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个《梨园春》就像在听一场文化讲座,本来冲着听曲儿去的,结果被主持人念了一场“文化经”。观众眼珠子瞪得老大,心想:“这戏啊,到底谁来唱?台上是选手还是‘教授’?”庞晓戈啊,您可真是把主持当成了“个人专场”。如此絮叨,难怪大伙看着您直犯困!
说到《梨园春》,那可是河南台的金牌栏目,多少年了,它不光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还是河南戏迷的精神家园。然而如今这个台柱子栏目,观众评价却逐年走低,原因之一就是——庞晓戈主持人,越来越爱“掺和”。咋掺和呢?本来选手们登台,观众等着看他们一招一式,听那一嗓子荡气回肠,可庞主持人偏不,这一开口,仿佛台上坐的是文化讲师。经典唱段还没出声呢,她倒是开始“文学解析”,引经据典、诗词歌赋、历史典故,这么一顿飙,观众脑子都跟不上趟,戏还没开唱,讲座倒是听了半天。啧啧,这可真是“戏没唱好,书先说满”!
瞧瞧这“迷之操作”,不怪观众恼火。戏台是给选手和观众搭的,您这个主持人,真不是这儿的“主角儿”啊!过去老话说“串场不喧宾,提词不抢戏”,要的就是个“锦上添花”。观众来看《梨园春》,心思在选手身上,谁料却被主持人的“文化流”冲得七荤八素。
网络上一些资深“戏迷”早就按捺不住,直言不讳:“庞晓戈主持人啊,不是您文化水平高观众不懂,而是咱们来看的是戏,不是来上‘文学课’的。”不少网友用“强行加戏”来形容她的主持风格,表示观众对她的“文化自嗨”真是“见面三分愁”。微博上,一条评论引来无数点赞:“选手还没唱呢,您倒是说书一套接一套,咱是来听曲儿的,求您让戏曲回归吧!”这样带有情绪的评论下,点赞数轻轻松松破万,可见观众心中是多么“扎心”。
有戏迷统计了一下:一场节目下来,庞主持人的话头不比选手少,甚至超过了一些选手的表演时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主持表演双担”。此情此景,不少观众不禁感慨:“一段曲儿没唱完,主持人倒成了‘明星’。”有网友调侃:“庞晓戈您真是把《梨园春》当成您的脱口秀,搞不好是上错了节目。”这句话虽带有调侃,却一语中的,正是观众最真实的心声。
庞晓戈的“喧宾夺主”并不是个例,在其他综艺节目中,我们也见过类似情况。有些主持人出场总是忍不住抛梗、讲段子,好像观众专门来看他们表演,而忽略了节目的核心内容。譬如某些选秀节目,主持人频频插话、点评,最后观众记住的不是选手,而是主持人“搅场”的表现,甚至形成了“主持人独秀”的尴尬局面。主持人滔滔不绝地发挥,节目反倒被他们“占领”了,丢失了原本的魅力。
庞晓戈的“戏多”现象,其实也反映出了一些主持人面对观众的心态偏差。观众需要的,是节目内容本身,而非主持人过多的个人表演。观众的“忠实度”往往建立在节目核心吸引力上,而非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正如一句老话:“戏好听,演员是关键。”今后,主持人应当把握好“度”,用专业化、简洁化的串词来衬托节目,把“舞台”还给选手和内容。特别是对于《梨园春》这样的戏曲节目,更需要主持人懂得自我“降调”,把观众的注意力还给台上的主角。“一台戏是台上演,主持人别抢戏,节目好才真有戏!”
《梨园春》是戏迷们的精神家园,但近年来,主持人的“文化表演”让观众不堪其扰。各位看官,您是否也有同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谈谈您心中的“好主持人”应是什么样的角色,是高调出场还是默默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