的《决战淮海》。这些片段清晰地展现了他对这个角色理解的不断深入。
1998年11月,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五十周年,谢伟才最后一次在银幕上扮演粟裕将军。这次他出演的是一部反映淮海战役后期的电视剧。在这部作品中,他着重表现了粟裕将军在战役最后阶段的统筹指挥,特别是在处理战俘问题上展现出的政策水平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