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美说相声

内地明星 5 0


冯贺(左)与王冠鹏


马威在多伦多相声喜乐汇表演快板


浮云社演员在后台


浮云社演出后谢幕

在浮云相声社第一次登台前,王冠鹏感冒刚转好,但还咳嗽个不停。为了能把话说顺溜儿,他带了瓶止咳药,备场时一口气全灌了下去,周围的演员看傻了眼。药水登时见效,天灵盖冒着热气,王冠鹏捋捋舌头,迈上台,迎接自己在美国的头一场演出。观众有两三百人,他右眼视力不好,摘了眼镜,台下一张脸都看不见。好在观众足够捧场,一段《夸住宅》,掌声笑声四起,他也越说越兴奋。相声陪伴王冠鹏度过了许多孤独的时刻,对他来说,是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

浮云社

帮海外游子找到家乡的感觉

相声头一次到美国是在1984年,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带队巡演,还登上了全球公认的最高级别演出舞台之一——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体育馆。

相声在美国东部头一次以社团形式开始生长起来,是在2011年。几名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博士生发起成立了波士顿浮云相声社,取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心”。社团目前有成员二十余人,逢端午、中秋、元旦在麻省理工学院里的一间小剧场举办演出,也在那里定期排练。

浮云社成立至今,已经独立举办演出40余场。熟悉的事情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讲出来,缅因大学博士后冯贺认为,相声非常能帮助一个孤寂的人,尤其是漂泊海外的人,找到家乡的感觉,“它让我知道虽然远离故土,但是我没有走远。”

冯贺本科毕业后出国求学。因为是社团里少数有师承的演员,到美国之前,北京大小相声舞台,他基本演了个遍——冯贺还扮演着“艺术总监”的角色。

冯贺跟王冠鹏在2020年初相识于网络。在海外求学这些年,冯贺接触到的、他认为“懂相声”的人超不过十个,去过“小园子”、了解专业术语和相声历史的更是没有。2022年,得知王冠鹏要到北美继续学业,冯贺非常高兴。俩人一拍即合,有了《夸住宅》这场演出。自那之后,王冠鹏正式加入浮云社。

王冠鹏的天津口音很重,但他其实是12岁以后才迁居到海河边的。转学到天津后,同学们带着他看足球、听相声,其中就包括如今已不存在的和平区大金台相声茶馆。在天津的老观众们心中,这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台上是各路名家,台下支煤炉,有时还跑过去几只耗子,一张票只要五块钱。

观众们捧场,演员们待人也亲近。王冠鹏去的次数多了,跟老先生们都混了脸熟。有一回,名家刘文步见他来,还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就来听相声?”生于那个年代的老人们,很少有正经念过书的。那阵天津相声广播还会组织相声进校园系列演出,巡演进王冠鹏的中学时,他拿了个笔记本找刘文步和搭档郑福山签名,两位老人分别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刘文步于2018年逝世,是冯贺的师爷。

王冠鹏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去了伦敦,做足球记者,那是他相声之外最大的爱好,一年跑二三十个国家做报道。后来他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国内两年多,工作签证也过期了。本科同学要么在职业道路上顺风顺水,要么申上了顶级高校,就自己还在原地打转,这是王冠鹏的“朋辈压力”。

“它在关键时刻甚至能救你一命。”王冠鹏说。在生命中,一段段相声陪伴他度过了许许多多孤独的时刻,比如备考的深夜,机场的长椅。在任何时候,打开录音,就能一瞬间回到那个“点着篝火的角落”,一个像“家”的地方。

不过,留在国内那段时间,他跟相声亲近的时间多了,参与到相声珍贵史料的收集工作中。有一次他得知有关人士在筹办台湾相声名家吴兆南的纪念馆,还捐赠了吴兆南与侯宝林、魏喜奎等人的通信手稿。王冠鹏借此结识了不少名家,自己也拜了师父。

