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一位同学路过一个废弃的女厕所时,看到一个人油光满面的从里面走了出来,表情还意犹未尽的。
他很是诧异,这可是很久没有使用过的破败不堪的女厕所呀,他能去里面干什么呢?难道他、、、、
在以后的几天里,他不敢靠近,只能远处观察他的动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每天总是兴致勃勃的进入女厕所,然后大汗淋漓的走出来。
他很好奇,在学校里还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一定要揭秘你的行为。
于是他召集了几个哥们儿,准备狠狠地教训他。
就在这个人又一次进入女厕所的间隙,躲在角落里等待抓丑的他们随后也跟了进去。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映入眼帘是另一幅场景。
不足三四平米的掉光了墙皮只剩下砖头垒砌成的小屋,在接近房顶处有一个很小的通风口,里面阴暗潮湿,密不透风。
其中有一个小伙子手中拿着一个古筝吃惊地看着他们。
看到此情此景,在场的几个人,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太低俗了。
居然把厕所当成练琴房了。真的是太用心练琴了。
也正是他这样辛苦付出的人,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在老师孜孜不倦的帮助下,在他自己一丝不苟的努力下,终将成为了古筝界天花板级的人物。
“坏爸爸”的好儿子
王中山出生在河南南阳,家中有两个哥哥。
自幼受到两个哥哥的影响,父亲为了能让他长大后有一技之长,同时也是为了能养活自己,决定让他学习一项技能。
河南南阳是中国曲艺之乡,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开始接触并学习大调曲子。
对于他来说,在周围人不断地熏陶下,听过但是没有想过要学习。
真要学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只要不影响我玩,学什么都行,也都无所谓。他对学习曲调是不排斥的。
就这样,他就成为了一名曲调儿的学习者。
记得在他八岁那年,当地的县剧院有一场演出,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登台。
没想到演出完成后,台下很多观众一拥而上的冲向他,并且拥抱他,表示特别喜欢他唱的曲儿。
这次演出完成后,对他的影响很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王中山很少会得到家人及周围人的鼓励,他的淘气是有目共睹的。
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原来学好一门手艺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呀。
在12岁的时候,被南阳市选送到郑州参加省里的文艺汇演,他自唱自弹的曲目《二嫂买锄》获得了二等奖。
得到荣誉的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的回报。
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几名老师的帮助下,顺利的考入了南阳艺术学校。
在校期间,为了能提高技能,他也是不惜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来完成。
他的父亲对他练琴更加严格了。虽然不懂,但知道学好这门手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他严格按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办法逼王中山认真细致的学习。
学生时代的王中山,和普通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说自己也是本性贪玩,也是拼了命的玩出来的。
但是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就要不断付出努力的,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
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理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努力练琴,改变思路,脚踏实地,认真做事,是他以后要坚持走的路线。
古筝界的“奇男子”
在考入南阳艺术学校期间,因为当时学校没有开设古筝课,没有专门的练琴房,王中山就在走廊上开始练琴。
日复一日的坚持着,校领导看到他这么辛苦的练琴,于是就找了一间废弃的女厕所来当练琴房。
在他和哥哥的努力改造下,终于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练琴房——“厕所琴房”。
所谓的“练琴房”只有不到四平米,墙壁靠近顶部有一扇很小的窗户,充其量只能够通个风而已。
在这个房里,冬天冷得像个冰窟窿,夏天热得像桑拿房,但对于他来说,能有个练琴的房间已经很不错了。
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经常是夜战天明的练习。
他下定决心,好好练琴,才能对得起老师对他的特殊优待。在练琴的过程中累了、困了,他就掐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为了激励自己,他还在墙上画了一个金字塔的图标,塔顶放的是他最信仰,最崇拜的老师。
塔底放的是所有他认识的弹古筝的人,他自己觉得他有能力超过哪一层的人物时,就会把相应层的人物划掉。
坚持不懈的努力,终将会绽放光彩的,几年的努力付出,他完成了艺术学院的学生生涯,成为了一民优秀的毕业生。
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就被分派到了南阳曲艺团,成了一名真正的演员,也是在后来,遇到了他的古筝启蒙老师——赵曼琴老师。
因为有民间艺术的基础,和在艺术学院自己学习古筝的经历。
在和赵老师学习后,他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他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1986年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王中山以快速指序技法、并在中国古筝界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演奏,实现了古筝双手演奏的创新。
