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战士抬棺党旗护身,常宝华的地位有多高呢?隆重葬礼史无前例

内地明星 2 0

八名战士抬棺党旗护身,常宝华的地位有多高呢?隆重葬礼史无前例

2018年9月,相声界泰斗常宝华溘然长逝,享年88岁。这位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老艺术家,早已淡出大众视野。然而,他的葬礼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一时间的热议话题。八名威武的战士抬棺,鲜艳的党旗覆盖棺椁,这样的殊荣让人惊叹不已。冯巩、姜昆、郭达等半个文艺圈的名人纷纷到场,送这位老艺术家最后一程。如此隆重的葬礼,在相声界可谓史无前例。究竟是什么样的贡献,让常宝华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位相声大师神秇的面纱。

"常家"这个姓氏在相声界可谓是如雷贯耳。说起常家,不少人会立马想到"常宝堃"这个名字。没错,常宝堃正是常宝华的大哥,也是相声界的一代宗师。但是,常家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常家在相声界的地位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常家的祖先常德贵是清朝的一名翰林,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弃官从艺,开始说相声。从那时起,常家就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民国时期,常家已经成为了相声界的三大家族之一。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更是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相声剧场,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个年代,能有自己的剧场,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呢!

1930年,常宝华出生在这个相声世家。从小,他就耳濡目染,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常宝华并不是一帆风顺地走上相声之路的。

有一次,9岁的常宝华跟着父亲去剧场演出。台下观众们笑声不断,掌声雷动,小常宝华看得入了迷。演出结束后,他兴冲冲地跑到父亲面前,说:"爸爸,我也要学说相声!"

常连安听了,却皱起了眉头。他说:"说相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天天练功,还要学很多东西。你真的愿意吗?"

小常宝华拍着胸脯保证:"我愿意!我一定好好学!"

就这样,常宝华开始了他的相声学艺之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跟着父亲和哥哥们练功。有时候练得嗓子都哑了,还要继续。晚上,他还要背诵各种段子,学习历史、文学知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常宝华开始对这种生活产生了疑问。他看到同龄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而自己却要每天辛苦练功。有一天,13岁的常宝华鼓起勇气,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学相声了。我想去上学,将来当个科学家。"

常连安听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说:"孩子,你知道我们常家在相声界的地位吗?你知道我们家族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吗?"

常宝华低下了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常连安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们常家四代人里出了13位相声演员。你的大哥常宝堃已经是响当当的名角了。如果你不学相声,那我们家的传承怎么办?"

这番话让常宝华陷入了沉思。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一门手艺,更是在继承一个家族的荣耀和责任。

从那天起,常宝华对学习相声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再觉得练功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他开始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1943年,13岁的常宝华第一次登台演出。虽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他还是凭借扎实的功底,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次成功的演出,坚定了常宝华继续走相声之路的决心。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就在常宝华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51年,常宝华21岁,他最敬爱的大哥常宝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这个噩耗像晴天霹雳一样击中了常家。常宝华悲痛欲绝,但他也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大哥的遗志,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

从那时起,常宝华更加刻苦地钻研相声艺术。他不仅继承了常家的传统,还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他的相声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深受观众喜爱。

常宝华的成长故事,正是常家相声传承的缩影。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家族责任与个人理想交织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常家人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了他们为传承这门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1951年,常宝华怀着对大哥常宝堃的追思,毅然决定参军。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他的相声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宝华被分配到了海政文工团,这个特殊的环境为他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在军营里,他亲身体验了战士们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常宝华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慰问演出。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有一次,他正在为一群伤员表演,突然警报响起。大家匆忙进入防空洞,常宝华却坚持完成了他的表演。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相声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回国后,常宝华开始尝试将军营生活和相声艺术结合起来。1958年,他创作并演出了《水兵破迷信》,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作品讲述了一个新兵如何用科学知识打破旧习俗的故事,既幽默风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有一次,常宝华在演出结束后,一位老水兵走上前来,激动地说:"常同志,你这个相声说得太好了!我们连队里就有个新兵,和你说的一模一样。这下他可长记性了!"常宝华听后,深感自己的创作方向是正确的。

《水兵破迷信》的成功,为常宝华赢得了全军第一届曲艺会演的优秀奖。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才能的肯定,更是对军旅相声这一新兴形式的认可。

但常宝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继续深入生活,创作出了更多反映军营生活的作品。其中,《保卫西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4年,中国与越南在西沙群岛发生武装冲突。常宝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前线采风。在西沙,他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将士英勇保卫国土的场景,被深深震撼。

回到驻地后,常宝华夜以继日地创作,终于完成了《保卫西沙》这部作品。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解放军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当这部作品首次在军营里演出时,台下掌声雷动,许多战士热泪盈眶。

一位参与过西沙海战的老兵看完演出后说:"常老师,你这相声说得太好了!听着听着,我仿佛又回到了战场上。"这句话让常宝华倍感欣慰,他觉得自己的创作终于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保卫西沙》的成功,不仅为常宝华赢得了更高的赞誉,还为他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二等军功。这在相声演员中是极为罕见的。

