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祥从艺80周年相声专场:为何不在天津办?为何只办下午场?》
世人皆知李伯祥是天津相声界的"快嘴大王",一生献身相声艺术整整80年。2023年9月2日,在山东济南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相声专场演出上,这位86岁高龄的相声泰斗再次登台。然而,细心的戏迷们却发现了几个令人困惑的细节:为什么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专场演出没有选在李伯祥的"根据地"天津?为什么演出时间偏偏选在下午,而不是传统的晚场?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背后,揭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缘起济南:一段尘封往事
1943年的秋天,济南城里传出一个新鲜事:晨光茶社要开张了!这个消息在当时的济南城里引起不小的轰动。那时的济南,茶社说书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专门开设相声茶社的,还是头一遭。
开张那天,晨光茶社门前人头攒动。茶社创办人孙少林特意选在这个秋高气爽的九月二日,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天的开张头一档节目,竟然是由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娃娃来表演。
这个小娃娃就是李伯祥。
当时的李伯祥,个子还没有茶社的桌子高,需要踩着一个特制的小板凳才能露出半个身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不点,一开口就让满堂的听众惊呆了。只见他手拿一把小折扇,眉飞色舞地说起了《六口人》。
《六口人》这个段子,讲的是一户六口之家的故事。这个段子最讲究的就是语速,说书的人要一口气把六个人的对话串下来,还得让观众听得清楚。在当时的济南相声界,能把这个段子说利索的,屈指可数。
可小李伯祥不光说得清楚,还添了许多包袱,逗得台下笑声不断。这一来,晨光茶社的名声立刻传遍了济南城,不少人专程赶来听这个"神童"说相声。
晨光茶社的老观众们还记得,那时的李伯祥每天都穿着一身灰色的小大褂,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说相声时总是眉飞色舞的。台下的茶客们看他可爱,常常会给他买糖葫芦吃。
"六岁说《六口人》,这是六六大顺的好兆头啊!"茶社里的老艺人们都这么说。果不其然,从那天起,李伯祥在相声界的名声就渐渐打响了。
八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神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而晨光茶社也早已改名为济南印象演艺厅。2023年9月2日这天,李伯祥重返故地,在这个见证了他艺术生涯起点的地方,举办了自己从艺八十周年的首场专场演出。
台上的李伯祥,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那股劲儿。虽然嗓音不复当年的清脆,但说起相声来仍是中气十足。只不过这一次,他说的不是《六口人》,而是一段新编的《说晨光》,讲述着自己和晨光茶社的故事。
二、父子情深:艺术传承
说起李伯祥的相声启蒙,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李洁尘。在天津相声界,李洁尘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洁尘在天津卫一带可谓是名声在外,尤其以说"数来宝"闻名。
1937年的一个冬日,李洁尘正在茶馆里说相声,忽然听见台下传来一阵童声。抬眼一看,原来是自己四岁的儿子李伯祥跟着他的腔调在学"数来宝"。这一幕让茶馆里的观众都笑了,有人说:"这孩子跟他爹学得像!"
