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朱学佳:“性别,在文本内外都不应成为限制”

内地明星 11 0

人物简介:

朱学佳,青年编剧,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编剧作品有《刺花的灯罩》《国子监风波》《幽灵岛》等。

■ 口述:朱学佳 《国子监风波》编剧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参观国子监时,看到一通汉白玉石碑上记述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遵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 其大致意思是,以前宋讷担任国子监祭酒时,学规十分严格,教出的学生很优秀;而后来的祭酒不严格执行学规,致使学风衰落。朱元璋要求今后师生严格执行学规,违反学规、诽谤师长、贴大字报的人会受到严厉惩罚,包括流放、处死等。这通碑文用通俗白话写成,而上面提到的被朱元璋盛赞且刻在碑文上得以流传的国子监祭酒宋讷究竟是何人?这不禁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查遍《明史》,关于宋讷有这样一段描述:“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讷陛辞,帝惊问,大怒,诛熂、文徵等,留讷如故。” 即明朝国子监助教金文徵等嫉妒宋讷,勾结吏部尚书余熂逼宋讷辞官。宋讷向朱元璋辞行,皇帝问明原因后非常愤怒,诛杀余熂和金文徵等人,留用了宋讷。可惜史书惜墨如金,让人不禁心生疑惑:为何一个九品官员要找到一个二品吏部尚书合谋构陷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长官?这到底是出于私交关系还是党派之争?这中间又经历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创作。

戏剧的创作虽然可以加入很多虚构情节,但我仍然希望《国子监风波》在历史的角度上能够经得起推敲。于是我参考了史料中关于国子监学规、制度等方面的资料,试图让藏于纸堆中的名字鲜活起来的同时,也让观众更加了解朱元璋的教育态度和明朝的教育理念,以史为鉴。

最终,我将场景锁定在国子监这一环境中,剧情围绕朱元璋、宋讷、金文徵和余熂四个人物展开。当我在完成剧本后,发现主人公都是男性。出于审美角度考虑,觉得如果舞台上能出现一位女性角色或许会更精彩。因此,我想到了马皇后。剧本中,马皇后会在朱元璋的梦境中登场。历史上,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变得孤独、多疑且独断专行。人性是复杂的,对于帝王更是如此,他身上既有着君王的杀伐决断,也有着马皇后宽厚仁慈的影子。由此,我和主创团队突发奇想,让“马皇后”来反串朱元璋,让权力掌握在女性手中,这未尝不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这种尝试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从主创人员到最初的观众,都没有感受到反串带来的违和感。朱元璋的饰演者王中女老师本身是戏曲演员,有着深厚的舞台功底,能够将朱元璋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反串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极为常见,中国向来有这样的文化基底。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充分展现出了智慧和力量。一个拥有权力的女性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观戏剧舞台上的女版朱元璋,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新,也是对女性力量的另一种诠释。性别,在文本内外都不应成为限制。

《国子监风波》是我的第一部原创作品,在此之前都是改编剧。虽然我是学习法学专业出身,但一直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是个资深戏剧爱好者。只是,看剧和创作完全是两回事。尤其是这一次为了使台词言简意赅、带有节奏韵律美并符合历史情境,我采用古白话撰写台词。但这样的台词是否会阻碍观众的理解,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经过反复考量,我们将一些含有重要信息的台词变成了白话,主要集中在国子监祭酒宋讷与学录金文徵的辩论场景中。这样的改动既兼顾了通俗性,又能使人物对白听起来富有节奏感,不会显得过于平淡。

《国子监风波》在今年获得2024棱镜MINI戏剧节“青年力量”奖是对我创作的一次肯定和鼓励,但对于公演我心中还是怀有忐忑。在最近的排练中,导演吴鹏飞、四位演员会和我进行交流,从观众体验出发,对剧本进行合理的修改,对台词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删减,使得剧中几位人物逐渐丰满起来。大家平等交流,取长补短。有趣的是,因为王中女老师不同于其他演员,她是京剧演员出身,其他演员会很好奇地向她请教京剧是如何排练的,京剧演出时麦克风戴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加韵的念白等等。整个排练过程非常愉快,也让我收获满满。不久后,这一版《国子监风波》即将公演,相信会为观众呈现一部精彩的“明朝职场风云录”。

标签: 编剧 朱学佳 宋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