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6 日,娱乐圈平地起惊雷,鹿晗的名字瞬间霸占热搜。众多网友惊愕地发现,鹿晗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主流社交平台的账号竟被禁止关注。前一刻还活跃在大众视野、拥有超高人气的顶级流量明星,下一秒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开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粉丝和网友们都炸开了锅。
点进鹿晗的社交账号页面,原本熟悉的 “关注” 按钮变得灰暗,部分平台冷冰冰地给出 “该用户违反法律法规” 或 “违反社区公约” 的提示,却未详细说明具体缘由,这种神秘感更是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与热议。要知道,鹿晗自出道以来,长期处于舆论的中心,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此次账号被禁,无疑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掀起了惊涛骇浪,大家纷纷猜测,这位顶流究竟是触碰了哪条红线,才导致如此局面?
时间回溯到 2024 年 11 月 29 日凌晨,那是这场风波的起始点。彼时,夜色正浓,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之中,鹿晗却开启了一场凌晨直播,本以为是偶像与粉丝间温馨的互动,没想到却成了舆论的 “火药桶”。
直播刚开始,鹿晗就状态不佳,顶着一头醒目的酒红色头发,脸上贴着眉钉、鼻钉、唇钉模样的贴纸,胳膊上还有若隐若现的纹身贴纸,与他平日里清爽、阳光的形象大相径庭,仿佛换了一个人。他手中还拿着一罐酒,时不时仰头灌上几口,酒精的作用让他眼神逐渐迷离,说话也开始变得含糊不清。
直播间里,黑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恶语相向的弹幕不断滚动。而鹿晗显然没有选择隐忍,他直接对着镜头怒目而视,用手指着屏幕,大声回怼:“我就喝多了,怎么着!” 脏话脱口而出,那些不堪入耳的词汇让观看直播的粉丝和网友们都惊呆了。他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气,频繁竖起中指,向黑粉示威,完全不顾及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情绪彻底失控。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一位未成年网友仅仅评论了一句他外貌 “不好看”,鹿晗便如被点燃的火药桶,连续四五分钟对着镜头咆哮,要求该网友与他连麦,还关注了对方,大声叫嚷着 “治的就是这种人”,并教唆粉丝去把对方 “找出来”。粉丝们出于对偶像的维护,迅速行动,对那名未成年网友展开了铺天盖地的辱骂,各种难听的词汇充斥在网络空间。而那名未成年网友不堪其扰,最终清空账号,销号退网,在网络世界里留下一句 “第一次感受到了明星的力量”,满是无奈与委屈。
这一系列行为,与大众印象中那个礼貌、温和的鹿晗判若两人。曾经,他是舞台上光芒四射、唱跳俱佳的优质偶像,是粉丝心中的暖心哥哥,无论是出席活动还是日常露面,总是以整洁、积极的形象示人,传递着正能量。可这次直播,却将他的另一面 —— 冲动、暴躁、缺乏自控,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形象瞬间崩塌,舆论一片哗然。
仔细剖析各平台给出的封禁理由,“违反法律法规” 这一表述可谓分量极重。在我国,法律对于公众人物的言行有着明确规范,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到保障公民权益等多方面都有严格界定。鹿晗直播中的飙脏话行为,极有可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言语文明、不得扰乱公共秩序的相关条例;而教唆粉丝网暴未成年人,更是严重触碰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红线,涉嫌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违反社区公约” 同样不容小觑。如今各大社交平台都致力于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其制定的社区公约涵盖内容广泛。以微博为例,禁止恶意攻击他人、散布不实信息等行为,鹿晗怒怼黑粉、在醉酒状态下胡言乱语,已然违背了营造友善交流氛围的公约要求;抖音强调传播正能量、避免低俗内容,鹿晗直播时的失控形象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小红书注重内容的正面引导,他的一系列不当举动显然也不符合平台调性。
多平台的同步封禁,对鹿晗的线上形象传播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以往,他能通过微博分享工作动态、生活趣事,吸引粉丝互动,巩固人气;抖音上的创意短视频更是能展现他多才多艺的一面,拓展路人缘;小红书里偶尔的时尚穿搭、护肤心得分享,也能强化他在粉丝心中的时尚标杆地位。可如今,账号禁止关注,犹如切断了他与粉丝、大众之间的信息桥梁,新粉难以涌入,老粉交流受阻,曾经精心营造的线上热度迅速降温,网络影响力大打折扣。
在账号被禁引发的舆论风暴中心,鹿晗工作室紧急发布的道歉声明,成为了大众瞩目的焦点。声明原文如下:“因在直播过程中,做出了不良示范,本人在此郑重道歉。并愿意积极消除因此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承担一个演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后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对大家的歉意。”
字里行间,能看出鹿晗方试图挽回局面的诚意。开篇直截了当地承认错误,没有丝毫推诿,“郑重道歉” 四个字,掷地有声,向公众传递出他对自身不当行为的悔意。愿意积极消除不良影响,展现出其想要弥补过错的决心,无论是通过公益行动,还是正面形象宣传,都让人看到他纠错的努力方向。承诺承担社会责任,更是将自己重新定位,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闪耀明星,更是社会风气塑造的参与者,这一点与公众对公众人物的期许不谋而合。
