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个叫方逸华的女子,她和影视大佬邵逸夫以及TVB电视台有着紧密的联系。说到她的故事,就得提提1987年发生的那件大事。
那年,邵逸夫的妻子黄美珍因病去世,让大家都好奇谁会成为他的新伴侣。就在这时,他牵着方逸华的手出现了。
方逸华是谁呢,她是TVB的重要人物,也是邵逸夫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在那时候,她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邵逸夫。
媒体们纷纷问邵逸夫:“您会娶方女士吗?”邵逸夫摆了摆手,眼里带着悲伤说:“我妻子刚去世,我很伤心,暂时不会出现在公众面前。”
后来,大家听说邵逸夫曾经对黄美珍承诺过,不会让其他女子威胁到她的地位。这让大家更加好奇方逸华和邵逸夫的关系。
时间过去了十年,到了1997年,邵逸夫突然开心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手里还拿着结婚证。原来,他最终选择和方逸华结婚。
那么,邵逸夫为什么会违背当初的承诺呢?
11934年,上海滩出了个小女娃,名叫方逸华。这女娃可不一般,她妈是大上海歌厅的当红女星方露。
方逸华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啥别人都有爸爸,她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
每次问妈妈,妈妈总是避而不答,只告诉她:“你是我的骄傲,有妈就足够了。”这话虽暖,但方逸华心里的好奇却像野草一样疯长。
那时候的上海,乱得很。方露虽然是明星,但手头也紧巴巴的。母女俩虽然能混个温饱,但想要过上好日子,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于是,她们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新加坡碰碰运气。
买了昂贵的船票,母女俩踏上了这段未知的旅程。到了新加坡,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身上的积蓄不多,物价又贵得吓人。最后,她们只能挤在一个破旧的小棚屋里,勉强维持生计。
白天,方露出门卖唱,用歌声换取一家人的开销。而方逸华呢,就在家里幻想着那个从未出现过的父亲。
她总想着,有一天,一个英俊富有的男人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说是她的爸爸,然后把她们接到一个大房子里,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一直到方逸华17岁那年,那个幻想中的父亲却始终没有出现。
方逸华。她的歌喉,清澈而又动人,完全继承了她母亲那如歌如泣的嗓音。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并不多,听一场好的演唱会就成了大家翘首以盼的盛事。
邵氏戏楼,是当时香港最负盛名的演出场所。而方逸华,凭借一曲《花月佳期》,在这里一夜成名。
那晚,她的声音穿透了每个听众的心,也包括刚从马来西亚巡视归来的邵逸夫。
这位邵氏影业的公子哥,平日里见惯了各色佳人,但方逸华的歌声却让他如痴如醉。他坐在台下,心中早已波涛汹涌,但面上却保持着那份公子哥的矜持。
晚会结束后,他并未直接上前搭讪,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含蓄的方式——送上一个精心挑选的花篮。
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像是一种暗示,一种只有两人才能读懂的默契。
方逸华收到花篮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这份礼物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但作为一个刚满18岁的少女,面对这样的情感冲击,她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2秀方逸华和影业大佬邵逸夫频频约会,这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谁都知道,邵逸夫可是个出了名的风流人物。
邵逸夫,作为邵氏影业的掌舵人,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娱乐圈的神经。
尽管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魅力却丝毫不减当年,依然让无数女性为之着迷。
两人之间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据说,方逸华原本只是打算与邵逸夫应酬几番,没想到却被他的温柔与深沉深深吸引。
在多次的接触中,她发现邵逸夫不仅是个事业有成的男人,更是个细心体贴的绅士。
然而,这段感情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毕竟,邵逸夫身边已经有了一个陪伴他多年的妻子——黄美珍。
这位黄美珍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她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一段传奇。
想当年,黄美珍可是广东有名的大家闺秀,清纯无知、不谙世事。
可谁曾想,她竟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邂逅了一位年长她二十岁的富豪,并为之疯狂。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与富豪私奔,成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而这位富豪与邵逸夫竟然是多年的好友。后来,富豪竟然将黄美珍送给了邵逸夫,这也成为了两人之间的一段不解之缘。
邵逸夫对黄美珍情有独钟。虽然黄美珍有过那段轰动一时的私奔经历,但邵逸夫就是不介意,还大方地把她娶回了家。
婚后,邵逸夫在外是风流倜傥的大老板,回到家却变成了宠妻狂魔。
黄美珍虽然美貌不再,但她那种从内而外的气质和智慧,却让邵逸夫更加着迷。
两人一起在东南亚打拼产业,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这种患难与共的感情,让他们的婚姻更加坚不可摧。
不过,风流韵事总是难免的。邵逸夫身边的女人来来去去,但黄美珍的地位却始终稳固如山。
有人问邵逸夫为什么能这么淡定地处理这些关系,他笑了笑说:“我答应过美珍,无论有多少女人,她的地位都不会动摇。我说到做到。”
3新加坡那头,黄美珍和邵逸夫的小日子原本过得挺滋润。可邵逸夫这心里头,总是惦记着更大的天地?
