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懒人”:8岁前不愿走路,10岁吃饭靠喂,23岁懒死家中

内地明星 3 0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在河南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里,一个23岁的年轻人,在四肢健全、神志正常的情况下,竟然活活饿死在家中。

他的名字叫杨锁,被人称作“中国第一懒人”,8岁之前都没有走过路,都10岁了吃饭还要人喂,但他的身体其实没有任何问题。

为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会沦落至此?是他的性格使然,还是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杨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健康成长,为此甚至专门给他取名“杨锁”,意为“锁住幸福”。

他是家中的“老来子”,这份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一种无底线的溺爱。

他的父母不仅把他视为掌中宝,还把他从成长的艰难中隔绝开来,在杨锁的幼年时期,他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孩子正常成长的环境。

由于他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不敢让他多走路或运动,生怕磕着碰着。

他的父亲常年在肩上挑着一个竹筐,将杨锁放在里面出门,父母都这样,杨锁自然也就不愿意自己走,直到8岁时,他才开始学着走路。

父母的过度保护让他的双腿从未感受过土地的触碰,成长之路从一开始便被剥夺了磨砺的机会。

杨锁的父母对他的需求有求必应,无论杨锁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满足他。

村里难得一见的猪油馍、鸡腿等食物,成了杨锁的日常,为了满足他的口腹之欲,父亲甚至不惜跑几十里路去镇上买他爱吃的东西。

哪怕杨锁只是吃了一口就丢掉,父母也从未责怪过他,这种无底线的宠爱逐渐让杨锁与村里的其他孩子拉开了距离。

其他孩子会因为家境贫困而帮父母下地干活,或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杨锁却只需要坐在家里等待父母照料。

杨锁的父母不仅不让他经历任何体力劳动,就连最简单的事情也都代劳。

上学时,母亲每天都会亲自送他上下学,中午还要送饭到学校喂他。

即便如此,他的父母仍然认为孩子被照顾得还不够,甚至不允许老师批评他。

当杨锁在课堂上捣乱、作业不交时,老师不得不与家长沟通,可他的母亲却总是护短。

杨锁的生活中从未遇到过挫折,也没有体会过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对杨锁来说,世界就像父母为他营造的舒适圈,一切都是现成的,需要什么张口就来,讨厌什么立刻抛弃。

父母的过分呵护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甚至在无意中向他传递了一个信号: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这种过度宠溺的结果,很快在杨锁的性格上显现出来,他开始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从不为家庭分担责任,甚至连最简单的家务都不愿意动手。

在学校他同样特立独行,不服管教,最终因为成绩差、行为问题过多,辍学回家。

杨锁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风雨,更没有为生活承担任何责任。

随着父母的去世,这种“温室”的保护彻底崩塌,杨锁的生活开始暴露出致命的缺陷。

他从未掌握过生活的基本技能,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也不会整理自己的住处,甚至他连拿起筷子吃饭都觉得是件麻烦事。

父母在世时的宠溺彻底摧毁了杨锁的独立性,他已经习惯一切由他人替他完成。

母亲去世后,杨锁开始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换取短暂的食物和取暖工具。

然而他并未试图改善自己的处境,甚至连找到一份简单的工作都不愿尝试。

他把父母留下的一切都挥霍殆尽,最后变得一无所有。村民们出于同情,经常给他送饭送菜,但这些帮助并没有让杨锁重新站起来。

村民们给他的食物往往被他挂在屋檐下放到发臭也不吃,他懒得自己动手做饭,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愿生火煮菜。

家中破旧的房屋四处漏风,他也懒得修补,冬天寒冷时,他甚至拆掉房间里的家具当柴烧,用来取暖。

他懒得出门上厕所,竟然直接在屋内挖坑,处理排泄物,导致整个屋子恶臭难闻。

杨锁的懒惰已经深入骨髓,连最基本的生存欲望都被麻痹了,他并不是没有机会重建生活,但他选择了放弃。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依赖性行为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而这种状态很难通过外界的帮助改变。

杨锁的懒惰并非天生,而是父母过度包办的结果,父母没有教会他如何独立面对生活,当这种保护消失后,他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方向。

在村民逐渐远离、堂哥无奈放弃的情况下,杨锁的生活彻底走向了尽头。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给予孩子爱是必要的,但教会他们独立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责任。如果父母不能及时放手,孩子就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去面对外面的风雨。

成长的路上,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束缚,没有谁能永远活在保护伞下,唯有学会承担责任,才能真正立足于这个世界。

母亲去世后,杨锁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他并没有尝试去学习一项技能,也没有努力去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将生活的压力不断推向未来。

杨锁的表哥和堂哥一度试图帮助他重新站起来,他们给他找过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工作轻松,还包吃包住。

然而即便是这样优渥的条件,杨锁依然因为“太累”、“不想干”而辞职。

后来,他们又试着让他到工地搬砖,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稳定,可杨锁只坚持了两天,便以“晒得太难受”为由跑回了家。

2009年寒冬,杨德玉再次来看望这个堂弟时,发现杨锁已经在家中去世。

他躺在冰冷的炕上,蜷缩成一团,身边还有村民送来的食物,他的死因不是疾病,也不是意外,而是活活饿死。

一个四肢健全的年轻人,竟然因为懒惰丢掉了性命,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荒唐又悲凉。

回头来看,杨锁的父母对他的保护和溺爱无疑是悲剧的根源,他们剥夺了他面对困难的机会,也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敬畏感。

杨德玉发现杨锁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村民们纷纷赶到杨锁家。

而杨锁的离世也被媒体广泛报道,他被冠以“中国第一懒人”的称号。

溺爱让杨锁在温室中长大,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他的懒惰并非天生,而是父母的保护剥夺了他独立成长的权利。

当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失去了依靠,却从未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的风雨,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结语

父母的溺爱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过度的保护和宠爱,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最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作为父母,应当在爱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成长路上,有些风雨必须孩子自己经历,而父母真正的职责,是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找到方向,无论爱多深,都应适可而止。

人民资讯在2021年11月26日《把自己懒死的“中国第一懒人”杨锁,究竟何方神圣?》的报道

标签: 杨锁 杨德玉 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