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因回家妻子不给开门,37岁黎铿在公园徘徊片刻后,选择自杀

内地明星 2 0

1965年,一个男子站在桥上,他望着桥下的湖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片刻之后,他纵身一跃。

这个投湖自尽的男人名叫黎铿。在二十年前,他的名字虽然不是家喻户晓,但也为许多人所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黎铿投湖自尽的时候年仅37岁。他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呢?还是这其中另有隐情呢?

1928年,黎铿出生在上海法租界。他的父亲黎民伟是当时声名显赫的电影人,祖父是湛江的富商。黎铿相当于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就过着与普通人家孩子截然不同的生活。

黎铿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活泼可爱。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了他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

三岁那年,黎民伟开始培养儿子的演艺能力,经常带他去片场见识,让他感受电影的魅力。那时的黎铿,虽然年纪尚小,却已经对演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4年,4岁的黎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角色——在电影《神女》中饰演阮玲玉的儿子。

《神女》是一部文艺片,描写的是底层妓女生存困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黎铿在片中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出色,他那天真烂漫的笑容和自然流畅的表演,为这部严肃的电影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拍摄期间,阮玲玉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格外喜爱。在片场休息时,她常常把黎铿抱在膝上,教他念台词,给他讲演戏的诀窍。

《神女》的成功,不仅让他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童星,更为他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日军发动淞沪会战,年仅9岁的黎铿,随父母离开生活了多年的上海,前往香港。逃亡路上,他第一次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被炮火摧毁的村庄,流离失所的难民,饥肠辘辘的孩童。

这些画面与他在上海优渥生活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某些改变。

从此,黎铿开始对战争有了深切的认识,这段经历也让他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意识。虽然黎家在香港依然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但黎铿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那些逃难时所见的场景,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促使他思考着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在香港求学期间,黎铿积极投身各种爱国运动。每当学校组织募捐活动,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他利用自己童星的知名度,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呼吁更多人关注抗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甚至将自己的零用钱也投入到了募捐活动中。

除了实际行动,黎铿还创作了许多爱国诗歌。这些诗歌虽然稚嫩,却饱含着一个年轻人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他的诗作在学生中间广为传诵,感染了不少同龄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黎铿考入了岭南大学,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黎铿积极参与学校的戏剧社团的活动。

大学时期的表演经历,让他对戏剧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转型话剧演员打下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怀着对演艺事业的热爱,黎铿放弃了在香港的优渥生活,回到大陆,打算北京电影制片厂大展身手。

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父亲黎民伟早年曾追随孙中山,提出“电影救国”的理念,将电影视为启迪民智和民族觉醒的重要工具。他积极参与文化事业,晚年在香港离世。

尽管如此,60年代的电影界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这与他曾经的国民党身份不无关系。

黎铿的大姐黎兰定居于台湾,姐夫沈昌焕是国民党的外交高官。这样的社会关系在那个年代显得格外敏感。

黎锡曾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内地工作时,因父母身处香港,大姐在台湾,组织上的人经常找他谈话,质疑其“社会关系复杂”。

黎铿同样无法摆脱家庭背景的因素,他注定不可避免受到怀疑和审视。复杂的家庭背景使他在体制内显得格格不入,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事业上未能被重用。

随后,黎铿转向了话剧。

因为相比电影界,话剧界对演员背景的审查相对宽松。而且,他在大学时期积累的舞台经验,也为这次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

黎铿从最基础的角色做起,他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演技很快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即便是演出最小的配角,他也会全身心地投入。渐渐地,他在话剧界站稳了脚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表演机会。

1953年,25岁的黎铿在北京认识了妻子,随后步入婚姻。婚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追求,也暴露出他们之间难以弥合的鸿沟。

蜜月期过后,妻子对黎铿的职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她看来,演员这个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每当黎铿需要与女演员排练时,她总是心存芥蒂。即便是最普通的对手戏,在她眼里也变成了令人不安的隐患。

黎铿跟妻子反复解释演员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但他的解释反而让妻子的不安全感急剧增加。她开始干预黎铿的工作,要求他拒绝与女演员有过多接触。

随着黎铿在话剧界声名鹊起,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他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些粉丝会给他写信,表达对他演技的欣赏。