并且成功演绎了《打虎上山》。
此种形式的演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能够更完美的表现古筝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整个现场,更让专家学者连连叫好。
也正是因为这场演出,让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很多年以后,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场古筝演奏会上,王中山的表演,奠定了他成为古筝界“奇男子”的地位。
这场演奏不仅让他收获了荣誉,更为他以后的发展铺下了路。
很多人都说王中山是靠天分发展起来的,其实他们都说错了。
想要做成功一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很难的,那是需要毅力,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和热爱。
纵使说成有天分,那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也是需要不断地付出的。
王中山的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中打磨出来的。
而他的成功是靠勤奋、缘分、和少许的天分相结合而成的,想要成为顶流人物,就要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国家级的“命根子”
1987年,王中山跟着曲艺团到深圳演出,多年坚持晨练的习惯一直没有被改变,不管走到哪里,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着。
到了深圳,第二天的早上,他依然去去公园练琴,如此优雅曼妙的琴声引来一位老者的好奇。
小伙子,你是哪里人,你弹得挺好的,随后递给了他一张纸片,还嘱咐说,有空可以找他聊天。
当时因为年龄尚小,也分辨不出好坏人之分,又想起家人的嘱咐,遇到陌生人时不和说话。
所以他只是收下了纸片,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
后来才得知,递给他纸片的那位老者名叫何冰。是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
随即王中山就去拜访了何冰老师,并在现场演奏了很多曲目。
小伙子,没有想到你的手艺这么精湛,你演的这么好,有没有打算到上海发展呀。
对于何冰老师的话,王中山当时是没有思绪的。
何冰老师随后建议他,想到上海发展,就去他的曲艺团,如果还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到最好的学府去继续学习。
经过王中山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他想继续深造,想到更好的专业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学习。
何冰老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写了几份推荐信给学院的几位老师。
在何冰老师的推荐下,在他认真努力的坚持下。
1988年,他顺利的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正式成为了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
就这样,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李婉芬教授。
其实李婉芬老师在1986年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就坐在观众席上,很是欣赏他的佳作。
四年的专业修养,王中山在李婉芬老师的带领下,不仅筝艺技术南北交融。
而且勇敢的把当时并不为人叫好的新技法、新观念引入古筝演奏中,为古筝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毕业后,王中山留校任教,成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老师。
正是因为受到了李婉芬老师的影响,在他以后的从师生涯中,他对每一位学生都视如己出,并在古筝的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和推广。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生涯中,王中山在赵曼琴老师“快速指序”理论基础上,他的创新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自创了“双手轮”“右手大指弹轮”和“左手摇”、“走位三指摇”的技法,这些技法不仅使古筝锦上添花,而且表现更具魅力。
不断创新,是王中山一直追求的目标,古筝可以小桥流水,温柔委婉;也可以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古筝的表现力更加丰满,让古筝的音乐气质更加多样化。
他先后举办了很多的个人古筝演奏会,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创新下,成功的改变了很多曲目的风格,用他完美的演技展现给大家。
同时让他在古筝界的地位也一度飙升,成为古筝界的顶流人物,国家级的“命根子”。
王中山不仅热爱他的筝艺事业,也很关注于公益活动。
在非典及汶川大地震时期多次捐助慰问,并关注社会福利事业及弱势群体。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他所坚持的方向。
正是因为王中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新的技法,才会在技术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有句话说得好,认知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永远在深耕自己,才会有大的进步,才会发光、发亮,不仅照亮自己,也指引了别人。
王中山说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自己仅有的水平,在筝艺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奇迹。
或许,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成贝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