然而,道歉声明虽出,公众的态度却依然复杂。一部分网友认为,鹿晗勇于认错值得肯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后续能改过自新,依旧可以给予他机会。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毕竟曾经的阳光偶像形象崩塌太过突然,他们质疑这份道歉是否只是迫于舆论压力的权宜之计,担心日后鹿晗是否真能言行一致,彻底改掉冲动、暴躁的脾性。
一直以来,鹿晗凭借出众的外貌、不俗的唱跳实力,在娱乐圈中圈粉无数,是众多粉丝心中的 “白月光”。尤其是他刚回国发展那几年,所到之处皆是粉丝的尖叫与追捧,人气如日中天。他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能引发粉丝的疯狂尖叫,那精致帅气的形象,被印在海报、杂志上,走进了无数年轻人的卧室与心间,成为了初代顶流的代表人物。
然而,这次直播事件,犹如一场暴风雨,无情地冲刷着他多年积累的正面形象。对于粉丝而言,那是一种信仰的崩塌。许多粉丝从他出道便开始追随,一路见证他的成长,将他视为生活中的榜样与精神寄托。曾经,他们为了能抢到鹿晗演唱会的门票,不惜熬夜蹲守;为了支持他的新作品,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宣传推广。可如今,看到偶像在直播中失态的模样,有的粉丝泣不成声,在社交平台上倾诉着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失望:“我一直以为他是那个最完美的哥哥,没想到会变成这样,我真的不知道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喜欢他了。”
路人对鹿晗的印象也急转直下。过往,路人眼中的鹿晗是时尚的弄潮儿,是正能量的传递者,走在街头,他的广告代言随处可见,那清爽阳光的形象深入人心。可这次事件后,网络上充斥着对他的批评声,路人在评论区纷纷留言:“以前还觉得他挺不错的,没想到素质这么低,太让人失望了。” 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形成,想要扭转,难度可想而知。
从商业角度看,鹿晗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品牌方在选择代言人时,最看重的便是明星的形象与口碑,其能否为品牌带来正面的宣传效果。鹿晗出事前,是诸多一线品牌的宠儿,各类高端代言接到手软。他曾为某国际运动品牌站台,广告海报张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为某知名手机品牌代言,新品发布会现场,他的出现总能引发媒体的聚焦,带动产品销量攀升。可如今,品牌方纷纷陷入观望,部分品牌甚至悄然撤下了鹿晗的宣传物料。比如肯德基,原本计划与鹿晗展开新一轮的深度合作,连宣传海报都已初步设计完成,可事件发生后,肯德基官方微博先是紧急删除了官宣与鹿晗新合作的内容,虽然后来看到鹿晗道歉,又有所犹豫恢复了微博,但合作的推进显然陷入了停滞,品牌方需要重新评估鹿晗的形象风险,不敢贸然继续深度绑定。
鹿晗的演艺事业,此刻正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影视方面,原本已经谈妥的几个剧本邀约,如今投资方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有一部备受期待的古装仙侠剧,制片人原本钦定鹿晗为男主角,认为他的人气能够为剧集带来超高关注度。可事件发生后,制片人紧急召开会议,与编剧、导演等主创团队重新商讨人选,直言 “现在鹿晗的形象与剧中仙侠男主的正面、高洁形象不符,启用他风险太大”,最终决定放弃鹿晗,转而接触其他口碑良好的实力派演员。
综艺领域同样遭受重创。他作为常驻嘉宾的某档户外真人秀节目,节目组在内部评估会议上,制片人眉头紧锁,担忧地表示:“鹿晗这次负面事件影响太广,观众缘受损严重,继续让他参与,可能会导致收视率下滑,广告商那边也不好交代。” 于是,节目组开始私下寻觅新的嘉宾人选,准备替换鹿晗,以稳定节目口碑与商业收益。
代言方面更是 “雪崩” 之势。诸多品牌方紧急刹车,与鹿晗的合作要么暂停,要么直接终止。某高端时尚品牌,之前与鹿晗签订了长期代言合同,产品销量一度因鹿晗的影响力而稳步上升。可如今,品牌方公关部迅速发布声明,宣布与鹿晗解约,给出的理由是 “代言人形象需与品牌理念高度契合,现鹿晗形象出现波动,为维护品牌形象,决定解约”,随即将线下门店、线上电商平台的鹿晗宣传海报、广告视频全部撤下,换上了新代言人的物料。
不过,在这 “至暗时刻”,粉丝群体成为了鹿晗为数不多的温暖依靠。社交媒体上,粉丝们自发组织起 “守护鹿晗” 的话题活动,纷纷留言:“哥哥只是犯了一次错,我们相信他会改,会一直支持他。” 他们制作精美的应援海报,回忆鹿晗过往的暖心举动、精彩舞台,试图唤起大众对鹿晗的美好记忆。还有粉丝积极投身公益,以鹿晗粉丝团的名义向贫困地区捐赠书籍、衣物,希望用正能量行动为鹿晗挽回声誉,助力他重回事业巅峰。只是,粉丝的力量究竟能否抗衡舆论压力,帮鹿晗在演艺寒冬中寻得一丝生机,依旧充满未知。
鹿晗的这次事件,无疑给整个娱乐圈乃至所有公众人物都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如闪电般迅速的时代,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就像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会迅速扩散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从道德层面看,公众人物本应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与引领者。他们凭借知名度与影响力,收获了粉丝的喜爱、社会的资源,那么相应地,就要在言行举止上展现出高于常人的道德水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在公共场合,更应注重礼貌谦逊、遵守秩序,以自身行为传递温暖与善意,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
法律层面更是红线,绝不可触碰。无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典》中关于言行规范、侵权责任的条款,还是涉及税收、行业规范等法律法规,公众人物都必须严格遵守。一旦违法,不仅自身声誉扫地,还会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法治观念的质疑,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广大普通民众,在见证此类事件时,也应从中汲取教训,在网络发言时,避免恶语伤人、跟风网暴;在现实生活中,时刻以文明、守法为准则,切莫做出过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