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女儿,人民币的女儿?——田华与时代的光影交错
97岁高龄的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举国欢庆。从《白毛女》的喜儿到《党的女儿》的李玉梅,她塑造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透过时代的滤镜,重新审视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人生轨迹,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田华的人生,恰恰映照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她12岁参军,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在那个年代,“好日子不是自己的好日子,是大家的好日子”,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时代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对“好日子”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如今,追求个人价值和物质财富,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华的价值观是否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不妨从金钱的角度来剖析田华的选择。拒绝代言,意味着放弃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傻”的行为。对于田华而言,金钱并非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她更看重的是精神财富和社会责任。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再从生死的角度来看。田华经历了战争,目睹了战友的牺牲,也送走了自己的亲人。她对生命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个人生死,上升到了对民族命运和人类未来的关怀。在丈夫弥留之际,她选择将珍贵的药物留给更有需要的人,这是一种大爱无私的体现。
我们也必须看到,时代在变迁,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过去的行为,也不能用过去的标准去束缚今天的选择。田华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她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同时也应该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田华的经历,也引发了我们对演员这个职业的思考。她认为,“演员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应该“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这与当下一些“流量明星”的表演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演员沉迷于炒作和包装,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导致表演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田华对演员的要求,也体现了她对艺术的理解。她认为,演员应该“真,发自内心的真”。这与当下一些演员追求“颜值”和“流量”的做法背道而驰。田华的表演,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了角色之中,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文章中,田华对当下演艺圈的乱象也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她直言“现在又出了一批演员,我谁都不认识了,因为长得都一样”。这句话,无疑是对当下“千篇一律”的审美标准的讽刺。她认为,演员应该“适合那个人物”,而不是一味追求“漂亮”。这种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田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更是时代的故事。她的选择,她的坚持,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我们应该从她的故事中汲取营养,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人民艺术家”?你认为田华的价值观是否过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资料来源于网络,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