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不需要自身以外的父母。
第483期原创首先感谢大家的喜欢和认可,不过如果本尊真看到的话,结局未必会很美好。TA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TA可能会很生气,然后反手送上一个举报或者一封律师函。(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文章的阐释越是准确,越是有可能让当事者感到万分不适。因为人的心理运行逻辑跟我们熟知的道德伦理、通俗歌曲里的“真情真爱”往往是彼此冲撞的:
父母以为的“都是为你好”,其本质可能是在以爱之名践踏孩子质疑和选择的自由;
孩子表面听话懂事,其实是被迫担当了收容父母情绪的容器,“不懂事”的父母是侵占他们做小孩空间的强盗;
妈妈仇视儿子的每一个女朋友,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想把儿子占为己有,母亲这个角色几乎意味着她所有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不被儿子需要、母职削弱,于她而言,犹如世界崩塌。
总之,理应是充分供给爱与温暖的家庭,却常常是一个人痛苦与拧巴的根源。那些深藏于暗处的真相,如一根根锋利的针,能把所有粉饰太平的说辞和五彩斑斓的幻想戳得七零八落。
因此,大多数人当然是无法在第一时间面对这种残酷的——做父母的难以接受自己的“邪恶”,做孩子的也难以接受自己宿命般的“插翅难逃”。
有同学要举手发言了:“眼不见心静,物理上远走高飞不就行了吗?”
不行,心理上的依赖和惯性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斩断。
事实是,很多人看似成了年,内心却迟迟走不出童年的剧情。
比如说向佐,四十多了,可内心某个地方依然停留在渴望被认可的小孩阶段,父母严苛、挑剔的眼神始终伴随着他的自我批评与自我鞭策。看《披哥》表演时,总有一种此人努力活在“我之外”的游离感,仿佛总在应对一种审判、迎合一种标准,而根本无法投入其中、享受当下。没办法投入,没办法和事儿深度链接,自然难以有所成就。有点悲哀是不是?就像一个逃不出的怪圈,越是求认可,越是得不到。
再比如,近期在李诞直播间里刷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女孩被父母催婚,最终接受安排嫁了一个父母指定的对象,原以为凑凑合合可以过下去,结果仅仅一年后发现根本过不了一点儿,婆媳关系差,男方幼稚又脾气差,因生孩子问题的分歧,吵架吵到大半夜把女生赶出了门。这次第,女生肯定是动了离婚的念头了,但她父母不同意,于是她也很犹豫,担心自己的任性让父母伤心。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我都要急死了,但女孩就是无法轻易地将个人利弊凌驾于对父母的忠诚之上,原生家庭的惯性就是如此强大,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不让父母操心的乖乖女。”这是她最熟悉的角色,她还不确定扮演其他角色会有多快乐。
又比如我自己。朋友们,本包今天真的掏家底爆猛料了,我用真实的例子告诉大家母女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母亲处于优势位置,女儿被迫做输家。
是这样的,我总觉得小时候学啥都慢,干家务活缺根筋,练体育项目也总是因动作不标准被同学嘲笑,就连骑自行车也比别人慢好几十拍,长大后接触新事物都总觉隔着一层,唯一擅长的事仿佛就只有学习了。咱真那么笨吗?差哪儿了?后来学了心理学,再结合我妈的一些表现,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是在为成全她的独一无二而自废武功。”
我妈常常挑剔我的穿着打扮,但你挑她肯定是不行;面对外婆那边亲戚的时候我总感觉不自在,那是因为在我妈的社交主场,她不允许女儿的光芒胜过自己。因着女儿的衬托,妈妈才能更加心安理得地成为勤劳、热情、大方、美丽的“完美女性”。
为何在文化课领域母亲大人没有插一脚呢?因为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这方面不具备天然优势,实在霸道不起来呀。呵,真是谢天谢地!试想,如果我妈是个高知女性,那我真是没活路了。
童年时,我们弱小、交际圈狭窄,父母是唯一的依靠,和父母的关系是唯一的人际关系,所以为了生存,我们会发展出一系列配合父母的行为模式。其中一部分,一定是会对自我生命力的完整性和创造性形成损害的,诸如——过度的服从、讨好、自我贬抑,这是生存的代价。
可是,如若在成年后依然延续适应小孩的生存机制,那就是悲剧的无限延伸,好绝望嘞。
好在,人类天生脆弱,这反倒会成为终结悲剧的一个契机。
一直做配合父母期待的“适应小孩”,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作为支撑的,而每个人的意志额度都有限,一旦被透支殆尽,他就gin不住了,gin不住之后,“正确”的假自体就面临坍塌,坍塌之后,他就不得不在一片废墟中拼凑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扔掉“前父母”,打破“旧剧情”,人活到某个节点都会收到这种生命的召唤。
