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瑞芳老师去世,不胜感叹。陕西又一张文化名片跌落,不胜悲怆。
戏曲大省陕西剧种众多,却唯有秦腔独领风骚,是唯一的大戏。陕甘宁边区一众文艺工作者,把陕西清曲冠以眉户之名,率先搬上大戏舞台,以善于表现现代生活,富有生活气息,迅速流行于各大解放区。
解放后,人民政府集中力量,扶持眉户戏,积极培养新人,《十二把镰刀》《粮食》《两颗零》《节振国》等佳作也到处流播,眉户戏就深受群众喜爱。
厚积薄发,上一世纪五十年代,黄俊耀等人精心打造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声振中国戏曲剧坛,关中城乡也一直就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梁秋燕》无疑是眉户戏的最亮眼的标志,也代表着这个剧种的最高艺术水准。而担任主角的就是当时只是20多岁的李瑞芳,她在关中农村跟梁秋燕这个人物几乎是画等号的,她也是截止目前能以小戏眉户跻身陕西戏曲精英行列的唯一一人。
李瑞芳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戏曲基础。她刚入部队文工团,就被率队拉练演出的黄俊耀发现,进被吸收进陕西省戏曲剧院眉户团。在黄俊耀等人的倾心教诲下,天分极高的李瑞芳肯下苦,能下苦,迅速脱颖而出,担任《梁秋燕》一剧主角振动剧坛。
正当李瑞芳老师在眉户艺术上春风意满的时候,却被剧院安排出演碗碗腔《金碗钗》。碗碗腔是流行于陕西东部的皮影小戏,《金碗钗》是把这个剧种搬上大戏舞台的尝试。不同于眉户善于表现现代生活,碗碗腔常于表现古代生活,而常于表现古代生活的秦腔、京剧等大剧种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程式,而完成这些已经十分成熟的程式非得具备坚实的基本功不可,所谓“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意思。
李瑞芳一边在一班京剧教练的督导下,苦练基本功,一边跟着一班碗碗腔老艺人苦学唱腔。这些对于基础几乎为零,而且已过练功年龄的李瑞芳来说,简直就是地域般地折磨。
《金碗钗》上演后,不但轰动西北剧坛,就是在北京剧坛也引起振动。田汉、梅兰芳、马少波等人著文热赞,周总理也亲自接见、款待、鼓励,赞叹不已。
由此李瑞芳就成为眉户、碗碗腔两大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她出演的《蝶恋花》《红色娘子军》等碗碗腔流传广泛,给碗碗腔这个剧种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正在碗碗腔剧坛以知性女性风光四射的时候,“文革”后的李瑞芳却以一出眉户戏《杏花村》,塑造了一位中年农村妇女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中年后的李瑞芳几乎是发疯般地执迷于戏曲舞台。她大胆移植芬兰剧作家英格丽·狄尔皮伦的《真的、真的》,以碗碗腔出演,这是碗碗腔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外国故事,当时引起北京、陕西戏曲界的广泛关注。
50多岁的李瑞芳改编传统名剧《杨贵妃》,编排高难度舞蹈动作,给这个剧种乃至西北剧坛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实践。出于好奇,我曾问她:“你一个没有练过幼功的演员,是怎么演出那么高难度动作的?”李老师笑着说:“练呗”。
更疯狂得是,她快60岁时,竟然出演了秦腔《盗草》!这可是秦腔科班演员都望之却步的短打戏。
晚年的李老师痴迷绘画,心想进步。她画了一副《凤凰朝鸣》图,却名之“愿世界充满和平”。
同时,她也不忘她的艺术,一次,我跟她谈了对眉户戏的一些看法,她立马很兴奋地说,你给咱拿个思路,我给咱联系人,跑经费,咱们把这个事情搞成。后来我因为私事,难以抽身,李老师还多次催问,每次都是心情焦急不堪的样子。在后来她的身体就不堪了。
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带着自己未竞的对事业的追求,匆匆而去。这是莫大之遗憾。
李老师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