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再次引发争议,网友集体不买账:演员赚那么多感动了谁

内地明星 1 0

文 |犽犽乐

编辑 | 犽犽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感动中国,十个人没一个感动我,我是不是太冷漠了?”

这句在网上疯传的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无数人,也敲响了“感动中国”这块金字招牌的警钟。

曾几何时,人们还会守在电视机前,为这些平凡英雄的壮举感动的热泪盈眶,可到了现在,面对着屏幕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实在是让人感动不起来。

别说是感动了,有些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给人的唯一感觉就是陌生,仿佛那份触动人心的力量,早已经不知道在何时消失殆尽了。

“感动中国”,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情感和记忆的名字,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偏离了它最初的航线。

那么,到底是现在的人们过于冷漠?还是现在早已经没有能够感动人心的普通人?

白方礼,一个蹬着三轮车,靠捡废品资助贫困学生的老人,感动了无数国人,他那佝偻的身影,撑起了无数孩子的求学梦,也撑起了“感动中国”的脊梁。

那时的“感动中国”,关注的是平凡人的故事,弘扬的是人性中的光辉,他们的事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人心也照亮了希望。

丛飞,一个身患癌症却依然坚持义演,用生命谱写大爱的歌手,他的故事,也曾让无数人泪流满面。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动中国”的舞台,逐渐被那些头顶光环的“成功人士”占据。

科学家、演员、运动员,甚至还有外国人,他们的成就固然值得肯定,但他们的事迹,却难以在普通人心中激起涟漪。

2023年的“感动中国”评选,无疑将这场争议推向了风口浪尖,奥运冠军张雨霏、表演艺术家牛犇等人的入选,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他们的成就确实令人敬佩,但他们本身就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认可,为什么还要放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

“难道只有这些‘高大上’的人物,才能代表‘感动中国’吗?”

网友的质疑,并非是对这些人物的否定,而是对“感动中国”评选标准的质疑,更是对“感动”二字的重新审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热点事件、娱乐八卦所分散,对那些讲述苦难、歌颂奉献的故事,似乎已经麻木。

而“感动中国”节目组,似乎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具社会影响力和话题性的“精英群体”,试图用他们的故事,来唤起大众的关注。

然而,这种包装过的感动,真的能够打动人心吗?

“感动”,它不应该是一种被精心策划、刻意宣传的“产品”,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

当“感动”变成了“感动营销”,当“感动中国”变成了“精英盛典”,它还能否担负起“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使命?

以上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24年4月9日“致敬向上的力量!他们是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评选标准的偏移,折射出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在一个追求效率、崇尚成功的时代,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成功学”的神话,而对那些来自平凡生活的感动,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成功”,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成就”,成了定义“感动”的标准。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奥运冠军、科学家、艺术家,这些站在聚光灯下,享受着鲜花和掌声的“成功人士”,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感动中国”的主角。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的故事,却显得遥不可及,难以产生共鸣。

人们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是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却依然心怀善念的普通人,是那些身处困境,却依然不放弃希望的普通人。

他们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高大上”,却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感动中国”评选,不应该是一场“精英的狂欢”,更不应该成为“成功学”的宣传工具。

它应该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那些来自平凡生活,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比如,疫情期间,那些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又或者是社区里那些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

大街小巷,那些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着的普通人,他们,才是人们身边最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感动中国”!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耀眼的头衔,却充满了爱与温暖,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感动中国”的评委们,请放下你们手中的“成功标准”,用心去感受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人群中的“无名英雄”吧!

毕竟真正的感动,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现如今,“感动中国”评选引发的争议其实也并非坏事,毕竟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感动”的意义,反思“感动中国”的价值所在。

“感动”,它不是一种被包装出来的商品,更不是一场“精英”的自娱自乐,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

还记得那位被网友称为“最美拾荒者”的胡雷吗?

他靠着捡拾废品维生,却将辛苦攒下的钱,捐给了那些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十几年来,他累计捐款超过百万,帮助了无数贫困家庭。

胡雷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份“微不足道”的坚持,这份不求回报的善良,深深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更看到了“感动”最本真的模样,“感动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感动,而是能够引发共鸣的感动。

人们需要的是那些来自平凡生活的故事,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共鸣中国”,一个能够让我们相信,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依然可以活出精彩,活出感动的“中国”

“感动中国”的评选,不应该仅仅是一场年度盛典,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引领。

它应该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去发现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去学习他们的精神,践行他们的行动。

当人们被那些平凡英雄的故事所感动时,更应该思考,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或许无法像白方礼老人那样,用一生去践行大爱,或许无法像胡雷那样,倾尽所有去帮助他人。

但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行动开始,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对陌生人报以真诚的微笑,为社区的环境卫生贡献一份力量等等。

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是一颗爱的种子,播撒在社会的土壤里,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

“感动中国”的评选,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但更重要的是人们要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让感动成为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用心去生活,用爱去对待身边的人时,那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真实的感动,让“感动中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感动中国”,这四个字,寄托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期盼,所以人们希望它能够回归最初的感动,关注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无名英雄,用真实感人的故事,唤醒大家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感动。

“感动中国”原本的意义,不就是让它变到“行动中国”嘛,只有让感动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才会让越多越多的加入其中,而不是一场盛会的开展。

在这个月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不少让人感动的普通人存在,有奋不顾身阻挡失控车辆的“白车侠”,也有不忍心自己母亲挨饿的二年级小男生。

这些令无数人感动的普通人,足以证明失去意义的仅仅是“感动中国”这个评选罢了。

标签: 演员 成功学 胡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