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再惹争议,网友集体不买账:演员赚那么多,感动了谁

内地明星 11 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曾几何时,“感动中国”是平凡英雄的天下。

那个骑着破旧三轮车、默默资助贫困学生的白方礼老人,那个身患癌症却坚持义演的丛飞老人,他们的故事朴实无华,却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但是近些年,“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2024年的获奖名单中,奥运冠军张雨霏、著名演员牛犇,甚至还有一位名叫穆言灵的美国友人,人物评选结果一经公布,便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究竟什么是时候,“感动中国”的舞台,变得不再让人感动?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感动的?

【身份的转变】

细细梳理近几年的获奖名单,不难发现一个趋势:科学家、演员、运动员等社会精英逐渐成为了感动中国的主角。

在这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人们的目光似乎更容易被耀眼的成功光环所吸引,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善举,却常常被忽视在喧嚣的角落。

我们习惯了用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却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温暖人心的日常付出。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我们在追逐成功的路上,逐渐丧失了感受生活中细微温暖的能力。但是这种变化真的符合感动中国的初衷吗?

当奥运冠军张雨霏以一年60场比赛、20多块金牌的成绩入选时,许多网友表示不解:“作为运动员,这本就是她的本职工作啊,”

同样,老演员牛犇凭借一辈子的敬业演艺入选也引发了争议,有网友爆料,牛犇居住的是豪华养老公寓,到底是什么时候一个高收入、生活优渥的明星,需要我们这些普通人来感动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国人穆言灵的入选,作为一个外国友人,她的贡献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但促进文化交流的外国友人其实并不少,穆言灵是凭什么呢?

但其实,穆言灵的名字我们知之甚少,但是说起她的家族,却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例如她的公公穆蔼仁。

穆蔼仁

穆蔼仁曾经是美国飞虎队的成员之一,为了支持中国抗战,一生多次飞跃太平洋,来到中国,后来穆蔼仁的名字被镌刻在了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是第一个有此殊荣的外国人。

而穆言灵的一对儿女,一个叫“爱中”,一个叫爱华,意思就是“爱中华”,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热爱。

穆爱中与穆爱华

但即便是这样,“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标准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大相径庭,难道说,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已经悄然改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被各种新闻、八卦、热点填满,但仍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善举在网络上流传。

比如那些在社区里默默帮助孤寡老人的志愿者,冒着大雨坚持送货的快递员,他们的付出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的故事更能代表普通人的善良和坚守。

那些真正感动人心的平凡英雄去哪里了?

灾区中的战士

【被忽视的平凡英雄】

在喧嚣的城市一角,有一个名叫胡雷的中年男子,他从儿时便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不仅腿部落下了残疾,甚至还影响了说话的能力。

然而就是这样的他,从2008年开始,每天推着破旧的三轮车在街头巷尾穿梭,他是一名普通的拾荒者,但他的故事却远不普通。

十多年来,胡雷将自己靠卖废品、卖手工艺品,甚至还有善心人士给他捐的救助金,悉数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15年来,累计捐款已超过百万元。

可这样一位真正的平凡英雄,却始终未能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

胡雷并非孤例,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感动的真谛。

众所周知的白方礼老人,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用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多个贫困孩子上学。

然而他两次入选感动中国却两次落选,网友纷纷为其打抱不平,他感动了所有人,却感动不了“感动中国”的评委。

2005年,白方礼老人逝世,依旧没有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直到白方礼老人去世的三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

2012年,白方礼老人去世的第七年,他终于感动了评委们,终于登上了“感动中国”的舞台......

在娱乐圈中,也有默默奉献的明星,比如歌手韩红。

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不摆明星架子,常常深入偏远山区,为贫困儿童送去温暖,然而这样的善举却从未让她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

他们可能是尽职尽责的环卫工人,可能是热心助人的社区志愿者,也可能是任劳任怨的普通上班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善意和温暖,点亮着这个世界。

风雪中的抗疫志愿者

兰越峰、马晓磊、陈行甲、李玲、马翔宇……这些名字也许我们并不熟悉,但他们的感人事迹,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够惊天动地,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善良和坚守。

这些平凡英雄的事迹,为何无法获得“感动中国”这个看似伟大的荣誉?

风雪中的引路人

【回归初心】

“感动中国”的创办初衷,它本应是一盏明灯,照亮社会前行的道路,它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无数平凡人创造的伟大奇迹,然而这个初衷似乎正在慢慢淡化。

“感动中国”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至今大多数网友也不甚了解,尤其是近些年,感动评选人物的最终结果不尽人意。

大多数网友对此产生了质疑,并普遍反映自己并没有被感动到,不被感动的感动人物,真的有说服力吗?

更有网友神评论:总共就10个名额,演员和运动员就占了3个,这是在选感动中国还是在选娱乐圈风云人物啊?

如今,对于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既然是感动中国,是都应当将信息公开?是否应该将评选的信息公布于众?

而不是在所有的结果都已经尘埃落定之后,众网友才不得不接受所谓的“感动人物”。

要重塑感动中国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回归到最初的起点,去关注和发掘那些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感人故事。

与此同时,评选标准的制定也应该更加明确和合理,它不应过于看重名人效应和社会影响力,而应该把焦点放在事迹本身的感动价值上。

无论是震撼世界的壮举,还是默默温暖他人的小事,只要它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共鸣,激发我们向善的力量,就值得我们给予同等的尊重和赞颂。

有网友建议,可以设立不同类别的奖项,区分精英和普通人物,这样既能表彰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也能给予普通人应有的关注和肯定。

此外,感动中国还应该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可以考虑引入公众投票环节,让更多人参与到评选过程中来,同时,也应该公开评选标准和过程,以增强公信力。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感动中国还肩负着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它应该把那些真正感动人心的故事,变成全社会学习和传颂的榜样。

辛苦的疫情工作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热点分散,对那些讲述苦难的故事也开始感到腻烦,但我们不应忘记,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才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

当感动中国真正回归初心,成为普通人的舞台,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旗帜,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影响力。

生活中的感动

感动中国作为一个面向全民的评选,理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它应该让普通百姓更多地参与到评选过程中来,让他们的声音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

只有这样,评选结果才能真正反映民意,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结语】

感动中国,这四个字承载着太多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评选活动,更是一面映照社会价值观的镜子。

当我们质疑、争论,其实正是在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许,真正的感动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无论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还是在各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只要他们的事迹能够温暖人心、激励他人,就值得我们感动和学习。

杭州日报 2024-04-08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公布,俞鸿儒、张雨霏等在列》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 2024-06-24 《感动中国的美国“鼓岭之友”穆言灵:不是做客,而是回家》的报道

标签: 演员 胡雷 白方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