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东方卫视春晚的舞台上,74岁的李谷一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朱逢博。
两人深情相拥,不禁湿润了眼眶。
提到朱逢博,李谷一毫不吝惜心中的敬佩之情。
她说朱逢博是自己的偶像和前辈,教会了自己很多东西。
朱逢博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在20世纪80年代听众的心中,她是绝对的“顶流”。
演唱过几百首曲目,被誉为“东方夜莺”。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艺术造诣颇深的歌唱家并非科班出身。
她大学学的专业是建筑,却意外站到了唱歌的舞台,并与自己的老师“闪婚”。
她匠心育人,曾培养出无数歌唱界的优秀人才,却唯独愧对自己的儿子,她的身上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01
1937年,朱逢博出生在山东济南,父亲是水利工程师,母亲是老师。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朱逢博从小就志存高远。
立志要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伟大的人,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朱逢博的兴趣十分广泛,画画、唱歌、诗朗诵,都学得有模有样。
在父亲的熏陶下,朱逢博对建筑学情有独钟,希望未来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建筑师。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朱逢博依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顺利地读完了中学。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朝着自己的梦想稳步迈进。
在大学期间,朱逢博勤奋刻苦,成绩十分优秀,绘画、俄语等很多门课程都是满分。
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她还担任了苏联伊里奇号船的翻译工作。
按照这样的路线发展下去,朱逢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指日可待的。
然而,不久后,她的命运悄然迎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转折。
根据学校的要求,建筑系的学生完成专业课学习后,需要到建筑工地实习,朱逢博便被分配到了闵行的工地开始实习。
一次,学校在工地组织慰问演出。
朱逢博声音条件好,唱歌也好听,便被推荐上台表演节目。
朱逢博也没有推辞,大大方方地上台,担任了《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的领唱。
朱逢博的声音清亮悠扬,一首歌唱完,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没想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朱逢博竟然能唱得这么好。
正巧当时上海歌剧院也在工地演出,朱逢博的表现让歌剧院的一位领导很受震撼。
他觉得朱逢博的好嗓子简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如果不走唱歌这条路就太可惜了。
于是,他向朱逢博发出邀请,动员她来上海歌剧院。
朱逢博本身就很喜欢唱歌,于是她接受了邀请,以特殊人才调入了上海歌剧院。
就这样,连乐谱都不认识的朱逢博,跌跌撞撞地进入了文艺界,开启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还在这条路上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02
虽然天生嗓音条件优异,但朱逢博毕竟是“半路出家”,很多专业知识都是陌生的。
于是她便下足苦功夫,白天练声,晚上躲在被子里用手电筒照亮,学习理论知识。
学校安排施鸿鄂当朱逢博的老师,帮助她补齐专业的短板。
施鸿鄂是年少有为的音乐才子,曾被派到海外留学,还在芬兰的古典声乐比赛中获得了金奖。
施鸿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开始的时候,他不理解歌剧院为何要招收一个“零基础”的学生,对朱逢博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朱逢博迟迟掌握不好发声的要领,发声十分难听。
施鸿鄂发现教了一遍她还不会,就有些不耐烦,有的时候直接抬腿就走,留朱逢博独自一人练习。
朱逢博知道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有时也急得偷偷掉眼泪。
但朱逢博也是个不服输的性子,她暗自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无论多苦都要走下去,一遍练不好,就练十遍、百遍。
渐渐地,朱逢博的这股韧劲儿打动了施鸿鄂。
他开始对这个要强的姑娘刮目相看,便耐下心来,悉心指导朱逢博。
朱逢博也成了施鸿鄂办公室的常客,隔山岔五就去找施鸿鄂请教,认真仔细地学习听讲。
在施鸿鄂的引导下,朱逢博的进步速度飞快,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彼此暗生情愫。
虽然他们仅仅差了3岁,但碍于师生关系,始终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朱逢博在专业上日渐精进,领导对她也是报以厚望。
领导曾找到朱逢博谈话,希望她能在30岁以后再考虑恋爱结婚的事情。
朱逢博也理解,她选择服从组织的要求,先抓事业,暂时不考虑个人问题。
青年才俊的施鸿鄂,是不少女同志心中的“理想型”。
朱逢博也想好了,如果施鸿鄂找到了对象,自己就退出,默默祝福他,便把这份情谊藏在心里。
到了1967年,33岁的施鸿鄂依旧孑然一身,朱逢博决定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03
朱逢博给施鸿鄂写了一封信,约他晚上11点在排练厅见面。
晚上,怀着忐忑的心情,朱逢博在排练厅门口左右徘徊,不知道施鸿鄂到底会不会赴约。
终于,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
见面后,朱逢博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更是直接与施鸿鄂约定过几天去结婚。
施鸿鄂其实早就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面对朱逢博的主动,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就这样,朱逢博与施鸿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从坦白心意到结婚,仅仅6天的时间。
在好友的见证下,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在婚后不久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儿子施劲。
生完孩子后,朱逢博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常常天南海北地演出。
一次出差回家后,儿子根本不认识她了,这让朱逢博心如刀绞,也让她总觉得对儿子有所亏欠。
朱逢博与施鸿鄂这对乐坛伉俪,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为音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岁月不饶人,2008年,73岁的施鸿鄂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溘然而逝。
爱人的突然离世,让朱逢博悲痛欲绝。
事后,她决定把丈夫的骨灰盒放在家里,看着它,就仿佛丈夫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在去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朱逢博作为上海轻音乐团的助阵嘉宾惊喜亮相,并和年轻歌手们合唱。
虽然已年近九旬,她的声音依然苍劲有力,不愧是国宝级的人民艺术家。
如今,朱逢博已经87岁的高龄,丈夫施鸿鄂的骨灰盒已经在家中安放了16年。
儿子想接朱逢博去自己家里同住,朱逢博拒绝了。
她一个人守在上海的家中,看着熟悉的摆设,时常回忆起昔日与丈夫的点点滴滴,总会有一丝慰藉。
就像《寻梦环游记》中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虽然爱人已逝,但这份爱从未因此而褪色,始终饱满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