那时的李洁尘并不想让儿子学相声。在他看来,说相声是个苦差事,要吃百家饭,靠卖嘴皮子过日子。可李伯祥却对相声情有独钟,每天跟在父亲身后,到处听相声。
直到有一天,李洁尘发现儿子把他说过的段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这才改变了主意。从此,李伯祥便跟着父亲正式学起了相声。
李洁尘教艺很严,每天清晨就让李伯祥背词练功。一个段子要背上百遍,直到能倒背如流为止。他还特意给儿子编了一些适合孩子说的小段子,让他从简单的开始练起。
这份严格的教导,在李伯祥身上开花结果。时过境迁,当年的"小神童"也有了自己的儿子李松涛。不同于父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李伯祥从未强迫儿子学相声。
李松涛最初并没有走上相声这条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天津毛巾五厂当会计,后来又转行做餐饮。直到1998年,已经年过四十的李松涛才开始正式学习相声。
在相声界,人们都说李松涛说相声有他爷爷和父亲的影子。说段子时的神态,讲究的是"眼到口到心到",这正是李家三代传承下来的功夫。
2023年的专场演出上,父子俩同台献艺。李松涛说了一段《数来宝》,这是他爷爷李洁尘的拿手活。台下的观众看到,李伯祥站在侧幕后,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表演。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1937年的那个冬天,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儿子在台上,父亲在台下。
这场演出结束后,有记者问李伯祥对儿子的表现有何评价。李伯祥说了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正是当年他父亲李洁尘常对他说的。如今,这句话又通过他传给了下一代。
1943年那个在晨光茶社说《六口人》的小神童,如今已是德高望重的相声前辈。而那个当年不愿说相声的会计,也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这便是相声艺术的传承,在李家三代人身上延续,在舞台上生生不息。
三、戏班秘事:舞台背后的故事
在天津相声界,提起"快嘴"二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伯祥。这个绰号的由来,还得从1956年说起。
那年春节,天津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一场相声专场。李伯祥登台说了一段《报菜名》,短短三分钟,一口气报出了一百多种菜名,语速之快令观众目瞪口呆。从那以后,"快嘴李伯祥"的名号就在天津相声界传开了。
可鲜为人知的是,李伯祥并非天生语速快,而是经过刻苦练习。在他的自述中曾提到,为了练快口,他每天早上都要嚼着一把生花生米练习。这个方法是他父亲李洁尘教的,说是要让舌头灵活。
1960年,李伯祥遇到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搭档——杜国芝。这一年,天津曲艺团组建,两人被分在一个节目组。一次排练时,李伯祥说快了,杜国芝却不慌不忙地接了下来,还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长达36年的搭档生涯。
李伯祥和杜国芝的"李杜组合"最为人称道的是一段《聊天儿》。这段相声里有个人物叫"李大白话蛋",因为说话快,被街坊邻居戏称为"机关枪"。这个角色其实就是李伯祥自己的写照,后来竟成了他的又一个绰号。
1985年的一天,两人正在后台准备上场。杜国芝忽然问:"老李,咱们这段子说了多少遍了?"李伯祥掰着指头算了算:"从1960年到现在,得有两千多遍了吧。"杜国芝笑着说:"那咱们今天说第两千零一遍。"
这个搭档关系一直持续到1996年。那年,杜国芝因病去世。在杜国芝最后的日子里,李伯祥每天都去医院看他。有一次,杜国芝对李伯祥说:"老李,咱们这辈子说相声,你是快,我是慢,一快一慢,配合得刚刚好。"
如今再看李伯祥的演出录像,会发现他的语速确实快得惊人。但在这快语速下面,却藏着相声艺术的精髓。比如他常说的一句话:"快不是目的,说清楚才是关键。"
在2023年的专场演出上,李伯祥特意带来了一段《聊天儿》,这是他和杜国芝的经典作品。不过这一次,和他搭档的是年轻相声演员。台上的李伯祥依然语速飞快,而台下的观众却听得清清楚楚。
这场演出结束后,有人问李伯祥:"您现在还能保持当年的语速吗?"李伯祥说:"快不快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到观众心里去。"这句话,正是他和杜国芝共同的艺术追求。
在天津相声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说快口活,李伯祥算一个;要说好搭档,要数"李杜"配。这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赞誉,更是对一段相声佳话的传颂。
四、传承使命:桃李满园
在相声艺术的传承中,李伯祥开创了自己独特的一派。1978年,他正式开始收徒。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李伯祥收徒有着严格的规矩:每位徒弟必须先背诵一百段传统相声,而且要能够倒背如流。
这个规矩源于一个老故事。1975年,有个年轻人找到李伯祥,说要拜师学艺。李伯祥让他背一段《报菜名》,年轻人磕磕绊绊说了半天,连十个菜名都记不住。李伯祥当场婉拒了这个请求,并说了一句:"不记住老活,哪来的新活?"
