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圈到“出版大厂”,她负责营销的小众书半年加印两次

内地明星 9 0

文/季凡琳 磨铁

本文约4500字,预计9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到进入娱乐圈实习,从给内娱“顶流”跑腿买鞋到零经验进入“出版大厂”,从大热的青春文学到有点冷门的外国文学,从出版萌新到将一本小众南非文学做到半年加印两次……季凡琳的职业旅程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反转反转再反转”。“你为什么从娱乐圈转入出版业?”“从娱乐圈出来还能做出版?”不止一个人向她发出疑问,“做艺人宣传当然也能做图书宣传!”新书一次次加印就是她天赋、经验、实力和热爱的最好证明。

大概在几年前的王府井购物中心门前,一个姑娘连滚带爬从出租车上跑下来,冲进大厦。“噔噔噔”一路狂奔至某专卖店,气喘吁吁地问:请问这款鞋还有吗?微信群里叮叮当当的提示音正在给她倒计时:“他的鞋码是……”“没时装款的话基本款也行!”

这是一场杂志拍摄,主角是一名很有潜力的新人演员,他的待播剧是非常有名的IP,所有人都非常看好他的未来,因此拍摄环节不容出错。但是,负责的时装编辑清点装备时发现少了一双拍摄用的帆布鞋,当下就指派我打车去最近的商场买。

这个时间点我记得非常清晰,因为当时我正在时尚芭莎做实习生,拍完这个杂志不久,这位新人演员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内娱“顶流”。那天的拍摄地点在北京一个胡同里,春风和煦,阳光正好。我跑得着急忙慌,满头大汗。

我抬头看看站在胡同屋顶上认真拍摄的“顶流”,目光落在四合院狭窄过道摆放的自行车上。当时我想,真好,真是一种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淡淡“死感”。五光十色的光环下,是无数前仆后继“为爱发电”的普通人。我也是。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这个故事让人摸不着头脑?唯一的联系就是——故事里给娱乐圈打工的姑娘,就是你眼前这个“出版大厂”的营销编辑。

临走时跟时尚芭莎的合影

今年,我突发奇想申请了一个小红书账号,叫@波拉在北京做出版,“笔记”没发布几篇,粉丝数也少得可怜。在为数不多的分享中,一篇题为《从娱乐圈0经验到大厂编辑》的分享倒是吸引了一些注意。很多人都会问我两个问题:娱乐圈是不是有很多“瓜”吃啊?你为什么要跨行做出版啊?

从2022年进入磨铁,如今我已在出版行业做了将近3年的营销编辑,这个履历在需要沉淀的出版行业绝对不算丰厚,甚至从是否做过畅销书的角度来衡量,我也经验略浅。

我甚至只拿着一份某知名歌手工作室艺人宣传经验的薄薄简历,就非常懵懂地进入了磨铁,进入了出版行业。说实话,我甚至进了公司才知道,原来这么多耳熟能详的书名都是我司出的,涉及领域之广,也是我未曾设想的。

从颇受读者关注的青春文学产线转入步履维艰的外国文学;从天天跟青少年读者打交道,到把一本南非文学做到小红书口碑溢出,半年加印2次。回头来看,居然还有些值得拿出来分享的故事,我想,萌新的故事,也应该值得一看……吧?

出版的初心——心比天高的愿望和真正的六便士

我真是一个令人充满问号的人。第一个问号是“你为什么从娱乐圈转入出版业?”

这个问题我真的听过无数遍了,包括面试我的HR老师也这样问过。我的官方回答是:对出版行业“蓄谋已久”。为什么是官方回答呢?不好意思我本科学的就是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对面试具有超强的反侦察意识……那你可能还是会感到疑惑,没见过如此多反转的人:不儿,那你为啥从管理跨到娱乐,再跨到出版啊?

