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越大,鱼越贵,时隔一年多,在张颂文身上又显现了。
狂飙之后,陆续播了好几部,特工、大毒枭、刑警,亦或政界响当当的人物,都尝试了个遍,没有困在一个戏路里,但收视率却疲软,扑得悄无声息。
彼时,讨论度都聚焦在张颂文挑剧本的眼光,觉得他有点不挑食,啥剧都接。
直到清明上河图密码开播,一股不明来由的黑潮也愈发涌动,转移到对演技的讨伐。
以前多是现代剧,演法大差不差,
这次是古装,举止体态、台词韵律都有讲究,要有古人的味道。
照这标准,张颂文的表现,的确处处“破绽”,说话现代,体态肥腻,市井气很重,但不是古代底层的气质,还是像卖鱼贩高启强,没有古意。
观众还给张颂文支起招:应该蓄须,就能少几分油滑腻歪,多一些文人风骨。
古人到底啥样,无法穿越过去一睹,都是靠阅剧量积累来的经验,老版水浒传就是参考,背景都在宋朝,演绎得就很古代。
其实,张颂文在塑造角色时大有点另辟蹊径的意思。
谁说古人一定要身姿飘逸,说话一定要有抑扬顿挫之气,都没千年前的影像,按他理解,跟现代人生活无异,吃饭也会吧唧嘴,坐凳也翘二郎腿。
能看到,张颂文在打破常规,赋予给赵不尤“人”的特质,
不是遥不可及、触摸不到的,而是踏踏实实的落在地上的“普通人”。
老听到有人嘲,张颂文是把汴京讼绝,演成北宋版高启强,皆有点善良,一股做小伏低的窝囊气,人前挂着的永远是笑脸。
此等评价刮到张颂文的耳朵根,他没选择性无视,特意回复。
且态度强势:若一样,我感觉就没必要再从事这份职业。
一个演员,再怎么“变”,表演模式是固定的,用的还都是原音,何况高启强的光芒太耀眼,不是张颂文演啥都是高启强,而是观众始终没忘掉高启强。
他饰演的赵不尤,是崭新的,外愚内秀、为人正派,“负重”前行依旧笑对,是恰到好处的幽默,人前怂人后精是府衙小吏一贯的处世之道,偶尔还带点内敛的匪气。
诚如张颂文所表露的,礼让是他的底色,不争是他的内核,跟高启强完全是截然的。
实事求是的讲,张颂文在戏里的表演品质,依旧在上乘。
像是这段,职场“蹉跎”半辈的赵不尤,得新领导顾震器重,他的手往赵不尤肩膀上轻轻一拍,心仿佛被重重一击,想佯装淡定,扭过头眼泪却如雨般洒下,角色的血肉在生长。
这份认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过往的所有不如意似乎在这一刻都云淡风轻。
这幕,像极现实里的张颂文,
最好年华时被市场冷落,形象被业内抨击像猿人,十余年间辗转于各个剧组跑龙套,颜值不够,在“拼帅”的内娱注定开局艰辛,苦熬才守得云开见月明。
少年得志容易飘,大器晚成是福报,来得刚刚好。
再像这段兄妹戏,赵不尤跟赵瓣儿促膝夜聊,有些往事涌上心头,妹妹触碰到身世真相又不舍得拆穿,哥哥依然费心隐瞒,戛然而止的相拥,心照不宣的对方已经知晓。
张颂文用“静音”的方式处理情绪,淡淡的,却有瞬间触动人心之威,看得屏幕前的观众跟着心酸酸眼酸酸。
眼看负面舆情越烧越旺,很多业内都看不过,站出来给他撑腰,就有监制谭飞大胆发言:
肃清这种“简单粗暴扣帽子”的恶劣风气,赵不尤不同于高启强,另一种思路和感受力。
这就是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老演员侯岩松,镜头前不吝啬心里真实感受:老话讲,功夫在戏外,片场跟颂文聊得最多,时常碰出火花。
平常总活跃在评论区的张颂文,怎能不知外界的喧嚣,用一个晚上回应争议。
比如颜值问题,张颂文坦承:当初就被人用长相打击过,脸是爹妈给的,只能好好把每次工作做好。
粉丝的宽慰,他也及时给反馈:若能轻易影响到,我二十年前就转行了。
能感觉到张颂文的内心很强大,舆论大风大浪再“震荡”,也能如履平地、安之若素。
有自己的主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被左右,很坚定。
看到张颂文的强势发声,才知冯小刚说得有多对。
很欣赏他这一言:
想要红,得忍住被骂,红叫“买一送一”,他往你这发泄,没任何后果,就觉得骂文艺界怎么骂都行,你就得承受这个,其实最终还是靠作品说话。
郭德纲也说过:名利场,是非圈,挣得钱有一半是挨骂的钱。
讲真,是观众对张颂文要求过甚,想他之后的每个角色都能跟高启强那样出彩,如果没到这个水准,就有心理落差,开始动摇:难道是高估他了?
好角色是极其难遇的,一个演员一生能有一个,都已是荣幸至极,哪可能短期内就有第二个。
听正午阳光的掌舵人咋说的,市场越来越难有像狂飙这般打通所有年龄层的真正爆款。
最后,愿好演员张颂文,且视他人之凝目如盏盏鬼火,笃定得去走属于你的大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