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林:忆我的几位恩师

内地明星 2 0

本人平时是不善于动笔写文章的,前两天,手机微信接到李自立先生的约稿。突然萌生写东西的冲动,于是动笔记录一下我和我的几位恩师的往昔二三事。

那还是1984年,从蓝田县剧团刚考入现在的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之时,起初,以须生行当报考眉户团,因嗓子原因高音不够,没有考上。过了几天,又报考华剧团,结果还是没考上,当时我确实犯愁,这可咋办呀?因为那时秦腔团,有贠宗汉老师那个威名,所以考秦腔团简直就不敢想。苦思冥想,突然,我灵机一动,嗓子高音不够,要不,干脆考丑角行当,因为再不考就没有机会了,也只有秦腔团还没有报考。

就这样,我决定报名考秦腔团。第一次考试,考了一段表演唱。记得当时选了《打虎记》中李红眼的一段表演。结果是挑菜去了,捡了个南瓜——意外收获,初试通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蓝田文艺班学习期间,有一位启蒙老师叫李辅英,李辅英老师是原三意社辅字辈的,和王辅生、周辅国等大师都是同科。在蓝田文艺班,当时李辅英老师给我们排了好多本戏,其中就包括《打虎记》的本戏。在戏中,我扮演一个叫李红眼的丑角。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自己已经开始倒仓,须生戏唱不成了,所以改演丑角。这出戏,李辅英老师给我排练得非常扎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非常仔细精到。因此,考试通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必须感恩老师当时的严格教导和栽培,如果没有老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也就没有我徐松林的今天。

接着又到了复试。初试通过,这复试可咋办呀,当时又让我熬煎起来。

这里,必须提到一位恩师,段林菊老师。当时,我请段老师把我引荐到了李兴老师那里。段老师是我艺术人生中真正把我引进师门的老师。

徐松林与段林菊

大家都知道,李兴老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肯下功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他的表演风趣幽默,不落俗套,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塑造的人物形象清新、活泼、可爱,格调高雅。

李老师二话没说,就给我教授了一段《十五贯》中娄阿鼠逃跑的片段。经过李老师的认真辅导,辛苦传授,再加上自己也比较用心,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个片段的表演要领。往事已经过去多年,情景依旧历历在目,那时老师的精心传授,现在依旧受益匪浅,也是我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剧目之一。

人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虽然演唱和表演都已顺利通过,但接下来还有身段和架子功的考试。

徐松林与李兴

关键时刻,依然是段林菊老师。段老师又把我介绍给著名演员杭立文老师。也就是和王婉丽老师主演秦腔《清风亭》的老师。记得当时杭老师给我训练辅导了一套趟马。经过杭老师的辛勤指导,精心训练,果然,天遂人愿,第三关也顺利通过,终于进入了秦腔团。

当时秦腔团的业务团长是寇治德老师,考试通过就是由寇老师通知的我,我当即表示:“寇老师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我会认认真真干事,不要说演戏,就算让我拉大幕,我都会拉好。”可想我当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结婚也不过如此。

那天晚上,我高兴的在新城广场转了半夜,并大声高唱当时正火的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曲。“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第二天天不亮,急着起床去领录取通知书。

说到这里,我还要说起一位恩师,他就是眉户大家张新尚老师。

那还是在我艺术生涯最困难时期,高音上不去,须生戏唱不成。咋办呢?突发奇想,于是就言辞恳切地,试着给张新尚老师写了一封信,想拜他为师。没想到几天后,张老师竟然真的给我回信啦,张老师表示他愿意收我为徒。一霎时,我即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么大的艺术家能收我为徒;紧张的是,不敢进研究院的大门,看着每一个人都像是艺术家,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好奇崇拜。就这样,每当蓝田剧团放假,我就抓紧时间到西安,向张新尚老师请教学习科学发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嗓子明显有了好转。

1984年11月初,正式到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报到。这个时候,阎振俗老师已经退休,阎老师居住在戏曲研究院南家属院。我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去看望阎老师他老人家。并向阎老师学演戏,学做人,学戏曲理论知识。

徐松林与阎振俗

阎老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教诲名句是:“娃呀,你还年轻,抓紧学本事,艺多不压身,多看、多练、多演,拾到篮篮都是菜!”那时也没有举行真正意义上的拜师仪式,我愿学老师愿教,就这样,我们师徒之间,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师徒关系。阎老师先后给我教会了《教学》《杨三小》和口传剧本《黄先生看病》。如今恐怕只有我这里有该剧本,至今还保存在我的书架上。排过的戏当中,《杨三小》印象最为深刻。我当时租住在刁家村的一个居民房,没有排练场地,阎老师来给我说戏的时候,我们师徒二人就爬到二楼楼顶上排练。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从头至尾给我示范,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那时候很穷,记忆中,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请老师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现在掐指细算,老师去世已经三十余年,回想起来,真是今生的一个遗憾。

往昔如昨,如今,自己在艺术事业上也小有成就,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机会把这些帮助、栽培、扶持我的老师们一一记录下来,也是表达我深深谢意的一种方式。文章里,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我生命中的贵人,他们是蔡志诚老师,胡正友老师,张西园老师,杨荣荣老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松林与蔡志诚

很遗憾,我的老师有好多已不在人世,如今我能做的,就是用我毕生的艺术积累,回报社会,回报观众,多演戏,演好戏,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戏,给千家万户带去精美的精神食粮。同时,把老师们德艺双馨的精神发扬光大,让秦腔事业薪火相传,做好这一代的秦腔火炬手,把我所学到的艺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每一个的学生,这也是对老师和社会一种最好的回报吧。(作者:徐松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