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到底怎么了,连代表作都没有,却能高高在上当评委?

内地明星 10 0

20年前的娱乐圈流行三栖明星的发展道路,来显示自己丰富的跨界能力和多样的才能,结果太多明星哪行哪业都做不好,直线塌房。

20年后的娱乐圈流行电视剧、综艺、直播三跨发展,什么钱都想赚,但哪行都做不好。

这些明星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连代表作都拿不出来,却能高高在上当评委,综艺节目门槛这么低吗?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跨界综艺明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种偶像失格,人设崩塌的地步的。

自从2018年《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后,新生代小生、小花们就多了一个新的走红方式——选秀。

只要在节目中表现出自己努力上进,高颜值,性格好的一些切片,就会有无数粉丝来为你加冕王冠。

孟美岐就是初代选秀偶像之一。

节目里,她就是以努力、业务能力强等方式出圈成功的,这样的标签一直延续到节目结束后,大家真的对她形成了业务能力过硬的印象。

谁知,随之而来的几次翻车,直接扯下了这群阅历不足的年轻人空洞内核的真面目。

新一期的《偶像练习生》邀请去年的冠军孟美岐,前来指导他们,也是为了给新人一个光明的榜样,让大家畅想一下自己的未来。

当她看到节目里这些后辈们稀松平常的练习效果,孟美岐摆出了自己在韩国当练习生时,学会的老师口头禅三部曲。

“你们知道我当时有多努力吗?”

“你们心中到底有没有对偶像这份工作的敬畏之心。”

“你们现在的机会有多难得,你们知道吗,我们那时候哪有这种条件。”

这样励志的发言,为孟美岐带来很多路人的好感,随后她就迷恋上这种自我感觉很励志的自恋投射。

接连在接下的采访中,爆出自己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30分钟”的逆天发言,分分钟超越人体极限。

人的选择决定她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自己是真心热爱偶像和唱歌事业,最起码要学会知耻而后勇吧。

少发表意见,多沉淀实力。

孟美岐选了另一条路,黑红之路,迎着骂名走上导师席。

大家都知道,综艺节目很多时候需要一些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比如一个一看就能引起争议性的话题。

2019年,刚刚出道一年的孟美岐担任了《明日之子》的选秀导师。

同台嘉宾有孙燕姿、宋丹丹、华晨宇、毛不易等等,上面这几个人在自个行业的地位都是数一数二的。

出道一年,尚无任何作品的孟美岐就成了唯一一个立不住脚的专业点评导师。

2021年,综艺节目《天赐的声音》第二季开播,孟美岐又作为常驻导师参加节目,导师名单一经公布,就彻底引爆网络。

孟美岐和行业大咖胡海泉、陶喆、张韶涵、胡彦斌等人一起为选手打分,决定选手的去留。

第三期节目选手周传雄,出道33年,被大众誉为情歌教父,轻描淡写的被孟美岐淘汰。

淘汰理由很简单,她认为这个因为唱情歌出名的“情歌教父”,唱歌没有感情,两位老师选择的歌曲风格很像老年迪斯科。

孟美岐的音乐审美熏陶受到韩流影响非常大,早早辍学前往韩国当练习生,基本没有深度学习过音乐史。

练习生的培养模式,也并不顾忌未来和长久发展,毕竟韩国不缺偶像,一批结束另一批还要再起来。

周传雄的歌曲,是按照切近大众内心深处的情感来表现的,而这和韩流音乐推崇的恰好相反。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更加喜欢用一些玄之又玄的,注重自我风格的歌词,两者的音乐取向相差很远。

歌曲不是只有年轻人在听,韩流的标准从来不是大众的标准,这样一个出道两年,实力拉胯,满嘴谎话和人设的偶像评价,直接引起众怒。

这类专业性质比较强的综艺节目跨界起来,很难引起大众好感,一不小心就会暴露自身实力不足的缺点。

对此,那英做出了非常精准的点评:“这唱歌的技术隔行如隔山,我不知道为什么找她,可能是起到一个在造型上的作用。”

