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感动中国”变成笑话!有人居然以 “拍戏不用替身”入选

内地明星 1 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公布,网友直呼“毫无感动”,怀疑评选标准大变样——无私奉献的刘盛兰、胡雷式人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敬业演员”和“奥运冠军”。榜单真的代表了感动中国的精神吗?

“感动中国”每年都会刷一波存在感,毕竟这是个主打“动情牌”的奖项,往年一播出,观众们小板凳一搬,纸巾一掏,眼泪就像下雨般停不下来。但2023年的“感动中国”名单一出,网友们大失所望,纷纷表示:“这哪是感动中国,分明是把大家当成了观众的‘演技秀’!”我们来扒一扒,这届“感动中国”究竟是怎么搞得大家如此不满。

牛犇,老戏骨一枚。80、90后看他作品长大,对他有情怀。但这情怀和“感动”不能划等号啊。感动中国给他的理由是“从不用替身,演小角色也认真”。看到这里,网友坐不住了,“拍戏不用替身,这难道不是演员的基本素质吗?”“照这个逻辑,自己上厕所不带替身,能不能入选?”感动中国评选,是不是该先明白“感动”这俩字到底该给谁?

再看榜单上的奥运冠军张雨霏。她的实力毋庸置疑,泳池里的拼搏值得敬佩,但问题是,成就和感动是两个概念!体育界的成就当然了不起,可如果“感动”一词只用来褒奖成绩,那难道所有获得奥运金牌的选手都该上榜?感动中国的含义该是平凡人不平凡的伟大,而非聚光灯下的竞技成功。

穆言灵,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看到这个名字,网友们以为是位外籍朋友。查完资料才发现,她是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我们尊重文化传承,但这类研究是否与“感动中国”扯上关系,还真不一定。文化传播确实重要,但未必就是符合“感动”标准的表现。这次入选,也许更多是对她的成就“致敬”,而非由无私奉献而来的感动。

既然这届感动中国“感动”不足,大家的记忆自然要调回到“感动典型”刘盛兰、胡雷这类人身上。胡雷,一个90后拾荒者,靠捡垃圾资助贫困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感动: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还能拿出一点资源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相比起“成就”或者“专业敬业”,这些平凡的善意才是真正能让人泪目、让社会向善的力量。

提到感动中国的初衷,大家可能还记得那些朴实而无畏的人。他们未必成就辉煌,但在困境中选择“无我”,把爱和善意洒向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感动中国评选的本质。网友们的期待不高,只希望榜单别偏离轨道,选出那些平凡中透着坚韧的“老实人”,而非将基本职业操守、个人成就与无私大爱混淆。

说到底,网友不满的核心在于“感动标准”愈发模糊,榜单似乎在拿成绩和敬业来替代无私奉献。敬业的演员、拼搏的运动员确实值得尊敬,但这类表现与我们期待的“感动”还有距离。网友说得好,“照这么评,认真送快递、勤奋扫大街的,是不是也能上榜?”大家的期待是朴实善行,榜单中的明星光环让人不免“出戏”。

感动中国的本质,是榜样的引导力量,榜单中的人物不是单纯被“表扬”,而是希望通过他们的事迹带动社会向善,呼唤无私精神。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成就无法替代的。牛犇、张雨霏确实在各自领域有着过人的坚持,但社会的真正榜样,应该是那些将自身资源、心血投入到他人身上,甚至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他人安危的无私之人。

“感动中国”从设立之初就是希望向社会传递温暖,传递人性中最无私的一面。大多数观众关注这个榜单的原因也在此,他们希望看到那些从普通人身上迸发出的大爱。而当榜单不再遵循这一核心精神时,观众自然有质疑。“感动”从何而来?从生活的朴素善良中来,而非成就和闪耀的舞台。

感动中国,每年选出10位感动人物,想要将他们的故事带给大众,以此触动人们的心灵,弘扬人性的温暖。然而,2023年的感动中国榜单,让不少人失望了。榜样,应该是我们心中的一缕光,透着无私的温暖,而不是简单的敬业或成就。感动中国,请记住,你的核心价值在于“感动”二字,而这二字,并非谁都能担得起。

标签: 笑话 替身 胡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