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鬼手王保合:年近70岁,用3个球2个碗,赢走霍英东3亿投资

内地明星 3 0

在杂技的璀璨星河里,王保合老师傅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承载着传统杂技的辉煌与落寞,是老一辈杂技人的杰出代表,更是当今传统杂技行业的生动缩影。

王保合出生于 1944 年的河北吴桥,那是抗日战争结束前最黑暗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而吴桥作为全国闻名的杂技之乡,即便在解放前就已声名远扬,可对于王保合一家来说,没有田地的他们,杂技是唯一的生存之道2。在他尚未出生时,命运便已被家族安排好,继承家业成为杂技艺人是他注定的归宿。

他的祖父王玉林,作为旧社会第一代 “江湖八大怪” 之一,虽半路出家,却将 “缩骨功” 练得登峰造极。每次在天桥 “撂地” 表演,都会吸引大量群众围观,甚至导致交通堵塞。那奇特的缩骨表演,仿佛将人体结构的奥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既惊叹又好奇。而他的父亲王福寿,也是杂技高手,“深喉仞针” 的绝技更是令人称奇。只见他将锋利的缝衣针吞入喉咙卡住,再吞下棉线,仅凭口舌和喉咙的细微动作就在咽喉处穿针引线,最后吐出棉线时,所有针都整齐地串在上面,口中不见一丝血迹,这神奇的表演让观众赞不绝口,捧场者络绎不绝。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年仅六岁的王保合便开始了艰苦的杂技训练。当其他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他已经踏上了传承家族技艺的艰辛之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未睡过懒觉,也未曾享受过片刻清闲。只有生病时才能短暂休息,可病好后还要加倍训练,以弥补落下的功课。在那漫长的十几年里,他先后习得了祖父的缩骨功和父亲的深喉仞针,将家族两代人的技艺集于一身。这其中的艰辛,旁人难以想象,王保合也曾多次想要放弃,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并在杂技之路上越走越远,超越了父辈。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新 “江湖八大怪” 中,王保合当之无愧地位列第一。他的缩骨功和喉中仞针已然令人惊叹不已,但真正让他声名远扬的,却是他的独门绝技 ——“三仙归洞”。这看似简单的小碗扣球杂技,道具不过是一根筷子、两个碗和三个球,却在王保合的手中焕发出神奇的魅力。

表演时,他双手灵动地拨弄着碗筷和小球,只见碗筷和小球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空中飞舞穿梭,令人眼花缭乱。当他将碗扣下,让观众猜测球在哪个碗里时,无论观众如何猜测,王保合总是淡然一笑,轻轻翻开碗,碗里竟空空如也。观众不服气,猜测球在另一个碗里,可王保合手指一拨,另一个碗里同样什么都没有。就在众人疑惑不解之时,王保合再次将两个碗一扣,抬手间,所有的球竟神奇地全部回到了碗里,这奇妙的景象让观众们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王保合不仅技艺高超,更是德艺双馨。1999 年,他代表国家杂技表演团前往香港演出,因其出神入化的表演,香港人送给他 “鬼手” 的外号。演出当晚,富商霍英东也前来观看。霍英东对 “三仙归洞” 十分感兴趣,便与王保合打赌,若霍英东赢了,王保合自罚三杯;若输了,霍英东则出资一亿资助王保合的家乡搞经济建设。

第一局,王保合故意露出破绽,让霍英东猜中。自罚三杯后,王保合询问霍英东是否继续,霍英东自信满满地答应了。接下来,王保合不再隐藏实力,手速快如闪电,霍英东连连猜错,输得心服口服,最后主动将资助金额增加到三亿。王保合用自己的技艺为家乡赢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让传统杂技艺术声名远扬。

此外,王保合还经常在表演中告诫观众不要赌博。他曾让高速摄影机 360 度无死角拍摄 “三仙归洞”,观众在看慢速录像时都无法发现他的手法奥秘。他严肃地表示,自己收徒严格,就是担心心术不正之人学会后去骗人害人,尤其是在赌博时出老千。

如今,传统杂技面临着诸多困境。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艺术,但传统杂技的表演形式与新时代的风潮有些格格不入。一些传统杂技如缩骨功和喉中仞针,虽能吸引观众,但因其具有一定危险性,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和质疑。

王保合深知传统杂技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社会,许多杂技艺人是为了生存而练就一身本领,但训练过程既残忍又危险,只有少数人能够学成,更多的人则因训练失败而落下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因此,他认为对于那些危险的杂技项目,宁可让其失传,也不能让晚辈继续学习。但同时,他也坚信传统杂技中那些无害且具有艺术性和表演性的部分应该得到发展,可以借鉴西洋魔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传统杂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