常宝华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文革"期间,相声艺术一度被视为"封资修",常宝华也遭受了不少批评。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为日后的创作做准备。

改革开放后,常宝华的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他创作的《帽子工厂》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帽子工厂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既诙谐幽默,又充满哲理。

有一次,常宝华在北京的一个工厂演出《帽子工厂》。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工人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常老师,你这相声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我们厂子就是这么一步步改革过来的。"这样的反馈让常宝华感到,自己的创作真正接地气了。

从战地到舞台,常宝华的艺术之路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相声的"逗笑",而是将相声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军旅相声"。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相声的表现形式,也为相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常宝华曾说过:"相声不仅要让人笑,更要让人思考。"这句话既是他创作的宗旨,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从《水兵破迷信》到《保卫西沙》,再到《帽子工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相声艺术家的成长,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相声界,"师徒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常宝华作为相声界的泰斗,他的收徒标准和教学理念,以及与弟子们之间的故事,都成为了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

常宝华的收徒标准可谓是相当严格。他曾经说过:"要做我的徒弟,首先要有善良的品德,其次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最后才是相声的天赋。"这个标准在相声界可谓独树一帜。常宝华认为,相声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

1980年,一个名叫牛群的年轻人找到了常宝华,希望拜他为师。当时的牛群已经小有名气,但常宝华并没有立即答应。他让牛群先跟着自己学习一段时间,观察他的为人和学习态度。

有一次,常宝华带着牛群去农村演出。演出结束后,常宝华发现牛群主动帮助工作人员收拾舞台。这个细节让常宝华非常满意。他认为,一个好的相声演员不仅要会说相声,更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劳动。

经过半年的考察,常宝华终于正式收牛群为徒。在拜师仪式上,常宝华语重心长地对牛群说:"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但更是一门做人的艺术。你要记住,无论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牛群牢记师父的教诲,不仅在相声技艺上精进,更在为人处世上严格要求自己。后来,牛群和冯巩搭档,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成为了相声界的中坚力量。

常宝华的另一位著名弟子是郭德纲。1990年,年仅18岁的郭德纲慕名而来,希望拜常宝华为师。常宝华被郭德纲的才华所吸引,但他并没有立即收徒。他对郭德纲说:"你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先跟着我学习一段时间吧。"

郭德纲虚心接受了常宝华的建议。他每天跟随常宝华学习,从最基本的吐字发音开始练起。有一次,为了纠正郭德纲的某个发音,常宝华连续指导了三个小时,直到郭德纲完全掌握为止。

经过一年的学习,郭德纲的相声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常宝华终于正式收他为徒。在拜师仪式上,常宝华对郭德纲说:"相声是一门活的艺术,你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但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违背相声的本质。"

郭德纲牢记师父的教诲,在后来的创作中既保留了传统相声的精髓,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德云社"风格。

常宝华对弟子们的培养不仅限于相声技艺,还包括对整个相声事业的责任感。2000年,相声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许多相声演员转行或者改行。常宝华召集了所有的弟子,对他们说:"相声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

受到师父的鼓舞,郭德纲决定创办德云社,专门培养相声人才。常宝华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不仅为德云社提供了场地,还亲自为德云社的演员们授课。

然而,师徒关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05年,郭德纲因为一些言论引起了争议。有人建议常宝华与郭德纲划清界限,但常宝华却说:"徒弟犯了错,做师父的更要去关心和指导。"他私下找郭德纲谈心,指出了他的不足,同时也肯定了他的努力。

这种既严厉又慈爱的态度,让郭德纲深受感动。他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说:"师父的教诲,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相声演员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把相声说好,更要把相声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常宝华的教学理念也影响了他的其他弟子。他的弟子侯耀华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相声演员和导演。侯耀华曾说:"师父教导我们,相声不仅要会说,更要懂得创新。但创新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要让相声这门艺术与时俱进。"

常宝华对相声新秀的扶持和鼓励,不仅限于他的徒弟。只要是有才华的年轻人,他都会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一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相声演员在一次比赛中表现出色。常宝华当场称赞道:"这个孩子很有潜力,应该好好培养。"后来,在常宝华的推荐下,这个年轻人得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最终成为了相声界的新星。

常宝华与弟子们之间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一个大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展示了相声这门艺术的传承之道。在常宝华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们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更在品德和责任感上继承了师父的衣钵。这种师徒之情,成为了相声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宝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但他的影响力却从未消退。在他的晚年,常宝华经历了许多争议,同时也获得了众多荣誉,这些经历共同构成了这位相声泰斗晚年生活的独特画卷。

2000年初,一场关于相声艺术发展方向的争论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相声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加入更多现代元素;也有人坚持传统相声的纯粹性,反对过度创新。作为德高望重的相声大师,常宝华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一次相声艺术研讨会上,常宝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相声是活的艺术,它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变化不等于抛弃传统。我们要在保持相声本质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让相声焕发新的生机。"

这番话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常宝华的观点平衡了传统和创新,为相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也有人质疑,认为常宝华过于保守,不利于相声的现代化发展。

面对这些质疑,常宝华并没有动怒或者反驳。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质疑和争论是好事,这说明大家都在思考相声的未来。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讨论,而不是固执己见。"

