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离世55年 在了解他被“打倒”的真相后 我对他的人品更加敬重了

内地明星 2 0

真没想到,在经典老电影《小兵张嘎》中扮演老罗叔的昔日著名演员张莹,如今竟然已经离世55年了。

55年后,我无意间了解到了他在1957年,为何突然被“打成右派”的真相后,我对他的好人品,就愈发敬重了。

这事儿,咱们就从1957年的5月1日开始说起。

这一天,《人民日报》刊载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史称“大鸣大放”。

当时,北京的《中国电影》杂志社,组织了一批电影演员,让大家谈想法和提意见。

结果呢,张莹还真就把这事儿当了真,在这次“鸣放”会上,他就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想法,并以《演了戏才叫演员》为标题,在当时的《中国电影》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这篇文章我看了。

大概讲到了当时电影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某些问题现在也依然存在),比如电影局从上到下并不十分关心演员,对电影演员造成了积压和埋没,而某些导演却能“独断专行”,甚至不把厂领导放在眼里当会事儿。

另外,各电影厂当时都热衷于启用“外请演员”,仿佛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对于本厂优秀演员,却视而不见,这就造成了演员剧团的演员人满为患。有的演员要等好几年,才能在一部电影里出演一个小角色。

张莹

他特别提到了郭振清,因为这位演员的天赋高有悟性,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很好,所以能够接二连三地拍戏,并且每次都能得到好角色。

而令张莹感到不公平的是,明明有其他更多的演员,个人条件也不差,但却没人给他们演戏的机会。

张莹在电影《六号门》中

而在这一点上,张莹认为谢添就做得很好,作为导演,他就喜欢启用自己厂里的演员。

但是对于当时在北影演员剧团的负责人,张莹也提了一些意见,他觉得他们的工作方式“太保守”,缺乏原则性,慢腾腾的办事节奏也应该有所改变。

然后张莹又对当时一些厂领导的做法,表示了不满,认为他们除了在舞会上大喊“同志们,尽情地跳吧,舞吧”之外,根本不关心演员的成长。

张莹在电影《董存瑞》中

从张莹的语气来看,他在发言时情绪非常激动。

他大概是在凌之浩之后发言,所以他说,“我一向是直接了当的……所以谈的意见,就不会像凌之浩同志那样冷静。”

然而正是他的“直接了当”,却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因为我同时翻看了当时其他演员们的发言,大家也都有提意见,但大都语气温和,或用词委婉,或避重就轻,却唯独张莹,就像个“炮筒子”一般,“咚咚咚”地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倾泻而出。

张莹在电影《白毛女》中

那么张莹为何会这么“激动”呢?

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他们演员这个群体。

在他参加这次会议之前,长影的好几个演员同事就都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在会上,把他们普遍遇到的问题给好好讲一讲。

所以张莹觉得,他应该为他们发声。

张莹在电影《小兵张嘎》

但他丝毫未料到,他的这个做法,直接让他经历了犹如“坐过山车”般的起伏跌宕。

因为在这之前,张莹已经算是电影厂颇受重视的主要演员了。

他1949年随东北文工团进入东影厂,在《光芒万丈》、《赵一曼》、《白毛女》等几部影片中跑龙套后,1953年便在《六号门》中出演了主要角色李俊华,随后他又在《沙家店粮站》中饰演了军人,在《平原游击队》中饰演了司令员。尤其是在《董存瑞》中,他所扮演的赵连长,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他因此还获得了表演奖项。

张莹(左)在电影《董存瑞》中饰演连长

而且1955年,他还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师从苏联专家进行学习,在表演技巧上有大幅提升,还在话剧《仇敌》中饰演了一个狠毒的反派,拓宽了自己的戏路。

所以张莹其实是没必要“冒险”的。他大可以像其他演员那样,走走过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也就过关了,还会落下一个“高情商”的好名声。

张莹

可是偏偏张莹只喜欢讲真话,他不惜赌上了自己的戏运和前程。

结果,很快,一篇名为《揭露张莹的右派面目》的文章,也出现在了《中国电影》的杂志上,而且言辞同样激烈,并向张莹发起了猛烈的“炮轰”。

文章不过是向张莹所提的意见进行了反驳。

但却给张莹扣上了好几顶大帽子。

这篇文章的威力显然很大,因为很快张莹就真的被打成了“右派”,并被“开除党籍,送北大荒劳动改造”。

张莹在北大荒

据说当时,厂里某些领导也通过张莹的妻子李慧颖,“暗示”过张莹,只要张莹能够认可错,说明一下是自己认识上错误,便可既往不咎。

但张莹是个认死理的硬汉子,他宁愿去北大荒,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坚守。

那时,他内心是痛苦的,但却始终相信自己没错。

当时,他和同为北影厂演员的郭允泰、李景波、管宗祥等一起,准备动身前往北大荒接受改造时,他对妻子说“我要争取重新入党。”可见他当时,怀抱着多么坚定的信念。

张莹在北大荒一待就是3年时间,他在这里经历了磨难,也遭遇了病痛。

1960年,他终于被摘掉“右派”帽子,但他却没办法重新回到北影厂拍电影。

当时给他的两个选择是,要么回到他的家乡鞍山话剧团,要么就去遥远的新疆,张莹最终选择了留住鞍山。

他在鞍山话剧团又待了好几年,才有机会回到摄影机前,他分别在《青年鲁班》、《红色邮路》、《红河激浪》等好几部影片中塑造了角色,其中《小兵张嘎》中的罗金保,成为他演艺生涯中,最闪光的一笔。

这时的张莹其实工作关系还未转到北影,但他却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人物的创作中,最终在光影上,他塑造了一个与以往的角色都截然不同的英雄形象,成为了几代人的银幕偶像。

只可惜啊,《小兵张嘎》这部电影,竟然成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而老罗叔这个角色,也竟然成了他的银幕绝唱。

因为他很快就被查出患上了癌症,1966年又再次遭遇迫害,1969年6月3日,他便因病离世了,年仅45岁。

后来,我在想,如果在1957年的那场“鸣放”中,张莹不是那么“较真”的话,那么他的命运会不会因此得到改写呢?显然会的。

可是那样,却又不再是真实的张莹了。

他在人生的下半场,吃了那么多的苦,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愈发敬重他的为人和做法,因为我觉得,他才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哪怕他只活了45年,但他也依然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

1978年,在张莹去世9年后,北影厂终于对他的“错划”问题进行了改正。

那么说到张莹,我想大家一定都不会忘记他在《六号门》中所扮演的李俊华,在《沙家店粮站》中所扮演的石永凯,在《小兵张嘎》中所扮演的罗金保。

他是五六十年代,我国大银幕上最出色的“银幕硬汉”之一。

而他在生活中,很显然,他也是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