只不过,有人行动了,有人没行动;有人行动得彻底,有人就象征性动一下。
当然,有的人在行动后只能获得短暂的绽放,比如吴谢宇,杀母后浪迹天涯,过了几年我行我素的快乐日子,最终还是要迎来法律的制裁和生命的终结。
事实往往如此,原生家庭所设立的初始配置对小孩生命力的绞杀越严重,小孩破旧立新的方式就会越极端、越惨烈。
也有人在行动后迎来了具有可建设性的新剧情。比如上周我写过的《凡人歌》里的沈磊,虽然剧情简化了他的成长历程,但基本路径是对的,先是放弃、打碎,再在无人干扰的旷野里寻觅、建设,最终以全新的面貌回归生活。
日剧《凪的新生活》和贾玲的《热辣滚烫》也是如此,严重讨好型人格的女主们发现自己身心俱疲又啥也落不着时,终于选择以“迟到的叛逆”为自己活一次。
第一次看《凪的新生活》结局时,我不太能理解,女主最后一无所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新旧男朋友的示好都拒绝了,她为啥还能那么开心?
现在明白了,就是因为在精神成长的维度上,她已经摆脱了旧剧情的拉拽,不再向讨好父母那样配合其他人,也不再对外索取儿时缺失的关爱,她做了自己的父母,安抚好了受伤的小孩,也看到了三十岁的自己巨大的尚未被开发的能量。
意识到这些之后,接下来的人生全是崭新的可能性——遇到的是新的人,而不再是像父母的人;奔跑向前的是新的自己,而不再是那个被痛苦和矛盾伴随的可怜小孩。
如果始终陷在旧剧情当中,再正常、再有秩序的生活状态都是索然无味、暗无天日,因为那是父母拟定的旧模式的成果,并且要继续靠着旧模式的支撑才能维持下去,那意味着自身意志力的透支和生命力的奄奄一息。
被旧剧情困住的成年人是孱弱的,解决一点小困难仿佛都要耗尽所有力气;成为自己的人生大导演之后,局面则会大不同,即使面对惊涛骇浪也会有自我负责的快感。
是的,做自己的人生大导演,成年人没有除自己以外的父母。这也是我在最近读到的一本名为《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里深深记住的一句话。
上文中出现的“前父母”“前孩子”的说法也出自这本书。旧剧情的形成难以避免,但不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有及时翻篇的自觉。
不要妄想做某某一辈子的父母,也不要幻想自己的父母能亲手治愈他们给你留下的创伤,接受变迁,实现分离,是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除了原始关系中的既定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还应有更多的可能性。
老粉都知,我是一名实打实的知识媛,从不喜欢幼稚的鸡汤和感性的催眠,这本由法国心理培训师写成的书就正好合我的口味。
里面有很多典型案例,或许你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抛出了许多精妙的论点,比如,“每个人内心的适应小孩都会自欺欺人,并希望着至少有那么一次,情况会有所不同。”
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往往是那份放不下的依赖和希冀别人做出改变的幻想。
所以现实中新旧剧情的迭代一定比电视剧里更加一波三折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仅需几个月就焕然一新,而你可能得做好三五年打底的准备。
关于方法论,作者也没画饼,书里专门有一个章节的标题就是“神器秘方不存在”。
不要相信什么邪乎的身心灵大师,专业人士也只能给到一张地图,告诉你该坚持什么原则、围绕什么方针,但具体的路,还得自己摸索自己走。
所以,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总有粉丝问我:你说那些明星那么有钱,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解决一下自己显而易见的心理问题呢?
我说:首先,讳疾忌医,承认自己“有病”“有问题”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损自恋的。其次,直面记忆的褶皱、关系中的裂痕、被压抑在潜意识的仇恨,打破惯性、重塑自我认知,需要足量的勇气和耐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熬到曙光来临前。更要命的是,明星有“捷径”可走,手握大量的金钱和资源,致使他们更愿意追逐轻松而短暂的满足,哪怕那只是不能触及根本的饮鸩止渴。
对比之下,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反而容易让人一头扎进笨办法里寻找答案。
阅读,就是这样的一种笨办法。看字儿虽枯燥但有用,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