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艺人真的不赚钱,家长们别再让小孩做这一行了!
这是最近赵露思的“肺腑之言”!
在我们大众的眼中,明星们总是住豪宅,身着华服,穿梭于名利场,享受着鲜花与掌声,收入更是高得令人咋舌。不信?你看看网友对该言论的评论。
“年入1900W年收入,光税收就得600W!”
“王传君说他最穷的时候卡里只有100万!”
“李行亮在北京住着价值几千万的房子!”
“现在的抖音,赚1800万都少了!”
赵露思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难道她不知道这样很得罪人么?毕竟她这段时间不管是出于炒作目的,还是确实遇上了难事,如果以后还想继续在娱乐圈待下去,来自我们普通大众的支持还是非常关键的!
还是说事情背后另有深意?
今天我们先不聊黑暗、潜规则之类的,那些东西我们都知道存在,但也没有什么证据,而且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娱乐八卦的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要不是这次赵露思生病霸屏太生猛了,我都不知道赵露思是谁?是这次事件后专门去研究了一番。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买卖,从赵露思的发迹及背后的资本角度来说一说,可能会对你有一些启发,会对这次赵露思事件的本质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这个话题需要从赵露思与银河酷娱、阿里影业之间的关系说起。
赵露思和银河酷娱:早起的崛起路
时间回到数年前,那个时候赵露思还仅仅是个活跃于网络之上的小网红,凭借着甜美且可爱的长相以及古灵精怪的性格,在社交媒体上积攒了一定的人气。
起初她从一些小成本网剧起步,像是《哦!我的皇帝陛下》,凭借剧中活泼俏皮的角色形象,成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当时的一些新兴影视公司,急于挖掘有潜力的新人,赵露思独特的气质与亲民的形象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成为了资本试水的“试验品”。
银河酷娱,它的发家史与一档现象级综艺紧密相连——《火星情报局》。创始人李炜,一位极具商业头脑与娱乐触觉的创业者,在早期察觉到了网络综艺这片蓝海的潜力。
李炜带着团队精心打磨《火星情报局》,凭借新颖的节目形式、大胆的话题讨论以及汪涵等一众明星的加持,节目一经播出便火爆网络,收视率一路飙升,这档综艺成为银河酷娱积累原始资本的“印钞机”。
在综艺领域取得成功后,银河酷娱将目光投向了艺人经纪这一潜力巨大的板块。而赵露思,恰在此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公司借助自身在综艺方面的资源优势,经常地让赵露思出现在《火星情报局》中。在这个节目里,赵露思靠着她那种真实又不刻意的表现,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赢得了一大批粉丝。这时公司给她用心挑选剧本,从古装爱情剧到现代都市剧,全面地塑造她的演员形象。
在银河酷娱的助推下,赵露思演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核心艺人,双方可谓相互成就。
阿里营业的资本加持,一路狂飙
银河酷娱不断发展并日益壮大,吸引了行业巨头——阿里影业的关注。
阿里影业自涉足影视行业以来,凭借母公司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开启了规模宏大的文娱版图扩张。从上游的影视项目投资、制作到中游的宣发、营销再到下游的衍生品开发、影院票务,几乎涵盖了影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上游制作环节,阿里影业参与投资众多大制作影片,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凭借精准的眼光分享票房红利;在宣发领域,依托大数据算法,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为影片制定个性化推广方案,最大化影片影响力;下游的衍生品开发更是潜力无限,与各大品牌联名推出电影周边,将影视热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
通过全方位地进行布局,阿里影业尝试构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且闭环运行的文娱生态系统,从而掌控影视行业的话语权。
阿里影业瞅准了银河酷娱在综艺制作以及艺人孵化上的本事,实施了战略投资,帮助银河拓展业务范畴。经由这次投资,银河酷娱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与发展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身处这样庞大的文娱帝国,旗下艺人自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以赵露思为例,阿里影业入股银河酷娱期间,为她打通了诸多资源通道。
在影视资源上,优先推送优质剧本,无论是大IP改编剧还是原创佳作;在商务合作方面,借助阿里系的电商平台与品牌资源库,对接高奢品牌、国民快消等各类代言,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2019年之前,娱乐资本的玩法:圈钱
我在前面说过,银河酷娱是2015年成立的,阿里影业是2014年成立。那一年央行放水,资本市场虚假繁荣,影视行业因其特殊性虚假之风更甚。比如,华谊公司市值一度超过900亿,差点成为千亿级别的公司。
那个时候正处于国内娱乐行业最好赚钱的年代,在那个环境之下,娱乐资本、娱乐公司赚钱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上市,是资本的玩法!是讲故事,而不是传统的商业玩法。
外加娱乐公司的天然的隐蔽性,特别适合洗钱,比如之前频繁出现的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等事件,评论中有人说娱乐明星最好赚钱的就是范冰冰他们那个时候,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意思。
