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才女24岁芳年早逝,北大破例在八宝山举办葬礼,撒贝宁致悼词

内地明星 1 0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一场特殊的追悼会正在举行,礼堂里挤满了北大师生,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站在台上,声音哽咽地念着悼词。

礼堂正中悬挂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笑容灿烂,与这满屋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因病逝世的北大才女,学校竟然因为她而破例让其在八宝山举办葬礼,为何她有这样的待遇?她的离世为何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张培祥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年仅24岁,在这个本该绽放光彩的年纪,她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培祥的离世,可以说是让北大师生痛心不已。

她在北大的日子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还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她的文字犹如清泉,纯净而又充满力量,让人读来心生共鸣。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青睐有才华的人,又残酷地将他们带走,2003年夏天,正当张培祥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断了她的人生轨迹。

刚开始她只是感到有些头晕和乏力,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谁知道这是致命疾病的前兆,当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时,张培祥和身边的人都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面对病魔张培祥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她没有被病痛击垮,反而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创作,她的坚强感动了所有人。

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北大的老师同学,甚至素未谋面的网友,都在为她加油打气。

可惜生命是如此脆弱,尽管有无数人的祝福和祈祷,张培祥还是没能战胜病魔,2003年8月27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北大才女,永远闭上了她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

张培祥的人生,就像一朵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绽放的花朵,她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的一个偏远山村,家境贫寒得让人心酸。

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因小儿麻痹症而一只手几乎瘫痪,在这样的家庭里,张培祥从小就担起了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重担。

五岁时张培祥就开始帮母亲干农活,她瘦小的身影在田间地头穿梭,稚嫩的双手握着锄头,为这个困难的家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到秋收时节,她就和母亲一起挑着沉重的稻米,走四公里山路到集市上卖,那担子压在她单薄的肩膀上,每一步都像是在和命运抗争。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张培祥对知识的渴望,她酷爱读书,常常借来书籍一口气读完,然后迅速归还,她的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这让她在学习上如鱼得水。

可贫困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多次将张培祥推向辍学的边缘,十岁那年父亲告诉她不能再上学了。

张培祥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拿起锄头,准备和母亲一起到田里干活,幸运的是姑姑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资助她继续学业。

高中时期,家里的经济状况再次陷入困境,张培祥毅然决然地辍学,独自一人南下广州打工,命运又一次眷顾了这个坚强的女孩。

学校的罗定中校长得知她辍学的消息后,不顾一切地寻找她的下落,经过数月的努力,罗校长终于在广州的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张培祥,并将她劝回学校,承诺免除她所有的学杂费。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张培祥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用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一次次地战胜困难,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因为生活而不得不放弃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又因为她自身的努力让别人注意到,才得以再次返回校园,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她的创作文学之路。

张培祥的道路

张培祥的文学之路,如同她的人生一样充满坎坷与惊喜,在北大的图书馆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仿佛要把曾经失去的时光都补回来。

她的阅读量惊人,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名著,无一不涉猎,这些书籍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滋养着她的文字。

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张培祥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她以飞花为笔名,在北大未名论坛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文字可谓是清新脱俗,既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又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很快她的才华就得到了广泛认可。

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卖米》,这篇小说源于她童年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母亲在酷暑中担米去卖的故事。

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深深的力量,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卖米》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这篇作品不仅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

还被誉为可入选小学必读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它的成功让张培祥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位北大才女的实力。

除了《卖米》,张培祥还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红楼梦》的作品,她是个红迷,对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有着独特的见解。

她的《大话红楼》以幽默诙谐的笔触重新演绎了红楼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

张培祥的文学才华不仅体现在创作上,还表现在翻译方面,她翻译的《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和《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外国作品,都成为了畅销书。

就在张培祥的文学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白血病的诊断如同晴天霹雳,打断了她的创作生涯。

即使在病床上,她仍然没有放弃写作,她继续创作《大话红楼》,仿佛要用文字与命运抗争到最后一刻。

张培祥的文学之路,虽然短暂,却异常璀璨,她的离世不仅是文学界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遗憾,而其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也在用着他们的方式来怀念这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女孩。

张培祥去世后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场特殊的追悼会正在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是为一位年仅24岁的北大才女送行。

张培祥的离世,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北京大学破例为她申请在八宝山举行葬礼,这一决定打破了常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是对张培祥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她坚韧不拔精神的褒奖。

追悼会上北大的师生们泪流满面,他们中有些人是张培祥的同学,有些是她的老师,还有些只是在网上读过她的文章,但此刻他们都为这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孩感到无比惋惜。

在众多悼念者中,有一个人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张培祥的北大学长,当得知张培祥去世的消息后,撒贝宁主动请缨为她致悼词。

撒贝宁站在台上,声音哽咽地说道:培祥是我们北大的骄傲,她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对知识的渴望,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撒贝宁的悼词,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张培祥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在黑暗中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她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追悼会结束后,张培祥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这个曾经在贫困中挣扎的女孩,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得到了最高的礼遇。

她的离去,不仅是北大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遗憾,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地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梦想,就永远不要放弃。

结语

张培祥一生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她用短暂的24年,谱写了一曲奋斗的赞歌,从贫困山村到北京大学,从默默无闻到才华横溢,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坚定。

虽然离开了但她的影响却永远留存,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继续追求知识。

京报网2021年4月18日《24岁病逝的北大才女,留下这篇打动无数人的《卖米》》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