我在研究生期间把娱乐圈能实习的大公司都走了一遍:时尚芭莎、猫眼电影、壹心娱乐、某演员工作室,从打杂实习生到艺人宣传都做过。我去过红毯,见过形形色色的艺人;跟过杂志拍摄,还去扶过因为穿着大礼服不好起身的关晓彤;去过首映礼,被分到第一排座位,结果误打误撞成为离易烊千玺最近的媒体人;采访过周冬雨,第二次见面时跟她打招呼说“上次我们见过啦”,她说“我当然记得”;写过王一博的采访提纲,见过他在现场四处好奇打量的模样;也见识过几十家媒体蹲守在挤得如同早高峰地铁的电影院,鹿晗跟现场观众互动,比了他的专属手势。

仅存的采访工作照,来自当时实习的同事

我见过青年演员的戏播出之后家喻户晓,成为传奇;也见过有人失势,一夜之间两级反转,连工作人员都被粉丝拉出来指名道姓地骂。见过很多光鲜亮丽的工作人员挎着几万块钱的包,合照的都是名人;但见得更多的是连房租都快付不起的普通人,包括我自己。

起初我的梦想是:看更大的世界。所以想去一个冷门到没人知道要怎么进的娱乐行业。

可是接触下来发现,我比一般人更敏感,更有欲望,也更快认识到,我混不好这个需要看命的行业,这里不适合我。

我不想看高挂明月,我想要属于自己的六便士,一个能发挥我能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实习之初我还在写公众号,撰稿负责人很认真地跟我说,你有文字天赋,比很多人都强。我思考了一下怯怯地说“没有吧?”她说你能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你有这个逻辑,这真的是天赋。我觉得那大概是我最早的启蒙,也许可能做文化行业更适合我呢?再加上本来研究生读的细分方向就是出版,真的还是有热爱成分在的。

于是打包了所有的理想,开始踏上另一条未知的道路——出版。

2019年奔波在上课和实习的路上,这是最后一波纸质车票了,之后就实行无纸化乘车了

移花接木——从艺人宣传到出版营销的可行性

上一节我说,自己是个有很多反转的人。大家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来了:从娱乐圈出来还能做出版?

那肯定啊!煎炒烹炸都是做菜,做艺人宣传当然也能做图书宣传。

我在磨铁的工作其实是分上下半场的:上半场在青春文学产线,下半场则转到了外国文学。在青春文学产线,艺人宣传的优势发挥得十分到位:PS、AU、剪辑手到擒来,制作一些花样翻新的物料水到渠成;本身工作就需要关注“抖快红”三平台的投放和宣传,放在出版领域照样行得通。

还记得我接手的第一个营销项目,与待播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接手之初,发现它其实并不好下手:待播剧还未有风声,题材也略显独特。我又拿出自己的老手艺:扒金句,判断哪个会是可复制的爆点,然后反复请博主推荐、刷屏,这种敏锐度其实全靠过往的工作经验。第一个试点就成功了,快手直接产出一条播放量11w+的短视频。这个消息让博主们都振奋了,紧接着就是复制、传播、推动。

然后突然顿悟,跨行营销这件事其实能走得通。

紧接着,我们有一位合作的作者在写作12周年之际推出了新书,我又联想到追星时必备的大屏打卡。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为作者联系了大屏应援,不仅引发读者的热切讨论,也收获了公司内部的好评。这只是公司和作者很多合作环节中的一个,也许并不能带来庞大的转化量,但我想表达的是,作为营销编辑,我真的在用心把能利用上的资源都用上,希望一个小小齿轮的转动,能推动新书出版这台机器良好运行。这是一个萌新最朴实的心愿,也是一个出版业“小学生”坚实踏出的每一步。

营销编辑一定绕不开数据。比如撬动了多少媒体推荐、怎么花式利用新媒体宣传、几万的爆款视频外溢了多少销量。但应该没有人聊过,你会在官号后台挨多少骂吧?

磨铁有多个不同的官号,我负责其中的一个。在一年的运营时间里,我不仅负责这个账号的正常内容发布、运转,也会负责一些转抽开奖的工作。2021~2022年,疫情原因,快递经常停发,这就导致读者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以为官号是虚假开奖。为了暂时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公布每批开奖单号,有据可查。这个问题解决了,后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骂声?

