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 河南人物谱之常香玉大师

内地明星 8 0

今天要讲的人物是谁?我先不说,大家来猜,她是豫剧五大名旦之首,9岁时,奉父命开始学艺,她唱腔铿锵有力,外型俏丽典雅,在70多年豫剧生涯中,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开创了常派唱腔,使豫剧,从一个地方戏,成了我国流传地域最广,从业人员最多、拥有观众最多的全国大剧种,《花木兰》《断桥》《红灯记》,这些经典剧目,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经久不衰,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她拿出全部身家,将年幼的孩子,安置在保育院,无偿义演,只为给志愿军战士捐献一架战斗机。她的爱国壮举,惊动了中南海,就连毛爷爷也对她连番称赞。在那个年代,她就是国人心中,最闪耀的“明星”,是的,她就是所有河南人提起,就会由衷敬佩,又顿感亲切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先生!但大家知道吗?她原本并不姓常,而是姓张,还有一个很好听的闺名,叫“张妙玲”,那她为什么要改掉本姓,改为姓常呢?她的传奇的一生,到底都经历了什么?1923年,河南省巩义市董沟,一位叫张福仙的民间豫剧艺人,喜得千金,于是他给女儿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张妙玲。张福仙对这个小女儿,给予厚望,从妙玲开始牙牙学语,就开始学习唱戏。9岁时,小妙铃就能登台演出。可当时的社会,大家普遍的观念、根深蒂固,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唱戏的和青楼女人被等同对待,会受人诟病,但如果不学戏,小妙铃的命运,就只能去当别人家的童养媳,张福仙深知做童养媳的苦,他对小妙玲说:"我宁可让你学戏,被我打死,也不想让你当童养媳,被人家打死。但坚持唱戏,也让张家人,受到了整个家族的排挤,张家人都以他们为耻,最后迫使张福仙,不得不带着妻子和孩子,从张家搬了出去。"这还不算完,张家人写信给张福仙:如果你让女儿继续唱戏,就不能让她姓张。张福仙也是个有骨气的倔强人,不让姓就不姓。热爱豫剧的他决定,给女儿改姓,让小妙玲认了剧团里的,常老大当干爹,常老大,当时也是团里的名角,他扮演的霸王“项羽”十分了得,从此以后,张妙玲就改名叫了“常项羽”,后来因为这个名字,确实及过于男性化了,又根据谐音,改成了“常香玉”。他们大概不会想到,这个误打误撞的名字,日后会成为豫剧界最闪亮的名片,冲出中原,一飞冲天。改名之后,张福仙对常香玉的要求就更高了。从此后,练功不达标准,不许吃饭,张福仙给女儿请了不少豫剧名家做老师,曾先后拜过翟zhái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什么:武丑、小生、她都学过,后来根据自身优势,专功花旦,这些老师对常香玉十分喜爱,几乎是倾囊相授。学艺那段时间,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戏是苦虫,不打不成”,哪怕常香玉已经在开封唱出了名气,成了角,但只要在练功上稍有失误,父亲依然会对她拳打脚踢,毫不留情。小小年纪的常香玉也十分懂事。刻苦练功,从不喊累,严父出好女,父亲对他的培养和"折磨",成就了常香玉对戏曲的痴迷和热爱。但他的父亲是个戏痴,只要跟学戏有关的,他样样都支持。几年下来,常香玉的舞台表现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戏迷朋友都喜欢看她的戏,行内话就叫,成角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啊,在那样的穷困年代,一般穷苦人家的女儿,都逃不开悲苦的命运,但常香玉的父亲张福仙,硬是帮女儿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

