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有个日本人,娶了东北姑娘,住在南京,却成了中国人的“团宠”。他就是日本导演竹内亮。很多国人熟悉他,是从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开始的。但他更大的壮举,是相隔10年,两次走完6300公里的长江全线。从青藏高原的沱沱河,到上海外滩,竹内亮的镜头记录了长江沿岸壮丽山川、多元文化,记录了普通人的温情和奋斗,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十年巨变。《再会长江》剧照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10多年前他还只会说“你好”,现在用中文聊天已经可以天马行空。记者连线他的时候,竹内亮正在日本,为纪录片《再会长江》在日本的第二次公映忙碌。该片今年4月首次在日本公映时就高居日本文艺片排行榜榜首。因为太受欢迎,现在又重映了。“日本观众看完都说,没想到那么有趣,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竹内亮说。竹内亮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长江和黄河,谁才是母亲河?
竹内亮:果然还是长江更有名?
“长江,中国的母亲河。”这是竹内亮的纪录片《再会长江》第一句旁白。弹幕里,北方观众纷纷跳出来表示不服:母亲河是黄河!是不是在日本人心中,长江比黄河更有名呢?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竹内亮,他熟练地端水:“其实我们日本的课本里,黄河和长江都是教的,是一样有名的。”这满满求生欲,一看就是国内路演的时候,没少被观众“教育”。于是记者善意提醒:我是南方人,您大可以说实话。竹内亮笑了,“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还是长江更有名一点吧?”因为日本有很多三国迷。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刘备白帝城托孤也在长江。事实上,竹内亮2010年作为日本NHK的导演第一次拍长江,就是因为喜欢三国历史。“而且,长江沿岸的城市,也比较出名。比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这些地方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很熟悉的。”住在南京10多年,又两次拍摄长江全线,竹内亮觉得,长江对于沿岸人民,就真像是母亲。“我们都是母亲养育长大的,受委屈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寻求她的庇护和安抚。长江就像是这样一种感觉。”茨姆和竹内亮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藏族女孩的逆袭人生
见证中国社会巨变
美丽的藏族女孩茨姆的人生逆袭,让她成为纪录片里人气最高的“大女主”。2010年,竹内亮在香格里拉遇到18岁的茨姆。那时,她还是害羞腼腆,抱着小羊求游客拍照的小姑娘。她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不相信上海有100层的高楼。后来导演把茨姆和她的父母都接到上海,亲自登上百层楼高的东方明珠塔。命运之轮启动,打开眼界的茨姆,人生从此改变。茨姆在《再会长江》路演现场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12年后,竹内亮再次来到香格里拉回访茨姆。他没有想到,茨姆已经是一家巨大的现代化民宿老板。成熟干练、开朗大方。茨姆的叔叔,当年反对一家人去上海,现在却豪迈地说:“现在你们就算带她去国外,我也赞成!”茨姆小学就辍学,早早结婚生子。但如今,小她6岁的妹妹一边读大学一边刷抖音,满不在乎地说:“30岁之前,不考虑结婚。”“中国的变化太大了。”竹内亮感慨,“不仅是城市和乡村的面貌,更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观念。沿着长江,越往西走,这种变化就越大。这样巨大的变化,在日本是很难看到的。”长江纪录片改变了藏族女孩的人生,也改变了导演竹内亮。“我决定留在中国,就是因为第一次的长江拍摄留下了许多遗憾。”竹内亮说,“那时的我不怎么会中文,无法亲自和拍摄对象交流。就像茨姆,当年她甚至对我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我想要做得更好。”竹内亮被变革中的中国吸引,想要亲自融入这巨变的潮流,于是他在长江边上一住就是10多年。《再会长江》在日本公映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70岁的重庆“棒棒”
戳中日本观众的心
和中国观众不同,日本观众最共情的,是那个70岁的重庆“棒棒”。棒棒是重庆街头的搬运工,肩扛一根竹棒,挑着重担爬坡上坎。在水运为主的过去,重庆街头曾有规模庞大的“棒棒军”。但随着时代变迁,棒棒们的业务日益萎缩。年轻人早已转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中老年,依然用一根竹棒挑起人生。竹内亮的《再会长江》,跟拍了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70岁依然肩挑重担。“这个老人的故事戳中了很多日本观众。”竹内亮说,“如果你去过日本就能理解,你会看到很多老年人还在上班。很多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我们叫做‘匠人精神’。但是社会变革下,有些匠人可能会被时代淘汰,面临生存压力。所以重庆棒棒的故事特别让日本观众共鸣。”看到竹内亮镜头下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有热血的奋斗,也有为生活奔波,日本观众感慨良多。“他们发现中国和他们印象中的不一样。普通百姓的快乐和疾苦,其实哪里都是一样的。”《再会长江》路演现场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导演最难忘是青藏高原
长江第一滴水是他的执念
《再会长江》给中日两国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对导演本人来说,两次长江行,最念念不忘的是青藏高原。楚玛尔河,当时道路正在建设中。图片由竹内亮提供在初拍长江的时候,因为高反、经费紧张等各种原因,竹内亮没能拍到来自冰川的、长江源头第一滴水。这个遗憾也成了他重走这6300公里长江路的一个原动力。“那是日本没有的地貌。日本最高的富士山海拔3700多米,但没有那么广阔的高原。车开到无人区的时候,身边360°什么也没有,那样的体验相当震撼。”竹内亮说。更让他终生难忘的是,他们的越野车还在沱沱河附近的无人区陷入了泥土。没有手机信号,荒无人烟,天寒地冻。一屁股坐地上,竹内亮甚至已经在回想他40多年的人生了,就差写遗书了。虽然,在最后的纪录片中,这一幕被呈现得像个喜剧,但在当时,说“生死一线”并不夸张。他说,那一刻,第一个蹦入脑子的人是赵萍,他的中国妻子。幸好,一个骑着摩托的草原管护员奇迹般出现,几个小时后又带着附近的牧民开车来救援,直到深夜才终于把车子从淤泥里拉了出来。那个“救命恩人”索南旦真,自然就成了《再会长江》“男主”之一。索南旦真(左)和竹内亮 图片由竹内亮提供竹内亮大难不死,又在旦真家喝下热腾腾的奶茶,观赏满天的星星,早晨起来还看见蹦腾在草原上的千头绵羊……这跌宕起伏的剧情,难怪让导演刻骨铭心。竹内亮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多元的中国。他用镜头捕捉了长江沿岸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视角,让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共鸣和理解成为更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