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作家大冰吗?
曾几何时,“冰学”作为一种专门嘲笑作家大冰的“流派”在互联网甚嚣尘上,彼时的大冰因为一系列散文和小说的风格过于矫揉造作,而被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们嗤之以鼻。
这种“冰学”从大冰的个人简介,到其复制粘贴式的蓝色封面,都接受了网络无尽的嘲讽,以至于作者后来新出版的作品中,不得不改掉了保留多年的简介,而近几年来更是一改其畅销书作者的写作频率,在网络和出版界都“消失”了。
直到最近,作家大冰在网上开启了直播,那个曾经被人认为“strong”、只会低端文艺的兼职作家,成了慰藉无数人的网络直播版“心灵鸡汤”,不接受打赏,不卖货,不引流的大冰稳稳地坐在直播镜头前接受人们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咨询。
人们这才发现,大冰不仅没有那么地油腻和装腔作势,他反而平实、质朴而真诚,他会认真倾听每个具体对象的具体困境,给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他的直播没有走常规网红的路线,没有让人心烦的喊麦和耸人听闻,只有娓娓道来如同老朋友般聊天的惬意。
当年书中他书写过的那些经历,似乎也并不是虚构和瞎编的传奇。故事里写过的小女孩就住在他家,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能在三句话中就识别出对方的口音,精确定位到堪比AI。对于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大冰展示出的价值观正面、积极而乐观,他从不对人带有任何有色眼镜,他在直播里帮助走到生命尽头的父亲买礼物,碰到生活困窘的人甚至直接出资资助,他不希望观众刷高价礼物,甚至多次将刷下巨额礼物的观众踢出直播间。
让大冰“翻身”的恰恰是真诚本身,而恰当、温情而没有爹味儿的三观更是让他成了直播间的观众“嘴替”。当直播间出现了希望孩子尽早结婚生育的父母,他会直接劝告对方,孩子有不结婚的权利,说出“人不是牲口”的朴素道理;遇到有儿子埋怨自己母亲离家的,他会仔细询问前因后果,在得知母亲当年是被拐卖到当地后,更是直指儿子的自私,为离家重获自由的母亲“撑腰”。
来到大冰直播间的问题都是这么地鸡毛蒜皮,但是大冰却像极了一位深夜直播间的电台主持,他给出自己温和的建议,接纳了直播间观众各种各样的情绪,以近乎心理咨询师的耐心与乐观,提供着相应的疏导方案。面对那些惯性爱指点别人的观众,大冰也会以轻松的态度回应,比如面对以为他在嚼槟榔、并苦口婆心劝告的观众,他会有条不紊地回应,“这是西梅”。
还有那些依然抱着偏见而来,甚至觉得大冰的直播始终存在高高在上优越感的观众,大冰的回应并不是急于解释自己,而是全程不带任何负面情绪地回应对方,“你说得对”。他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化解着可能扑面而来的敌意,不疾不徐,情绪稳定。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让“冰学家”纷纷“转粉”,而那些年大冰私下真正积累多年的善举也终于得见天日。
很多现实中被大冰真实帮助过的普通人在评论区留言,在他们的描述中大冰多次无偿地给予陌生人帮助。只要给大冰私信描述过个人困境,几乎都会直接得到他的现金或者转账。对于签售会外地而来的读者,大冰甚至会在签完书后给读者塞上交通费。
大冰书中的“大冰的小屋”,从云南丽江的小店发起,逐渐覆盖全国,虽然经营算不上特别顺利,但却几乎都在当地成为了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大冰的小屋”每年过年时,还会免费对公众开放,邀请无家可归或者没有去处的普通人一起进店包饺子。大冰那些年看上去有些矫揉造作的文字,都在现实中有了呼应。
网友深扒下去,更是将大冰此前曾经作为山东卫视《阳光快车道》的主持经历“挖掘”出来,这个后来一脸沧桑的背包客,当年也曾面容鲜嫩地出现在电视机前,并以活泼开朗的主持风格备受观众喜爱。大冰在直播中也谈到了自己的艺考,面对观众有关美术领域的问题,他能针对性地给出具体的建议,而被评论区的观众直言,“大冰是真的懂,他样样通”。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始终乐于分享、擅长抚慰人心的大冰,在突如而来的泼天流量到来后,再次选择了隐遁。他的最近一次直播停留在了10月21日,关停的最后一条内容中,他这样写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惟春秋,知我罪我。娑婆大梦,日日黄粱。破天富贵,镜花水月。莫等莫催,暂不开播。这波流量,无缘承接。”
而观众翻阅他此前直播的切片内容时也发现,大冰曾经回应一位老友,为什么突然选择了直播,原因反而是因为他的悲观主义。他希望人生被浪费在直播这样与人说话、交流的时间里,而不是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刷手机。他特别提到,直播间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的解答,可以拿他当垃圾桶,但他本人却没有这样的垃圾桶,因此他更羡慕直播间对面的人。
这种难得流露出的悲伤,似乎也解释了大冰最早开启直播的初衷,不过是希望能够多一些来自同类的烟火气,以消磨尚不确定的人生。他选择以真诚示人,也终于消解了多年以来因为作品而带来的负面评价,但直播带来的关注与流量到底会导向怎样的结果,大冰敏感地选择了回避。这是他的选择,我们唯有尊重,而大冰的故事或许也能让满是浮华的网红圈感受到那些颠扑不破的道理,被制造的流量从来都敌不过时间,而直播镜头外的观众,从来也都能够拥有一双雪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