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中国颇具盛名的演员,陈宝国可谓是整个中国获奖最多的一个大满贯视帝,但是如今的他却很好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他对于自己半隐退的解释却是,自己已经对这个圈子彻底绝望了。
而问起这样做的原因,陈宝国只用了一句话作为了回应,而这句话,却恰巧说明了如今娱乐圈的悲哀现状,也是很多老戏骨渐渐失去了演戏热情的重要因素。
那么陈宝国到底说了怎样的一句话?他又为何会对现在的娱乐圈彻底失望呢?
你能想象到一个演员,被娱乐圈的流量明星,欺负到当众落泪,这就是陈宝国遭遇的事情,作为一个在演员这个行业深耕了几十年的老艺术家 ,却在发布会上忍不住哽咽流泪,让很多人都感觉特别的心酸。
要知道陈宝国和其他的老戏骨,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并非是科班出身,一开始只是在工地打工的工人,每天两点一线的过着日子,直到当了演员才有了生活的价值。所以对他而言除了生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演艺生涯。
2022年,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山河月明》播出,反响平平。 这部剧集结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制作精良,却在流量为王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但这并不妨碍这部剧是一部好剧,直到现在依旧是各种关于朱元璋视频的剪辑素材。
同年,陈宝国参演的另一部电视剧《胡同》播出,也未能在网络上掀起太大波澜, 有些流量明星主演的剧,即使剧情乱七八糟、演技尴尬,但靠着粉丝的支持,照样能有超高播放量和热度。
陈宝国对“流量为王”的现象感到很无奈。 他在很多地方都说过,对现在影视圈的乱糟糟现象感到不满,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不背台词、没有演技的“数字小姐”、“数字先生”,也对资本操控市场、过度追求流量的行为表示担忧。
陈宝国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很多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市场,不再注重剧本质量和演员演技,而是将宝押在流量明星身上。
他们认为,只要有流量明星参演,就能吸引粉丝观看,从而获得高收益。 这样做无异于喝毒药解渴,流量明星的粉丝效应只是一时的,当观众发现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时,就会选择弃剧。 长此以往,影视作品的质量会越来越低,观众也会感到厌倦,最终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
陈宝国的“消失”,可能是在无声地抗议这种现象。 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表演的尊重。 他宁可慢慢淡出,也不愿为了市场而妥协自己的标准。
陈宝国的演艺之路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的,1977年,中戏招生,从未接触过表演的陈宝国,因为出色的外形条件被录取,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毕竟因为家境普通的原因,陈宝国当时其实并没有系统的学过演戏。
可以说当时的他就是一个门外汉,但是录取他的老师却觉得,陈宝国光从长相来看,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所以他才愿意给陈宝国这个机会。
而进入中戏后,陈宝国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开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表演技巧,最终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他深知,表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
他为了演好角色,可以连续熬夜琢磨剧本,反复练习台词,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 在拍摄电视剧《神鞭》时,为了演绎“瞎眼”角色的真实感,陈宝国坚持不用替身,而是将一枚扣子塞入自己的眼球,这个角色虽然塑造的很成功,但是也给他的眼睛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这种表演方式也让剧组的人都觉得又震撼又佩服,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习惯匆匆忙忙,所以那些对表演充满敬畏并且付出努力的人,显得特别宝贵。
现在很多年轻演员为了出名获利,心态太急,不仅不尊重表演,还缺乏磨练演技的耐心。 他们习惯了找替身、用抠图,拍戏时经常应付了事。 他们觉得,只要长得帅、有人气,就能在娱乐圈吃得开。
然而,他们忘记了,演员的本质是塑造角色,用演技打动观众。 陈宝国的“消失”是对当下“快餐文化”的一种反思。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那些急功近利的年轻演员,表演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只有脚踏实地,用心揣摩,才能塑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角色。
陈宝国的批判陈宝国曾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的影视作品,很多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缺乏灵气和灵魂。 他认为,这与资本的过度介入不无关系。
资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干预影视作品的创作,要求导演和编剧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剧本,甚至指定演员,这样做无疑是在糟蹋艺术创作,陈宝国的“消失”,或许也与他对资本干预创作的不满有关。
他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极高追求的演员,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资本绑架,更不希望为了迎合市场而放弃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下,资本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 很多导演和编剧为了能够拉到投资,不得不向资本低头,甚至不惜牺牲作品的艺术性, 这种现象,无疑是令人担忧的。
陈宝国的“消失”,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希望能够引起行业的反思,资本应该明白,只有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而陈宝国的离去并非是再也不演戏,而是在等,在等一个可以让他出山的剧本和足够优秀的剧组。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