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珂学”又双叒叕更新了!
都是第一次做人,怎么独独叶珂出类拔萃?
她表示:我名字取自琼瑶剧!
叶珂
点开热搜,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这次叶珂女士抛出的“名字起源”说,不仅没能让网友买账,反而激起了千层浪,评论区堪称大型“珂学”研讨现场。
叶女士说,自己的名字来源于妈妈对琼瑶剧的热爱,甚至差点就成了“叶雪珂”。
这番言论乍一听,似乎还挺有故事性,仿佛能让人窥见叶女士家庭的文艺氛围。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眼尖的网友迅速指出,叶女士出生于1992年,而她口中的那部琼瑶剧1996年才被引进大陆。这时间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啊?
叶珂
一时间,网友们纷纷化身“时间管理大师”,开启了对叶女士“珂言珂语”的深度解读。
有人调侃,叶女士这是梦回1996,还有人建议她去看看《甄嬛传》,说不定就能喜提新名字“叶净白”。
“走进珂学”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春夏秋冬”,相关“考点”更是层出不穷。
从早期的“恋爱脑”发言,到后来的“带货翻车”,再到如今的“名字起源”说,叶女士贡献了不少网络热梗,也让“珂学”爱好者们过足了瘾。
网友评论
这还没完呢!
不可否认,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公众人物需要维持一定的曝光度才能保持自身的商业价值。
为了吸引粉丝、制造话题,他们需要在社交平台上经营自己的人设,分享自己的生活。
然而,当流量焦虑遇上网友的“火眼金睛”,这“人设”的经营就成了一门技术活。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一些公众人物会刻意打造完美人设,将自己包装成“学霸”、“励志典范”或是“人间清醒”。
叶珂视频评论区
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精心编辑的文字和照片,展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很少袒露真实的内心世界。
为了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一些公众人物会选择“放下身段”,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不惜自黑、自嘲,试图以此来博取好感。
显然,这门技术活,叶珂是没掌握明白,自然就造成了如今“过度包装”的弄巧成拙,让网友反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叶女士的“名字起源”说之所以被群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充满了漏洞。
这种“自编自导”的行为,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难免让网友对她的“人设”产生怀疑。
欺骗的后果就是被嘲笑...
你说这姐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图啥?
她叶珂就算是想给自己包装的高级点,也该找点聪明的说辞吧,这么玩心眼又被别人看出来,难怪被一些网友叫“绿茶”了。
网友评论
大小也是个在公众面前露脸的“人物”,还是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滴。
现在是媒体时代,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人“虎视眈眈”,任何或真或假的行为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引发信任危机。
与其费尽心思地编造故事,刻意维持完美人设,不如坦诚地做自己。
但是她“制造”热度的速度,坐火箭也赶不上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东人”的身份,再次将叶女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段蹩脚的粤语“秀”,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认同,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嘲讽和质疑。
网友们纷纷化身“语言学家”,对叶女士的粤语水平进行了“专业”的点评,评论区俨然变成了大型“打假”现场。
或许,在叶女士看来,宣称自己是“广东人”只是一种拉近与粉丝距离的方式,并没有恶意。
但问题在于,这种“身份认同”的建立,不应该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效应,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粉丝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网友评论
如果公众人物为了博取关注,随意编造个人信息,甚至不惜“伪造”自己的身份认同,那么,他们传递给粉丝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任何虚假的信息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当“人设”崩塌,当真相被揭露,公众人物将失去的,不仅仅是粉丝的信任,还有自身的信誉和价值。
她的名字是不是根据琼瑶剧起的不确定,但她真给自己演成了电视剧,续集一集又一集。
网友评论
社交媒体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互动。
用真诚的态度,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与粉丝建立起真正的连接,赢得粉丝的尊重和支持。
在叶女士的“珂学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真真假假,也见证了人设的“搭建”与“崩塌”。
或许,是时候放下“人设”,回归真实了。
否则,只能接着被网友当做下饭的笑话看了。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