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多次报道杨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内地明星 2 0

杨笠的崛起从2020年开始,彼时她的一句“有的男生条件一般,但自信得不得了”火遍网络。看似轻描淡写的调侃,却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讨论:有人觉得她敢说真话,支持她的观点;也有人认为她的言论偏激,对男性群体不友好。

杨笠瞬间成为热门话题人物,在脱口秀圈声名鹊起。

杨笠199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最早以广告公司员工的身份默默无闻地生活,直到2014年才尝试登上脱口秀舞台。

最初的几年,她的演出反响平平,但她并未因此放弃。直到2019年,《脱口秀大会》为她带来了转机,她在这档节目中获得亚军,逐渐受到观众的关注,脱口秀事业开始步入上升期。她的段子以犀利的风格著称,特别擅长围绕两性关系进行调侃,尤其以“普信男”言论让人记住了她。

随着她走红,她的言论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她勇敢地表达了女性的声音,而另一部分人则批评她的言辞偏激,甚至对男性群体带有贬低之意。正是这种争议,让她逐渐被贴上了“女权”标签,而这正是引起BBC等西方媒体关注的原因之一。

在BBC的报道中,杨笠被称作“中国新一代女权主义者的代表”,并且认为她的言论是中国年轻女性逐渐觉醒的象征。

BBC对杨笠的多次报道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许多人质疑,为何西方媒体会如此关注一位中国的脱口秀演员,是否在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向中国的年轻人传递某种特殊的价值观。其实,西方媒体选择杨笠进行多次报道并非偶然。

长久以来,西方舆论倾向于推崇那些挑战传统价值观的人物,尤其是在性别、平等和权利等议题上,这被视作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通过对杨笠的推崇,他们似乎希望引导中国年轻人向“西式女权”靠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媒体人直言:“西方媒体的报道角度可能不仅是单纯的新闻介绍。他们在用杨笠的例子构建一种叙事,即‘中国年轻人正在觉醒’。通过这样的报道,西方媒体希望能够影响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

实际上,类似的做法并不新鲜。早在过去数十年中,从摇滚乐的引入到“个人英雄”式网红的塑造,西方媒体都曾试图通过文艺作品影响中国的年轻一代。

2021年,京东选择杨笠作为618购物节的代言人,瞬间在网络上掀起热潮。选择一位因“普信男”段子而走红的女脱口秀演员,不少人质疑这一决定的商业智慧。反对者中大部分是普通且自信的男性,他们纷纷表示要卸载京东APP、抵制平台。

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名为“普信男不哭”的用户评论道:“并不是反对女权,而是反对用极端言论去激化矛盾。京东的做法就是在助长这种极端言论。”

京东选择杨笠代言的事件,成为了舆论争议的爆发点。支持者认为杨笠勇于表达女性的态度,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而反对者则认为她的言论缺乏建设性,对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作用。与此同时,许多网友质疑BBC和其他西方媒体的频频报道是否会加剧这种两极化。

有人指出,西方媒体似乎希望看到中国社会在性别议题上形成对立,通过对杨笠的报道来分化公众意见,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制造讨论和争论。

有网友评论:“我们看到过无数脱口秀演员调侃国内的现象,但几乎从不讽刺欧美,这背后值得深思。”另有网友表示,“京东选择杨笠做代言,是不顾及大多数男性消费者的感受,这样的商业决策显然不够明智。”还有人戏称,“16亿美元的广告费不如直接发射导弹,这样的宣传意义更大。”

不难看出,杨笠成为热门话题的背后,折射出观众对当下商业文化、媒体引导和性别话题的复杂态度。

杨笠事件看似只是娱乐圈的一场争论,但实际上它已经在年轻人中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持续报道,也在无形中加深了舆论分裂。

一些学者认为,未来西方媒体的此类报道可能会更为隐蔽和深入,通过推崇杨笠等类似的争议人物,尝试逐步影响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这种影响值得保持警惕。

那么面对这些外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专家们普遍建议,中国年轻人需要提高媒体素养,理性看待新闻报道,既不应盲从于外界舆论,也不必对西方文化有过激反应。

在多元化的信息流中,培养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年轻人应当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也保持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

在这个充满信息噪声的时代,辨别舆论的本质、找到自我定位,变得尤为重要。未来我们会见到更多类似的事件,然而保持独立判断、理性面对,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脱口秀 bbc 普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