于是知耻而后勇的明星们,纷纷涌向了另一类综艺节目,试图继续挂行业捞钱。

韩国和日本的偶像受到公司控制较多,为了艺人的职业发展,一般会要求他们参加大量综艺活动,用以巩固自己的人设,吸引更多的粉丝。

我国真人秀类综艺节目起步较晚,很多演艺公司便想着借鉴韩国和日本的综艺节目, 先搭建起本国自己的综艺模式。

随之而来的几部综艺都展示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奔跑吧 兄弟》、《极限挑战》、《百变大咖秀》等等。

这些综艺通过展现节目嘉宾自身的人格魅力,配合一些游戏设计等等,达到娱乐大众的效果。

这些演员在综艺节目上的爆火,给了其他明星一个错觉——综艺很简单,随便剪辑一下,自己就能火。

紧接着,一群对自己的性格不太有自知之明的演员,开始在综艺上频繁出现,并且给互联网贡献了众多抓马现场。

平时借着演员职业自带的神秘感和经纪团队苦心孤诣的擦屁股,明星恶劣的性格没有被暴露出来,直到参加了真人秀。

最近很火的几位明星真人秀塌房事件,就充分展现了这些人平时的工作情况。

前有爹味爆棚的大厨明星,现场展示自己厨艺有多大程度是吹捧出来的;

后有娱乐圈小花,凭借人气,联手排挤任课老师。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娱乐圈里似乎是不成立的,一群没有喜剧细胞的演员,在综艺节目里尬演,逼着综艺节目的常驻嘉宾现场找补。

综艺节目并不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节目,它对明星本人的个人魅力,亲和力,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既不能让节目现场的气氛冷下来,也不能让嘉宾的各种言论引起负面舆论,毁坏节目名声。

之前综艺爆火的几个明星里,能够一直常驻,火到现在的,有很大一批都是喜剧演员转型的。

他们对于搞笑、幽默、观众特点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

比如《欢乐喜剧人》里,喜剧小品的二次创作终于有了新的梗,二次创作的内容加入了自己新的理解。

节目嘉宾开始加入自己的思想,配合着出色的文本和影视的特色,演绎出新的生命力。

经过这几年我国喜剧事业的不断滑坡,从赵本山、范伟、陈佩斯等人一步步淡出圈内后,基本很少有全民现象级的喜剧作品出圈。

这沉寂的几十年,足够大家认识到喜剧并不是人人都能把握的了分寸的,观众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来做这些事,但一直未能成功。

由上至下的旧风气

综艺节目上喜欢邀请一些完全没有任何代表作的人,参与点评专业作品,大家不引以为耻,但以为荣。

背后全靠这样一句话来支撑“难道评价冰箱好不好,就非得了解冰箱制冷的原理吗?”

这样胡搅蛮缠,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情况时有发生。

大家错误的认为非专业人士评价的权利和专业人士评价的权利是相同的,

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理念等同于非专业人士评价的权重和专业人士评价的权重应该是同样的,应该起到同样的威力。

综艺节目为了让这些跨行明星不引起争议,还能为节目带来话题和流量,常常会邀请更红的演员参与评价,模糊权重的合理性。

这本质是对大众审美能力和喜好的侮辱,认为我们会为所有明星的所有行为买单,刻意夸大喜爱背后的价值和范围。

综艺节目嘉宾连代表作都没有,就敢在台上点评学员和春晚越来越不好笑的本质是一样的。

他们将观众的喜好看的很庸俗,认为网络上叫嚣的声音最大的那个就代表全国观众的喜好。

让一群连拍的电视剧都要被大范围群嘲的演员,去经受全国人民的演技考研,拿着烂到家的剧本,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

邀请流量明星和跨界艺人参加综艺并不是不可以,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不侮辱观众的审美爱好上,起码要邀请一些愿意沉下心来学习如何把综艺节目做好的艺人,而不是无脑堆砌流量。

说到底是因为看中粉丝的集中消费能力,更愿意“伺候”这群好掏钱,要求低的大款,不把海量观众的喜好当回事。

是在资本的侵蚀下只能看到金钱和效益,看不到广大群众被荼毒眼球的痛苦,过于傲慢,还嫌弃观众不把屎当做是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