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与纽约时报称赞杨笠:中国女性的新锐意见领袖

内地明星 2 0

京东宣布杨笠作为双十一的代言人,这事一下子在舆论圈炸开了锅。杨笠本身是个脱口秀演员,以讽刺和犀利的表演风格出名,不少年轻女性挺喜欢她,因为她的段子说得挺“有味道”,有点刺到人心里去。不过她那些关于性别对立的吐槽呢,也让不少人有些不舒服,尤其是一些男性,甚至有部分女性也觉得她的风格有点太过了。

这次京东找她来代言,本身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啊,京东这么个大公司,一直在宣传什么奋斗精神、团队文化,这种形象跟杨笠这样以讽刺见长的人一搭配,确实有点反差感太大。就像一个平时穿正装的职场人,突然有一天穿着朋克风的皮衣出现在办公室里,感觉有点不对劲。

这决定很快引发了网友们的各种看法。有人觉得京东这是“代言翻车”,毕竟杨笠的那些话题挺有争议的。特别是她那种“怼”性别问题的言论,有些男性用户看了之后,心里不太好受,甚至觉得京东这波操作有点在搞事情,引发不必要的争论。品牌形象吧,一下子好像变得有点摇摆了,原来那种坚持奋斗的企业调性好像变得模糊了。

杨笠的代言一出来,很多人开始质疑京东是不是有点离谱,毕竟她那些带有性别对立的言论,早就让人有不少争议了。尤其是男性用户,看到杨笠作为双十一的代言人,觉得这简直是“找茬”,不少人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开喷,问京东怎么会选一个“挑事儿”的人来做代言人。更有些老用户觉得,原来那个宣扬奋斗精神的京东,好像开始“走偏”了。

这种情况不仅让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产生动摇,也让人怀疑京东是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企业文化。那些觉得杨笠言论“刺耳”的人,更是对京东的这波操作感到不解。甚至还有人认为,京东是不是打算通过这种争议来制造话题,来增加双十一的热度。

京东选杨笠当代言人,显然是看中了她自带的“流量体质”。现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谁能引起争议,谁就能吸引更多关注,而杨笠正好就是这么一个话题人物。她那些犀利的言论,特别容易引起讨论,这种自带热点的特性让她在不少年轻人群体中有不小的影响力。京东这么操作,很明显是冲着双十一活动的热度去的,希望通过杨笠的代言拉动更多人关注。

不过,追求短期的流量,往往也有代价。京东原本的品牌形象一直都是奋斗和团结,这种定位靠着多年的经营已经深入人心。现在为了争夺一波流量,做了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决定,不少用户就开始担心,这家公司是不是放弃了那些一直坚守的价值观。这样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也让人开始怀疑京东的品牌路线是否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杨笠的代言不仅在国内引发了不少争议,还吸引了国外的关注。英国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这些西方媒体纷纷出来夸她,给她贴上什么“女性权利斗士”的标签,还把她推上了时尚杂志封面。这种“捧得高高”的做法,背后目的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西方媒体这种做法,并不只是出于对她个人的欣赏,更像是故意借杨笠的影响力,拿性别问题来“做文章”,想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一些分歧。通过炒作这类话题,试图激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情绪。这种手段可不是什么新鲜的套路,但被用在杨笠身上,确实引起了不少警惕。

这次杨笠代言的风波也让不少人开始反思企业的责任问题。京东作为大品牌,代言人不仅仅是为了带货,更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和形象。现在为了双十一的热度选择杨笠,不少人觉得是在“赶热点”,但这就容易让品牌显得没啥立场,像是随时准备为了赚眼球而“变脸”。

一旦品牌给人的印象变得模糊,那些长期支持的用户可能会觉得京东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稳扎稳打的公司了。企业价值观一旦动摇,可能就像房子地基松了,短期看起来问题不大,但长期下去就会有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只顾着流量,忽视了社会责任,真的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京东这波代言到底会不会成为品牌的转折点,确实让人开始琢磨。现在很多人都在看,企业是不是会调整策略,不再为了蹭热点放弃原有的品牌价值。杨笠代言引发的争议,已经让不少消费者对京东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如果继续这么搞下去,很可能就像开车跑偏了一样,再想拉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是得有个明确的方向,而不是随着热点乱飘。那些消费者可不傻,要是觉得品牌没个准头,迟早会影响到他们的信任。这次代言事件,也许会让更多企业意识到,光靠流量不行,还是得回归本身的价值观。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