孙承林是李伯祥的第一个徒弟,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的祖父孙少林是晨光相声大会的创办人,正是在那里,六岁的李伯祥开始了他的相声生涯。1978年,李伯祥收孙承林为徒,一度被称为"关门弟子"。
但相声艺术需要传承,李伯祥最终还是"开了山门"。1985年,他又收了四位徒弟:戴志诚、郑健、王立平和李建新。这四人中,戴志诚和郑健后来都成了相声界的中坚力量。
在2023年的专场演出上,这些徒弟们都来捧场。特别是戴志诚和郑健的合说《闹新年》,充分展现了师父的教导。他们保持着李派相声特有的节奏感,快中有慢,慢中见巧。
李伯祥教徒弟有个特点:从不限制徒弟的表演风格。他常说:"相声是活的,不能一个模子刻出来。"正因如此,他的徒弟们各有特色。戴志诚以逗哏见长,郑健善于捧哏,孙承林则继承了"快嘴"的特点。
不过,李伯祥对徒弟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必须懂得"藏"。在相声界有句行话叫"艺不压身",意思是艺术功底要留有余地。李伯祥常对徒弟们说:"台上说一分,要有十分的本事。"
这种教学方法在天津相声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姜昆曾经评价说:"李伯祥教徒弟,不是教招式,是教方法。"这句话道出了李派相声的精髓。
在这次专场演出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个特殊的节目:师徒三代同台。李伯祥、戴志诚和戴志诚的徒弟一起演出了一段《数字谜语》。这个节目展现了相声艺术代代相传的盛况。
台下的观众中,不少人都是冲着"李派"相声来的。有老观众感叹:"听李伯祥的徒弟说相声,就像听年轻时候的李伯祥。"这种传承,正是相声艺术生生不息的见证。
当晚演出结束后,李伯祥对所有到场的徒弟们说:"你们今天的表演,给我这个八十岁的生日添了光。"这句话背后,是一位老艺术家对相声艺术传承的欣慰。
五、岁月印记:时光的见证
2023年9月的这场专场演出,处处都能看到岁月的痕迹。演出安排在下午,这是为了照顾86岁高龄的李伯祥。往日里习惯了晚场演出的老艺术家,如今也要适应时光带来的改变。
1943年的晨光茶社里,那个踩着小板凳说相声的孩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艺人。在济南专场演出前,老艺人特意换上了一件新定制的大褂。老搭档杜国芝生前常说:"说相声就得穿大褂,这是对观众的尊重。"这个传统,李伯祥一直坚持到现在。
演出开始前,一个特殊的场景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已经八十多岁的秦玉华坐着轮椅来到后台。她是李伯祥父亲李洁尘的女徒弟,也是当年晨光茶社的常客。两位老人相见,谈起往事,引得旁人驻足。
这场专场演出的节目单也很特别。除了李伯祥的压轴表演,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回忆专场"。姜昆、石富宽、王佩元等相声名家,每人都带来了一段与李伯祥有关的故事。
姜昆讲述了1982年的一件趣事。那年,李伯祥到北京演出,说了一段快板《报菜名》。表演结束后,有观众说:"您说得太快了,我没听清。"李伯祥立即又说了一遍,但这次放慢了速度。这个故事在相声界广为流传,被称为"快嘴慢说"。
石富宽则回忆起了1990年的一场演出。那天,李伯祥嗓子不适,但依然坚持上台。为了不影响表演效果,他临时改变了节目,把原定的快板书改成了单口相声。这一改,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佩元带来的是一段更早的往事。1975年,他第一次看李伯祥演出。当时的李伯祥正值壮年,一段《绕口令》说得台下掌声如雷。这么多年过去了,李伯祥说相声的本事不减当年,只是语速稍慢了一些。
在这场专场演出中,李伯祥破例说了一段新编的《忆往昔》。这是他特意为八十周年准备的节目,讲述了自己的相声生涯。从六岁登台到八十六岁重返故地,从晨光茶社到济南印象演艺厅,时光流转,初心未改。
演出结束时,李伯祥对着台下说了一句:"今天能在这里演出,就像回到了家一样。"这句话,道出了一位老艺术家对相声艺术的深厚感情。从1943年到2023年,整整八十年,这位"快嘴王"用自己的方式,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
在这场专场演出后,李伯祥又开始为北京专场做准备。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保持着登台演出的习惯。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只要能逗观众一笑,就值得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