我当时有种没离开五指山的感觉——做艺人工作人员被骂我理解,做出版怎么还要被骂啊!!(笑)那段时间打开官号后台,都不敢看留言内容,挨骂的理由千奇百怪:催更、各种不满。尽管只是官号众多运营中的一位,尽管只是多看了两眼,依然会有一种发自灵魂的震撼——第一次见识到骂人的多样性,骂人的话居然能这么丰富……抱歉,真的有被骂到!

但这段时间我也飞速培养了一种挨骂精神——明星、官号、作品,甚至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网友发泄的对象,即便我们彼此不认识,流矢也有可能飞到你身上。意识到这一点,我果然超脱了很多,这也是工作里很重要的收获。

很快我又来到了在磨铁工作的下半场——步履维艰的外国文学。这个步履维艰是我的主观感受,相对于大热题材、大热IP,外国文学的出版节奏比较慢。从签约版权到出版,中间的流程往往非常漫长,所以可能无法按照追求热点的方法去营销,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从书的内容出发。

现在是快直播时代,不可避免,外国文学的营销会受到一些挤压。尤其是我所在的欧美文学产线,的确不如日韩文学产线活跃。但是好在所有人都秉持着一颗“我会坚持”的心在慢慢往前走。

今年我大概经手了10多个项目,其中南非文学《多余人》是让我和策划编辑都感到非常惊喜的作品。它是一本文学属性很强的小说,公司内部定级不高,但我们都觉得它有突破点,是一部好读的作品,既有切合当下人的特点,还有策划编辑为它设计的朦胧文艺的封面。

《多余人》的营销并非一出手就有成效,最初的“笔记”投放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也向一些媒体和书评人寻求推荐,但未收到很好的反馈。我们优化了话术和宣传方向,开始落地向下,向每个博主激情安利:这本书非常好读,拿起来就放不下,我只用了一下午就读完了,特别流畅。而且你看封面多好看,拍出来非常大气漂亮。紧接着就把准备好的宣传物料递上,从作者介绍到宣传方向,再到金句,一应俱全。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突破点,“做书”公众号的老师们接受了这本书的宣讲并且决定合作。编辑手记发布后,浏览量到现在应该已突破9w。

之后的日子里真是做到了“挨家挨户”推销,一开始大家的“笔记”都反馈平平,这其实是很令人泄气的事情。就像短视频平台跑流量一样,如果在前两个小时还没有滚动起来,很可能会丧失先机。

就这样埋头在黑夜里行走,转机终于悄悄到来。上市4个月,我们做完两轮营销复盘的时候,策划编辑激动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多余人》要加印了!

我激动地站了起来:不行,还得接着做!接着找博主去推荐,接着优化更精简好用的话术,把复盘出的经验再次提炼整合。这次出现的让我惊喜的点是:许多数据一般的博主,出乎意料地产生了爆款。更多博主主动找上门询问是否可以合作。

这一轮投放后,《多余人》迎来了第二轮加印。现在它的故事仍在继续。如果你是小说迷,同样对自己的身份或者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理想化而感到迷茫,那么真的推荐你拿起这本书读一读。进入出版行业以后,我可以很长时间不关注微博热搜、不关注刻意制造的娱乐热点、也不用专门去制造很尬的吸引眼球事件,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标记、思考。在工作之余集中读完几本书以后,我发现,专注确实能让人变得快乐,好的内容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安抚。

眼前的困难是困难,但并非不可逾越;未来的希望不算是希望,但也不该就此放弃。这将近三年的工作不仅带给我技能上的提升,更可贵的是出版业带给人的气质磨炼。“出版业”这本书只翻了两页,我不能说有多么刻骨铭心的体会,只能简单分享一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这就是一个出版萌新如何跌跌撞撞闯进这座“围城”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2024童书销售新玩法交流会

11月16日,相约上海

标签: 娱乐圈 营销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