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奥运会上,粉丝和饭圈文化让中国人感到了愤怒,对这些人的想法和行为感觉十分的不理解。在1993年春节晚会上,赵丽蓉和蔡明演的小品《追星族》,就是针贬当时年轻人追星的丑态,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我就见识到了姜昆的粉丝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生活在农村,我邻家的哥哥在城里上班,娶了一个媳妇是城里的人,来自城里的嫂子不会干责任田里的农活,在我们农村人那也算是一个“景”。一年夏天,嫂子的妹妹放了暑假,估计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培训班,嫂子的妹妹来我哥哥家走亲戚,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里电视机还不普及,晚上我们好多人聚在哥哥家看黑白电视,我记得清楚的,电视里有人报幕:下一个节目是相声,表演者姜昆和李文华。报幕一完了,嫂子的妹妹就兴奋地跳起来,大声喊着姜昆李文华,说她最喜欢看姜昆李文华了。随后就不让我们说话了,她生怕漏听了一句,我们不说话,但她不时地说话,讲相声的可乐之处,还讲姜昆和李文华说了哪些相声,有什么台词等,现在用一个词形容,对姜昆和李文华的节目那就是如数家珍。
我那时候还小,看电视也就是看看人影,真不一定看懂电视里演的节目内容,但记下了有一个电视节目叫相声,也知道城里的人怎么追星了。
从姜昆先生的资料来看,生于1950年,在1977年就是全国知名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和李文华的相声就风靡全国了,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姜昆在电视上,陪着好几代人长大成人。到了今天,八十年代那些姜昆的粉丝也都五六十岁了吧,而今天的许多粉丝,为了捧自己的偶像,贬低他人,居然说不知道姜昆有什么本领,有什么好的作品,还有人说姜昆不会贯口等,伴随着他们偶像的成长,姜昆被骂了20多年了。
如果是年轻人不知道姜昆也就罢了,居然经常在小视频上看到五六十岁的人也骂姜昆,有一个人一口一个刚子,叫起来比自己的儿子还亲,叫完了刚子就骂姜昆,说姜昆没有作品,不会这不会那的,或许他是被人下了蛊,如果是真心认为姜昆没有作品,没有能力,那这些五六岁的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肯定连电视节目都少看,因为那时候的姜昆随时都会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屏霸。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员在大田里劳动,社员之间的打闹是难免的,那时候社员之间说话,就是三句离不开人体器官,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就是离不开“你是我儿子,我是你爸爸”这种占伦理上的便宜,那时候两个人也开玩笑,最常说的,也是例如“你不在家,我和你媳妇怎么样了”等等开黄腔、占便宜了。但是,这种开黄腔占便宜,只限于“没有文化”的人,即便是农村的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或者识点字的,都不好意思开黄腔占伦理的便宜了。那在城里上班的人,更需要文明了,如果还开黄腔占伦理便宜,那就会被人笑话了。
到了八十年代,农村人也有余粮了,能供得起学生上学了,有些孩子考上了大学,即便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的人,也会在村里充当有文化的人,一般不与人开黄腔占伦理便宜等。
到了九十年代,农村人也大都到城里打工了,或者考上大学留在城市里工作,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在城里的农村人生怕别人说是农民,农民这两个字在城里算是骂人,所以那时候的人在平时交流中,更不愿意开黄腔占便宜,生产队大田里干活时候的对话差不多消失了。
不幸的是,到了新世纪,有网络了,盗版光盘也到处是,人们却习惯了开黄腔,占伦理便宜,这时候的姜昆提倡的文艺作品反三俗就算是很及是,用大明星的话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遛,更让人感觉不幸的是,相声里的那些黄段子,台下的人不管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能秒懂,都能话音未落笑声先起。过去的女孩子听到别人讲黄段子后,表现经常是脸上一红,躲得远远的,今天听黄段子相声的现场,女孩子,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该占一多半吧?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精神食粮吗?那些骂姜昆的五六十岁老大爷们,你们如何给孙子孙女解释清楚:老于家的孩子为什么姓郭?女观众或者女主持人的嘴甜,与糖尿病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