为了常香玉的发展,父亲张福仙带着她来到了郑州,加入了规模更大的:郑州太乙班,常香玉在太乙班登台不到两个月,就成为主演之一。1936年新春,“太乙班”来到开封演出。那时的开封,是河南的省会,市中心就在繁华热闹的大相国寺,四周分布着国民、同乐、永安和豫声,这四大戏院。太乙班来到开封后,选择了大相国寺西北边的“醒豫舞台”立足,虽然也在开封的中心地域,但却不临大街,比较偏僻。那时,常香玉才12岁,名气也不大,只能演垫戏,或者跑龙套,就在这段时间,父亲张福仙给常香玉请来了,“祥符调”的旦角,聂良卿老师。聂良卿一有工夫,就赶到常香玉的家里,教她“祥符调”的精髓,父亲张福仙又赶回老家,请来族弟张丙运,让他为常香玉写一出,自己的戏。就在1936年中秋节的前几天,常香玉的新戏《泗洲城》连演三场,轰动了开封古城。只有13岁的常香玉,也凭借《泗州城》一举成名,成为开封家喻户晓的名角。只要有她唱戏,戏票都会被戏迷抢售一空。但从此,父亲张福仙对常香玉,在经济上、生活上控制,就更严了,一天,常香玉在路上,看到有年轻人欺侮一位老婆婆,一怒之下就要拳脚相帮。张福仙严厉制止,还因此打了常香玉,骂她多管闲事。常香玉虽然并不服气,但孝顺的她,不能顶撞父亲,憋了一肚子的委屈上了台,当时唱的还是《泗州城》,结果,一个失手,一脚把枪踢飞了两丈多高,落在了观众席里,这在戏里就叫,失手。常香玉也吓得不轻,还好没有人员受伤,才松了口气,对这件事情,张福仙很生气,他训斥女儿:“戏比天大”!从此,这句话也成了她一生的信条。1936年年底,太乙班班主决定离开开封,但张福仙认为,要想唱出名堂,还得留在省会开封,于是他挽留主演张同庆等人留下,又请来了“祥符调”的名家:王金玉,徐双槐、马天德等一批艺人,自己当了掌班,继续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女儿常香玉成了主演,自己也当上了掌班,本该轻松的常香玉父女,却并不轻松,因为同在开封,豫声剧院演出的陈素真,名气可是比常香玉大得多。陈老师还有一位专属编剧,新戏不断,唱一出火一出,开封戏迷像发狂一样,都蜂拥而去。张福仙心里明白,要想送常香玉站更高处,就必须有自己的“独家戏”!这时,机会来了,一位名满省城的大才子主动找上门,提出要为常香玉写戏,这不就是,你正瞌睡呢,就有人送来了枕头,但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得知来人身份,张福仙高兴得是手忙脚乱,眉开眼笑!这个大才子,可不简单,他叫王镇南,河北省南宫县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京剧票友中,颇有声望的人物,毕业之后在洛阳任教。到开封后,因学识渊博,很快就名声大震,有5所高中、师范同时聘他当教员,那这位名满省城大才子,为什么要主动拜访,来为一个不太出名的常香玉写戏呢?原来,酷爱戏曲的王镇南,看了几场常香玉的戏,觉得这个小姑娘,天赋好,嗓音亮,脸上有戏,能文能武,是难得一见的戏曲人才, 这才主动登门,要为常香玉编写新戏。王镇南还为他们的戏班取名为,“中州戏曲研究社”,如果放到现在,最起码应该算是戏曲本科了吧?张福仙连连点头同意,还让年仅14岁的常香玉,当了“社长”,之后,王镇南就为常香玉编写了,属于她自己的戏《六部西厢》。整部戏从张生到山西游学开始,到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结束,共分六部,所以叫《六部西厢》,王镇南还亲自担任导演,还把京剧上的一些表演方法、技巧糅合进去,更添了几分适合城市口味的雅韵,让人耳目一新,观众更是看得如痴如醉,尤其是一场改编的《红娘》,更是成为常香玉,一生的经典剧目,此后,常香玉就成了响当当的豫剧名角,名扬天下,开启了他的豫剧巅峰之路。常香玉红了,除了戏迷的追捧外,随之而来,还有无数的追求者,其中不乏达官贵人,豪商巨贾,也有纨绔子弟,地痞流氓,但生性刚烈的常香玉,对贵权从不低头,她对自己未来的伴侣,提出了3个条件:一,不做小老婆,二,不找当官的,三,不许嫌弃唱戏的, 这样的人猛得一听,并不难找,但可遇而不可求。