2005年,一位年轻相声演员在演出中使用了一些争议性的段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批评。有人将矛头指向了常宝华,认为作为相声界的前辈,他没有尽到管教后辈的责任。

对此,常宝华公开表态:"相声演员确实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两个人的失误就否定整个相声界。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人,而不是简单地批评。"

他还主动联系了那位年轻演员,与他长谈了三个小时。后来,那位演员在公开场合表示,常老师的教导让他明白了作为一个相声演员的社会责任。

这件事后,常宝华开始更多地关注年轻相声演员的培养。他经常到各地的相声社团进行指导,为年轻人答疑解惑。有一次,他在北京某高校的相声社团做讲座,整整讲了四个小时,直到嗓子都哑了。学生们被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纷纷表示要以常老师为榜样,传承和发展相声艺术。

虽然面临着种种争议,但常宝华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却得到了广泛认可。2008年,他被授予"中国相声艺术终身成就奖"。在颁奖典礼上,常宝华说:"这个奖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为相声艺术奋斗了一辈子的所有同行。"

2010年,常宝华被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这个奖项不仅肯定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对他品德的认可。在领奖时,常宝华幽默地说:"我这一辈子说相声,就是想让大家笑笑。没想到还得了这么多奖,真是'说着说着就出名了'啊!"

晚年的常宝华虽然很少登台表演,但他始终关注着相声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在家中接见来访的相声演员,为他们出谋划策。有一次,一位年轻演员向他请教如何创作新段子,常宝华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要多观察生活,从身边的小事中找灵感。相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扎根于现实生活。"

2015年,已经85岁高龄的常宝华还参与了一部关于相声历史的纪录片的拍摄。在镜头前,他回顾了自己的相声生涯,也对相声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珍惜这份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常宝华晚年的生活,是一幅充满智慧和坚持的画卷。他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争议,以谦逊的姿态接受荣誉,始终不忘自己作为一个相声艺术家的责任。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整个相声界发展变迁的缩影。

2018年9月21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场规格极高的葬礼正在进行。八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抬着棺椁,鲜艳的党旗覆盖其上,庄严肃穆。这是常宝华同志的最后一程,也是相声界前所未有的隆重送别。

葬礼现场,冯巩、姜昆、郭达、蔡明等半个文艺圈的名人都来了。他们中有常宝华的弟子,有他的同事,更多的是受过他指点的后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痛和敬意。

当天,一个小插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常宝华的大弟子侯耀华在致悼词后,突然说道:"您这一辈子赢得了无数掌声,今天我们用掌声来为您送行!"说完,他带头鼓起掌来。现场一时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既有对大师的敬意,也有对相声艺术的热爱。

这一幕让人想起了1984年马季的葬礼。当时,相声界同样用掌声送别了这位大师。34年后,常宝华的葬礼再现这一幕,仿佛是一种传统的延续,也是对相声艺术生命力的肯定。

然而,这个举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在庄严的葬礼上鼓掌不太合适。对此,常宝华的孙子常远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爷爷生前最喜欢听掌声了。他常说,掌声是对艺术家最好的褒奖。用掌声送别他,我想他在天国一定会很高兴。"

葬礼上,文化部的领导发表了悼词,高度评价了常宝华对中国相声事业的贡献。他说:"常宝华同志一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为推动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离去,是中国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这样高规格的葬礼,在相声界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常宝华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待遇?

答案或许要从他的一生贡献说起。常宝华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个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水兵破迷信》《保卫西沙》等,将相声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开创了"军旅相声"这一新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常宝华在相声艺术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其中包括牛群、郭德纲等知名艺术家。他们在相声界的成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常宝华的最好纪念。

在葬礼现场,郭德纲哽咽着说:"没有常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不仅教会了我相声的技巧,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这番话道出了常宝华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师者的双重角色。

常宝华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相声艺术本质的坚守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许多相声演员为了迎合观众,开始演一些低俗的段子。但常宝华始终坚持,相声要"讽谏谐谑",要有社会责任感。他常说:"相声不仅要逗人笑,更要让人思考。"

这种坚持影响了整个相声界。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相声演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努力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常宝华为中国相声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葬礼结束后,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常宝华精神的热潮。许多艺术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常宝华艺术报国的精神,为繁荣中国文化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曲艺家协会还专门举办了一次"纪念常宝华同志暨相声艺术发展研讨会"。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常宝华的一生是中国相声发展史的缩影,他的艺术理念和精神值得永远传承。

常宝华的葬礼,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告别,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它反映了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也展现了相声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在常宝华离世后,他的弟子们开始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发展相声艺术。郭德纲的德云社继续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相声演员。牛群则致力于将相声引入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

常宝华的孙子常远虽然没有继续相声事业,但他在影视界的成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祖父精神的传承。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爷爷教导我,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我现在的every努力,都是为了实现爷爷的期望。"

如今,常宝华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仍在相声界熠熠生辉。每当舞台上响起观众的掌声,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常宝华温和的笑容。这掌声,是对艺术的赞美,也是对大师的永远怀念。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