在正常不过的粉丝来信,却成了妻子的心病。她开始检查每一封寄给黎铿的信,尤其是女性粉丝的来信,更是让她疑神疑鬼。

生活中的控制也愈发严苛。妻子开始管制黎铿的收入,给他的零用钱少得可怜。

黎铿感到无比失望,不单是妻子与自己性格完全不合,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妻子的强势让他生活在压抑之中。她不仅禁止黎铿参加他最喜爱的朗诵活动,甚至在争吵时动手殴打他。

最令黎铿痛心的是,妻子频繁地到剧院闹事,质疑每一个与黎铿有合作的女演员。

妻子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剧组的正常排练,也让黎铿在同事面前难堪。甚至有好几次,她甚至闯入排练现场,造成了极其尴尬的场面。

被困在这段痛苦的婚姻中,黎铿开始变得消沉。从1955年起,黎铿不断写信向远在香港的母亲林楚楚诉说自己的苦恼。

在信中,他表达了对这段婚姻的绝望,也流露出对生活的厌倦:“我和妻子在性格上、工作上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黎铿多次提出分手,但妻子坚决不同意,威胁说,如果离婚,她就要让黎铿身败名裂。"搞臭"一个人的名声并不困难,妻子的威胁让黎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更糟糕的是,妻子还向组织诬告黎铿的问题,而当时的政策规定,只要一方不同意,夫妻便无法离婚。于是,在组织和妻子的双重压力下,黎铿忍受了长达十年的感情折磨。

黎铿在不幸的婚姻中,爱上了另一位女士。她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是清白的,没有越过道德的界限。

1964年,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爆发。

妻子从黎铿的书桌中翻出她给黎铿的空信封后,妻子借机向组织举报黎铿存在“男女关系”问题,强烈要求组织将黎铿定为“坏分子”。

组织反复要求检查,多次召开小会讨论黎铿的行为。黎铿虽然坦白交代,但他在遗书中写道:“把问题交代出来后,我心里是轻松的,也是放下了个包袱。”

组织的调查和质疑,令黎铿精神愈发痛苦。他在遗书中写道:“今后的处分会更严重,领导上不会相信我和C之间没有违法关系。”

黎铿无法摆脱这段婚姻的枷锁,更没有勇气继续面对这样的生活。

“我的问题一经揭露,领导对我的信任将荡然无存;我与她的关系虽然清白,但又有谁会相信?”面对无解的困局,黎铿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

夜雨湖畔告别离

1965年,黎铿已经37岁了,长期的精神压抑让他的面容憔悴了许多。

黎铿收到了一封来自女粉丝的来信,信中称赞他最近的一场演出非常精彩。然而,这封信却被他的妻子发现了。她不由分说地带着这封信去了剧院,当着众人的面大闹一场,指责黎铿与粉丝有不正当关系。

这场闹剧让黎铿在同事面前颜面尽失。

即便有人明白这只是一场误会,但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话。这次事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黎铿彻底看清了这段婚姻的绝望。

那晚,北京下起了雨。黎铿在外面待到很晚才回家,或许是想等妻子的怒气平息。

待他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隔着门,他听到妻子歇斯底里的叫骂声,那些话语像利刃一样刺痛着他的心。

站在雨中的黎铿,没有像往常一样苦苦哀求。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仿佛在思考什么,然后转身离开了。他漫无目的地走着,最终来到了一座公园。

夜深人静的公园里,只有零星的路灯在雨中发出昏黄的光。黎铿来到一座石桥上,凝视着桥下漆黑的湖水。

桥上的他久久伫立,多年来积压的痛苦、委屈、无奈,在这一刻似乎都找到了出口。他最后一次环顾四周,仿佛在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

没有人知道黎铿在跳下去的那一刻想了些什么。也许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也许他在想这些年来的种种不甘,又或许他只是太累了,想要找个地方好好休息。

第二天清晨,公园的游客发现了他的遗体。

参考资料:

1、银幕经典童星黎铿 新浪娱乐 2007年06月01日

2、费明仪、卢伟力、凤群、黎锡. 著名童星、朗誦藝術家黎鏗. 香港: 创造书店. 2014年9月.

标签: 自杀 黎铿 黎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