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苦难时光中多亏这几位贵人相助

内地明星 3 0

1957 年,赵本山出生在铁岭市莲花乡石嘴沟,那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三年灾害让家庭生活雪上加霜。

赵本山的母亲张淑琴为了养活三个孩子,拼命挣公分,然而在赵本山 5 岁时,母亲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

祸不单行,父亲赵德仁又因与生产队的人发生矛盾而背井离乡,小小的赵本山瞬间沦为孤儿,只能在爷爷和几位老叔的帮衬下勉强生存。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赵本山唯一的乐趣便是带着盲人二叔赵德明去村里的戏台子旁看二人转。

他专注地看着演员的状态,二叔则静静地听着乐器演唱。每次看完后,二人还会默契地模仿一番。

久而久之,赵本山竟渐渐学会了拉二胡、吹唢呐、唱小曲儿等二人转基本功,那时的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艺术,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

1971 年,赵本山 14 岁,爷爷的去世以及哥哥姐姐的相继成家,让他不得不自立门户。

大队每年分给他的 300 斤口粮,即便省吃俭用也难以维持半年,而每天往返 20 多公里山路去上学更是让他疲惫不堪。

其他孩子带着盒饭上学,赵本山却只能吃自己炒的苞米豆,常常饿得肚子直叫。

幸运的是,他的班长和班长母亲周玉梅发现了他的困境。

周玉梅也是命运坎坷之人,见到赵本山后倍感亲切,而赵本山的察言观色和几句贴心话更是哄得老太太心花怒放,最终周玉梅收他做了干儿子。

赵本山深知自己寄人篱下,只有在实在吃不起饭时才会去干妈家饱餐一顿,但周玉梅对他关怀备至,甚至在和家人吵架时都不当着他的面,生怕他多想。

1975 年,学校成立文艺队,赵本山的艺术天分开始展露,短短一年内他就被选入公社宣传队,到各大村镇演出,干妈周玉梅坚信这个苦孩子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文艺队没有拿手绝活,很快便被其他宣传队取代,赵本山的前途再次陷入迷茫。

此时,家里的老婶子给他介绍了同村的葛淑珍,这个传统的农村女孩老实善良却不懂情调,赵本山给她表演自己琢磨的小段子,她也毫无反应,这让赵本山觉得无趣。

但在自己家境贫寒以及干妈周玉梅的极力劝说下,赵本山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这门婚事,干妈还借了布票和棉花票,为他准备了一床新被褥,让他的婚礼勉强像样地完成了。

80 年代初期,赵本山在东三省崭露头角。

1982 年,在辽宁省举办的第一届农村小戏比赛上,赵本山技惊四座,他模仿盲人的表演惟妙惟肖,演完后甚至有人扶着他走,仿佛他真的瞎了。

凭借这个节目,他获得了当年比赛的一等奖,当时年仅 25 岁的他在镜头里却仿佛有五六十岁的沧桑感,铁岭民间艺术团毫不犹豫地将他收入麾下。

1989 年国庆前夕,冯巩和姜昆等人到东三省表演,却被观众吐槽不如赵本山。

姜昆在看完赵本山的表演后,当即决定要把他推上春晚舞台。

1990 年,赵本山首次登上央视春晚,与黄晓娟搭档表演小品《相亲》,一举获得 “双星杯” 戏剧曲艺类第一名,从此开启了长达 21 年的春晚小品之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 “小品王”。

在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压力巨大,他深知随着参加春晚次数的增多,观众对他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一旦作品无法超越前者,就可能面临失败。

每到创作瓶颈期,他都会回到石嘴沟,和亲戚朋友们喝场大酒,再和干妈聊聊天寻找灵感。

赵本山的干妈周玉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总是教育赵本山要踏踏实实做人。

在干妈面前,赵本山会放下所有的面具和防备,一言不发地听着,还会老老实实给老太太剪脚趾甲、铺炕头。

正是这种不忘初心、回归本真的态度,让赵本山在春晚的舞台上总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不仅做到了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不忘本,更做到了真正的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