这不,他就把目光投向了香港这块宝地,想着在这能闯出更宽广的天地,黄美珍,她也不是那种只会在家相夫教子的普通女子。
她知道丈夫的心思,可孩子们还在新加坡上学呢,她这心里头真是割舍不下。于是,她咬了咬牙,决定还是留在新加坡。
邵逸夫离开新加坡时,身边带了位佳人,名叫方逸华,邵逸夫对她,那可真是宠爱有加。
到了香港,邵逸夫的事业果然如日中天。而方逸华呢,她也没闲着,她知道靠美貌不能长久,得有自己的真本事才行。
于是,她暗地里下功夫,学习管理知识,准备在公司里大展拳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方逸华凭借着邵逸夫的宠爱和自己的努力,成功在公司里谋得了一个主管的职位。
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摆摆花瓶的人,她要的是实权,要的是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
在邵氏影业的招兵买马中,方逸华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两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导演——胡金铨与李翰祥。
胡金铨、李翰祥,这两位日后的电影巨匠,在当时却只是漂泊在影坛边缘的落魄才子,甚至曾一度为房租所困。
然而,方逸华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别人无法察觉的潜力与才华。她果断出手,将他们招至麾下,并给予他们前所未有的信任与投资。
在方逸华的鼎力支持下,胡金铨与李翰祥如同得到了翅膀的雄鹰,开始在影坛展翅翱翔。
而方逸华并未止步于此,她以女性的细腻与直觉,向邵逸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拍这个现在最流行这个了,那些老古董已经没人看了。”
她手中的两本武侠小说,如同两把钥匙,为邵氏影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邵逸夫,这位影坛巨擘,在方逸华的劝说下,将信将疑地拍摄了一部武侠片。
然而,这部影片却如同一匹黑马,在影坛上掀起了狂澜。它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方逸华的独到眼光,更开启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全新时代。
4方逸华。她可不是靠颜值或演技出名的,而是凭借她那出了名的“节俭”本事。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位大姐大在业内可是有着“一刀姐”的绰号,为啥呢?计划书到了她手上,预算就得被“咔嚓”一刀砍半。
员工们为了应对这“一刀”,可是绞尽脑汁啊。他们纷纷学会了在预算书上“做手脚”,预算往高了写,就为了对付方总的“刀法”。
这不,有一次,一个员工为了买新设备,故意把预算写得高高的,结果方总一看,二话不说,直接砍半!
不仅如此,方逸华的节俭可是出了名的。你知道吗?她甚至连戏服都不舍得换新的,总是让那些演员们穿着破破烂烂的戏服上台。
这可把那些追求完美的导演们给逼疯了!李翰祥导演就是其中一个,他为了追求画面的美感,可是跟方总吵了好几回。
但方总总是那句话:“这衣服还能穿嘛,你要是有本事,就算穿这个也能拍出好戏来。”
方总的节俭可真是到了极致。有一次,邵逸夫想买个新水瓶,结果被方总一眼就给瞪了回去。
她说:“这旧水瓶还能用,为什么要买新的?”邵逸夫听了,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方逸华的节俭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但她的才华和眼光却是无法否认的。
5方逸华,说到她,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抠门”,但今天我要给大家揭秘她另一面的人生。
方逸华,这个名字在TVB内部,更像是一个温暖的符号,员工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方姐”。
别看她在荧幕前风光无限,其实她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所以她特别能理解那些还在奋斗的小年轻们。
每到逢年过节,她总是变着法子给大家发福利,让员工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人说她苛刻,那只是因为她对事不对人。在她的管理下,每个员工每年都有戏可拍,不用担心失业。
而且,她提供的合约条件,简直就是业内的“宠儿”,时间短、待遇优,谁不想跟她签约呢?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不仅对员工大方,对那些有才华但遭遇困境的人也从不吝啬。
就像当年那个落魄的音乐才子顾嘉辉,方逸华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不凡,直接伸出援手。
后来呢?顾嘉辉发达了,用两首传世之作《上海滩》和《狮子山下》来报答她,这就是眼光。
但方逸华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她的远见。在那个香港电影刚刚起步的年代,她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的趋势。
她一不哭二不闹,就是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邵逸夫投资十几亿的影视城。
结果呢?TVB的电视剧火遍了东南亚,第二年就创造了20多亿的营收。
6方逸华,一个从红颜知己成功转型为商业巨头,再到成为慈善家的非凡女性。
说起方逸华,就不得不提她和邵逸夫之间那段长达45年的深厚感情。
作为邵逸夫背后的女人,她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却从不争名夺利。她的智慧和大度,让人不得不佩服。
即使在黄美珍去世后,她也以妹妹的身份被家族接纳,这足以看出她的非凡之处。
终于,在1997年,方逸华迎来了她人生的春天。她与邵逸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束了多年的情人生涯。
这一刻,她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之一。而婚后的生活,更是充满了甜蜜与惬意。
尽管邵逸夫身边有红粉佳人相伴,但方逸华却从不介意,她的大度和从容让人折服。
然而,方逸华并不仅仅满足于家庭生活。她积极投身商业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商业头脑。
在邵逸夫的影响下,她也成为了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她慷慨解囊,捐赠图书馆、教师楼和医院等产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当邵逸夫在2014年以高龄离世时,方逸华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慈善事业。她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社会的楷模。
然而,命运却在三年后再次捉弄了她,方逸华也离世了,让人不禁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