有一次,一个帮派头目李月村要娶四姨太,邀请常香玉去唱堂会,常香玉平时就最讨厌这种欺负百姓,作威作福的人,就当场拒绝,后来据说是被枪杆子强架到了现场,机智又刚强的常香玉,就给他们唱了一段《鸳鸯梦》,借机讽刺,懂得人都知道啊,喜宴上给主家唱悲剧,让李月村顿时颜面扫地,于是,对着戏台上的常香玉,骂骂咧咧,结果,一下就惹怒了性格刚强的常香玉,只见她掀翻桌椅,站在台上大声怒道,:就算你们现在开枪打死我,再过十八年,我也还是我!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吞了自己手上的金戒指!好在被人抢救及时,挽救回了她宝贵的性命,才没有让我们失去了这位豫剧大师。在那个时局动荡、朝不保夕的年代,有能力的男人,还尚且是人人自危,身为女子的常香玉,能够有这样的胆识和情操,着实令人敬佩。1941年,常香玉与汤兰香,在洛阳联袂出演《贩马计》,消息一经传出,满城百姓争相一睹豫剧皇后的风采,因为太过火爆,结果剧院因人数过多,而发生坍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8岁的常香玉,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陈宪章,一名杰出的豫剧编导,1920年,生于河南郑州一个书香世家,比常香玉大3岁,但当时的陈宪章,是一个离过婚,且带有一个儿子的单身父亲,但当时的常香玉是什么身份?豫剧届顶流名角!可她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了一个离异男人呢?因为,当时常香玉吞下金戒指,危在旦夕时,救她的人,就是陈宪章。陈宪章很早就喜欢看常香玉的戏,在戏院里,也暗中保护她,研究她的唱词,提出宝贵见解。他与常香玉之间,不仅是两情相悦的伴侣,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在经历了一段秘密恋情后,1944年初,他们私下举行婚礼,抗战结束后,才正式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如果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那相知相守,互相成全,是不是更让人羡慕,这不比现在古偶连续剧好磕吗?陈宪章为了全身心支持常香玉的事业,在婚后,毅然辞去了自己原本的工作,专职为妻子编写剧本。他参与导演和改编的《花木兰》、《白蛇传》、《柳河湾》等诸多知名剧目,都收获了一致的好评,都成为常香玉的经典之作,他们夫妇二人,一唱戏,一个写戏,相辅相成、鹣鲽情深,也成为业界的一段佳话。就算是放在当下,有多少男人,肯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而选择放弃自己原本的事业呢?你很难相信,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豫剧皇后,在生活中,却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枕头是用旧衣服裹的,去世那天,她穿的,仍然是平生最喜欢的一套旧衣服,那是70年代时,丈夫陈宪章亲自为她挑选演出服,洗得发白的玫瑰红衬衣、黑礼服呢上装。但就是这样省吃俭用的人,在抗美援朝时,却霸气的给志愿军,捐献了一架价值15亿的飞机。那是1951年夏天,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新中国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是天天睡不着: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呢?想来想去,蹦出这样一个念头:义演,捐飞机。于是,常香玉对丈夫陈宪章说:“我需要15亿,咱们把车、房都卖了吧,不够的话把我的首饰也卖了。”没想到陈宪章却只说了一个字:“中!”他们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并拿出多年积蓄,作为义演的起步基金,当时,他们的孩子最大的不到7岁,最小才3岁,也全部送进了托儿所。半年时间,香玉剧社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多地,义演180多场,共筹得善款15.2亿。1952年,一架苏制米格15战斗机,飞在朝鲜战场上空,与志愿军战士,并肩作战,这架战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而这,只是香玉剧社义演的开始,1998年初,75岁的常香玉率弟子登台演出,将6万多元收入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2003年,她拿出个人积蓄1万元,捐助抗击“非典”。

常香玉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唱戏是叫老百姓喜欢的,感染不了观众,你不是只能干瞪眼?"最朴实的话,却折射出最深刻的道理。常香玉的一生,就是豫剧的一生,红娘、白素贞、花木兰、穆桂英、杜十娘、李双双、栓宝娘等、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在常香玉的演绎下,不仅红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让全球各地,亿万观众和戏迷,开始痴迷豫剧,当熟悉的唱腔在耳边响起,谁也不会忘记这个名字,常香玉大师。今天,让我们为常香玉先生,点赞!点关注,我是讲家乡故事的宇翔,下期人物故事,你最期待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