好段子

创作贴近当地生活的包袱段落

海外游子和相声缘分不浅。除了浮云相声社,王冠鹏跟冯贺另外常去的是多伦多相声喜乐汇,那里有一位核心演员叫马威。

马威在1999年出国,以化学家身份技术移民加拿大,落地后做过保洁,卖过汽车,当过报税员,开车拉过货。

最初那几年,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演绎的那样,他一直很难适应文化差异和身份落差。做清洁工时,他有一次被安排打扫一间肮脏无比的地下室。在吸尘器的轰鸣声中,他高歌一曲《故乡的云》。一曲唱罢,他背着机器含着眼泪走上楼梯,拉丁裔老板乐呵呵地跟他说:“我很喜欢你边干边唱的样子,看起来你真的很享受这份工作!”

2004年,马威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系读硕士。2005年底快毕业时,他在多伦多的一场新年晚会上表演了一段《八扇屏》。在这段传统节目里,他结合了不少那些年国内的网络热词,比如范伟在春晚小品里的语言,比如《天下无贼》里那句经典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也是在这场演出上,马威认识了几位住在多伦多的相声爱好者。2006年,他们成立了群乐茶社,这也是多伦多相声喜乐汇的前身。

不同于王冠鹏和冯贺在国内的相声圈子里的浸淫,马威基本功并不太扎实,但喜好创编。在行话里,相声作品被称作“活”,这不仅是一个量词,也是对这门艺术最精准的概括。演员需要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段子内容,在海外的演员们也会创作不少贴近当地生活的包袱段落。

在多伦多当地的华人圈里,两大社会话题最受关注,一个是交税,一个是治安。2024年4月1日,加拿大全国增收碳税,但也是在同一天,加拿大总理宣布给自己涨薪。在蒙特利尔的华人区,经常发生汽车被盗事件。马威说,一次一位华人看到自己的汽车正在被盗,打电话到警察局,对方的回应居然是让小偷先偷,然后再找保险公司理赔。马威把这些在加华人生活中的不快,都编进了段子里。

在某些时候,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穿透语言上的隔阂。海外的不少相声剧场都背靠环境更加单一的华人社区。波士顿浮云相声社与此不同,由于身处高校,人群的文化背景更加多元,浮云相声社的每场演出都有外国人来看。之前来过几个阿根廷观众,中文流利,每个包袱都能听懂。一问才知道,他们在华人餐馆打工,24小时浸泡在汉语环境里。

社团里还有两位白人演员。其中一位叫罗兰,在麻省理工学院读数学博士。最初还是观众,听了一年后加入演员团队,去年中秋演出,还表演了一段传统相声《十全十美》。虽然汉语熟练度还赶不上著名外籍相声演员大山,可通过简单的日常对话聊出个包袱,完全可以做到。

相声圈

是理想中纯粹、真诚的样子

在多伦多的相声圈里,马威绝对是个热心肠。王冠鹏和冯贺这些演员到多伦多演出时,马威常常驱车前往接机,还联系朋友帮忙解决住宿。多伦多相声喜乐汇是在当地政府注册的非盈利组织,向市政厅申请拨款,也一直是马威在运作。

在北美,相声无法被当成挣钱的营生。浮云社和喜乐汇,票价基本都是十块二十块美元,一张票钱买不了半袋大米。浮云社演出用的音响、桌子,都是社员自己凑钱买的,平时存放在一间仓库顶层。每次演出,得一早去搬梯子扛下来,塞到车里。到了剧场也是一通忙碌,有人负责发放场刊,有人在后台给演员们订餐。还有三箱子演出服,都得提前拿出来挂烫熨好。大褂不能有褶,这是规矩。

相对于剧场,海外的相声园子更像个真正的“茶馆”。台上台下不少都是亲朋好友,知己故交。聚在一块,不只为了看演出,也是为了听几句家乡话,聊一聊海外生活的境遇近况。演员和观众也没有什么分明界限。王冠鹏说,有一次在多伦多演出,一位做律师的老移民专程从外地赶来,给好几个朋友买了票,还给一后台的演员带了几大袋天津包子和煎饼果子。他说,自己在天津就爱相声,演员们在海外演出不容易,能做的不多,但一定尽力支持。