给大家看个证据:2019年和2024年票房10-20名的电影平均票房,直接是拦腰斩断,这是2024年的影视作品质量大幅下滑还是资本运作?这些年票房和影视作品质量有什么关系?答案我们心知肚明。
三年后:娱乐资本的“紧箍咒”之困
1、政策风云,限制令下的行业震荡
2019年,对于中国娱乐资本而言,堪称一道分水岭。这一年起,一系列政策限制如疾风骤雨般袭来,直击行业要害。
在境外投资方面,监管部门加强管控,严防资本外流、非理性投资,众多影视公司海外并购、合拍项目受阻;偶像养成类节目被明令禁止,这类曾经风靡一时、为娱乐资本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造星模式戛然而止;耽改题材也遭遇严格审查,多部筹备中的项目被迫搁置。
这些政策导向背后,是对娱乐行业过度商业化、低俗化以及资本无序扩张的纠偏。例如偶像养成节目中出现的粉丝集资打投乱象,不仅扰乱金融秩序,还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政策的强力出手,重塑了行业格局,让习惯了野蛮生长的娱乐资本不得不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发展路径。
2、市场寒冬:影视行业洗牌进行时
政策限制的叠加效应,加之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让影视行业陷入了漫长的寒冬期。
从数据上看,影视公司关停数量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2020-2023年间,有近千家中小影视企业注销倒闭;融资难度陡增,银行收紧信贷、资本市场对影视项目投资愈发谨慎,资金链断裂成为悬在众多影视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市场消费端同样遇冷,影院观影人次下滑,剧集收视率分散、网络播放量注水问题被整治后数据趋于真实,整体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娱乐资本为求生存,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曾经一掷千金争抢顶级流量、豪赌爆款项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转而寻求精细化运营、挖掘小众优质内容。但转型之路艰难,成本压缩的同时,还要应对激烈竞争,于是压力不可避免地传导至艺人身上。就拿阿里营业举例,2024年实现净利润2.85亿,这个数据估计是突破了绝大部分朋友的认知,这个利润放在阿里巴巴集团700亿的利润面前,估计开股东大会的时候连坐小孩那桌的资格都没有。
3、资本重压,艺人钱不再那么好赚
资本都是逐利的,当面临困境的时候,为维持利润,只能将手伸向了艺人,回归到最传统的商业玩法。出现一些压榨乱象,让艺人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无数的心酸与无奈。
行业有一个惯例,经纪公司投资拍摄的影视作品,如果用的是自家公司的艺人,那基本上不怎么支付片酬的,至少不是市场价格。这其中的原因部门不难理解,本来地位就是不平衡的,公司会说艺人是自己捧红的,少支付一些片酬是正常的,而且这些年资本也不容易,只能向艺人身上想办法了,所以这也是所谓的天价违约金的由来。赵露思是银河酷娱旗下的艺人,她的很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公司投资拍摄,你说能拿到多少钱?比如2024年《珠帘玉幕》,五个出品方,三个是老板。
所以我们这几年会看到比较多的公司和艺人之间的不和谐声音,这类热点频繁上热搜。
比如,尚雯婕旗下艺人曾爆料,在合同期内,艺人收入被层层克扣,高强度工作却只能拿到微薄报酬;一些小经纪公司还强制艺人签订不平等条约,限制艺人自主发展,如禁止接私活、高额违约金约束等。
更有甚者,在艺人遭遇伤病、事业低谷时,不仅不提供支持,反而落井下石,试图榨干艺人最后一丝价值。
资本重压下,艺人何去何从?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艺人站出来反抗这种资本压榨下,本质上就是一场劳资纠纷,只是明星身份特殊一些。
一些艺人不惜重金聘请律师团队,与经纪公司对簿公堂,争取解除不合理合同,恢复自由身,像蒋劲夫、郑爽等都曾引发解约风波。
还有艺人选择自立门户,成立个人工作室,掌控自己的事业节奏,杨幂、赵丽颖等便是成功范例,她们通过工作室自主挑选剧本、洽谈商务,实现从艺人到老板的转型;
除此之外,拓展多元业务也成为艺人破局之道,如王源专注音乐创作同时涉足综艺主持、时尚设计领域,拓宽收入来源,降低对单一演艺业务的依赖,在资本重压下努力探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回顾赵露思“喊穷”引发的这一系列探讨,我们看到了娱乐资本背后复杂的运作逻辑,以及艺人在其中的挣扎与奋进。资本的力量如同双刃剑,既赋予艺人成名机遇、资源加持,又在困境时可能成为沉重枷锁。如今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政策引导、市场倒逼促使娱乐资本与艺人重新审视彼此关系。
说这么多,其实又有一些八卦了,说到底资本和艺人的之间的这些,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顶级艺人再不赚钱,也是活在上流社会,站在金字塔尖,只是这几年的政策收紧,没有前些年好通过资本上市的方式圈钱了而已!
我们大可不必去过度关注他们,如果关注他们能成为一个情绪的出口,我觉得是好事,毕竟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太卷了,关注娱乐可以让我们获得轻松。但是去为他们担忧大可不必,都是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的最后,我们认为“艺术因纯粹而伟大,资本因理性而持久”,我们期待的是让娱乐圈回归艺术创作初心,源源不断产出优质作品。毕竟当聚光灯亮起,我们期待的是能看到精彩的表演,能有更多的优质影视作品,而非资本与艺人的矛盾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