王冠鹏把相声和相声社团比做一个温室,一个“别处”。这些说相声的人们,有的在为身份发愁,有的在苦修学业,社团里的劳动都是无偿的,相声也不是任何人生活的全部。但它会是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散碎银两以外最重要、最真挚的事。这也切中了相声,或者说喜剧的本质。它的笑料来源于生活,甚至很多时候是生活中那让人烦恼的部分。而听者,也能在其中暂时忘却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不快。马威说,在加拿大演出的窍门就是吐槽市政,那些贴合生活的包袱一出,保准能响。“虽然我们知道也改变不了什么,但乐出来总是好事。”

“纯粹”“真诚”,王冠鹏这么总结海外相声圈的氛围,这是他理想中,相声应该有的样子。

有魅力

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

相声从未脱离过时代,甚至在有些时候,它还引领着时代风潮。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相声宗师张杰尧,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创演过诸如讲解现代医学的《生理风化》、介绍环球风貌的《世界洲洋》、描述西方科技的《飞机发明史》等让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相声作品。

对中国曲艺感兴趣的当地人并不少。冯贺的学校有个中文角,他有时候去那里社交时,会拿上一副快板。打上点,唱上一段绕口令,“老外们都疯了”,追着冯贺问他唱的都是什么意思,还跟着他开始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八百标兵奔北坡”。还有一次浮云社演出,剧场刚结束一场交响乐,一群外国观众散了场,围在门口过道里,看浮云社演出的开场快板。

通过这些事,冯贺意识到,中国传统曲艺的魅力,是能被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他和王冠鹏都有个想法,那就是让浮云社的活动不只限于海外相声爱好者的圈地自萌,而能和当地文化融合得更加紧密,进而让相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

在国内收集相声史料时,王冠鹏碰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坐在轮椅上,一字一句把那些百年前的相声作品背了出来。老人对王冠鹏说:“你要是再不问我,我就要把这些东西带到坟墓里去了。”这让王冠鹏感到非常心疼。穿上大褂,他总会想起那些老人。

海外各地的相声班社,大多是在中秋、春节这类传统年节时举办演出,他们没法像国内专业团体那样保证演出频次。

王冠鹏们也珍爱着他们的剧场,像耕种自己的田。准备上台的时间里,因为很多演员要么没住在一个城市,要么工作学业繁忙,有时候排练还要靠线上会议进行,可浮云社的舞台上,每场演出都有新作品,观众更是捧场,“无论你演成什么样,都有人鼓掌。”王冠鹏说。

去年中秋汇演,一位快板演员,从蒙特利尔开车八个小时赶到波士顿,只为打一段十几分钟的开场板。

“你总需要些存在于生活而又略高于生活的东西。”王冠鹏说。对他们来说,这是相声能带给他们的。关于做梦,关于寻根,关于认同。

在马威所在的多伦多相声喜乐汇成立时,关于剧场背景音乐的选择,几个人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马威希望用那首《我曾经听见一个春天》。这些名家名段,代表了几代人心中那个属于相声的春天的时代。

冯贺觉得这首歌“太悲”,听了总想哭。歌曲中提到的演员们正在一批批老去、离开。曾经给王冠鹏绘声绘色重现百年前相声场面的、他的师爷杨宝璋,在2023年冬天离世。但幸运的是,那些记忆,他没有全带到坟墓里去。

所以最后,他们还是用了那首每天都会在天津相声广播播放的《说学逗唱》:

说一说世间百态芸芸众生

学一学天地万物冷暖人情

逗一逗嬉笑怒骂赵钱孙李

唱一唱人间正道淳朴民风

……

一个个午夜,王冠鹏会在海外的某个城市一次次穿越那些属于相声的时代。他还记得自己2022年9月临出国,正准备着在浮云社的第一场演出,师爷杨宝璋神采奕奕地跟他说:“我年轻十岁的话,也想去外面看看。”

文/本报记者李一鸣

统筹/刘汨

标签: 相声 北美 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