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特型演员古月病逝,挽联长达6米,三百市民为他送行

内地明星 1 0

毛主席特型演员古月病逝,挽联长达6米,三百市民为他送行

2005年7月,广州市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数十名广州军区领导和300余名普通市民齐聚一堂,为一位逝者送行。令人惊讶的是,这场追悼会并非为某位高级军官或政要举行,而是为了一名演员——古月。

古月,这个名字或许对年轻一代有些陌生,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他就是荧幕上的"毛主席"。在长达27年的演艺生涯中,古月在84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毛泽东主席,被誉为"最神似毛主席"的特型演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将毛主席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的演员,为何会在去世后得到如此隆重的送别?他的人生经历有何特别之处?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成为了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在这场追悼会上,那条长达6米的挽联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1937年12月2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名叫胡诗学的男孩出生了。这个日子恰巧与毛泽东主席的生日相同,似乎命运早已为他安排了一条与伟人相关的人生轨迹。然而,胡诗学的童年并不顺遂。幼年时父母双亡,他被送进了孤儿院,在那里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光。

胡诗学长大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在部队里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文化干事。工作之余,胡诗学喜欢写作,并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古月"。这个名字源于他姓氏"胡"字的拆分,后来成为了他广为人知的艺名。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作为一名军人,古月也深感哀伤。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日子竟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在毛主席逝世后,中央领导人开始寻找能够在荧幕上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这项工作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亲自过问。然而,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都未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人选。

1979年的一天,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胡可带着一张照片来到叶剑英元帅面前。照片中的年轻人虽然穿着普通的军装,但眉宇之间却与毛主席有着惊人的相似。叶剑英看后大为惊喜,立即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耿飚调查此人的底细。

经过调查,这名年轻人正是在昆明军区担任文化干事的胡诗学,也就是后来的古月。叶剑英认为,这可能是上天赐予华夏大地的一份历史礼物,让他注定在荧幕上扮演那个活在人们心中的毛主席。

然而,当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胡可赶到昆明军区,将这个消息告诉古月时,古月和他的妻子都感到十分惊讶。古月当即表示:"我从来没有演过戏,担心自己演不好历史伟人,恐怕辜负了叶剑英元帅和全国人民的希望。"

胡可耐心地解释道:"叶剑英元帅看到你的照片时,说你和毛主席的眉宇最像。为了找一个特型演员,国家已经找了两年。如果你再不来演,那恐怕我们真的就没法在荧幕上看见毛主席了。"

听了这番话,古月内心激动万分,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鼓起勇气,答应了这个挑战。

古月被送往云南省话剧团进行化妆试验。当化妆师看到古月的那一刻,就不禁竖起大拇指说道:"您是我见过和毛主席最像的人,让我给您化个妆!"在化妆师的精心修饰下,一个活灵活现的"毛主席"出现在了镜子前。化妆师惊叹道:"像,真的太像了!"

新的照片很快送到了叶剑英那里。当叶剑英看到栩栩如生的毛主席仿佛就在眼前时,他坚定地对胡可说:"我觉得可以定下来了,让他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吧。"

就这样,古月踏上了演艺之路。1981年,他在电影《西安事变》中首次正式以毛主席的角色亮相银幕。然而,初次登台的古月因为紧张,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导演甚至曾责备他说:"这张脸怎么长在了你的身上!"

这次挫折并没有打倒古月。在妻子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开始刻苦钻研演技。1982年,在电影《四渡赤水》中,古月的表现有了明显进步,饰演毛主席的镜头也随之增多。

从此,古月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演艺道路。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塑造毛主席的银幕形象,成为了中国影视史上最著名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之一。

在获得了演绎毛主席角色的机会后,古月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明白,要真正塑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毛主席形象,仅仅依靠外貌相似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古月开始了一段艰苦而漫长的准备过程。

首先,古月投入大量时间研究毛主席的言行举止。他反复观看有关毛主席的历史影像资料,仔细揣摩毛主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从走路姿势到手势表情,力求做到精准还原。古月甚至请来了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请教毛主席的日常习惯和行为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古月发现毛主席有一个独特的习惯:说话时常常用右手食指点额头。这个细节虽然微小,却能让角色更加真实。从此,古月在饰演毛主席时总是不忘加入这个细节,为角色增添了几分生动和亲切。

除了动作神态,古月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语言表达的学习中。毛主席出生于湖南湘潭,说话带有浓重的湘音。为了完美复刻这种口音,古月多次前往湖南,深入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和湘潭等地。

在湖南期间,古月不仅与当地居民交谈,学习地道的湘音,还走访了毛主席故居,亲身体验毛主席成长的环境。他甚至主动与当地老人攀谈,听他们讲述关于年轻时代毛主席的轶事,以此来更深入地了解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和交流,古月的湘音越来越纯正,说起话来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湖南人。这种努力很快在他的表演中得到了体现。在1984年的电影《长征》中,古月饰演的毛主席不仅形象神似,连说话的腔调也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然而,古月并不满足于仅仅在外表和语音上相似。他深知,要真正演好毛主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领会毛主席的思想。为此,古月开始系统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和著作。

他购买了《毛泽东选集》等书籍,每天抽出时间阅读和研究。古月不仅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还经常做笔记,试图理解毛主席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他还特别关注毛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言论和决策,以便在演绎不同年龄段的毛主席时能够准确把握其思想变化。

古月的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很快得到了回报。在1989年的电视剧《开国大典》中,他饰演的毛主席不仅在外貌和语音上惟妙惟肖,更是在气质和思想深度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在演绎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的场景时,古月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领袖风范和思想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古月在塑造毛主席形象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例如,他发现毛主席常常穿着一种特制的中山装,这种服装的领子和普通中山装略有不同。为了在银幕上完美呈现这个细节,古月专门请人按照毛主席的服装样式定制了多套中山装。

此外,古月还特别关注毛主席的精神面貌。他注意到,即使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晚年,毛主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为了体现这一点,古月在饰演晚年毛主席时,总是刻意保持挺拔的身姿和坚毅的眼神,展现出一位伟人的坚强意志。

古月对角色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使他逐渐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最为神似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他不仅在外貌和言行上高度还原了毛主席的形象,更是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入理解,将这位伟人的精神气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银幕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月在毛主席特型演员这个角色上的造诣越来越深。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开始尝试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毛主席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形象。从年轻时代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期的运筹帷幄,再到晚年时的高瞻远瞩,古月都能够准确把握每个时期毛主席的特点,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毛泽东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月对毛主席这一角色的诠释越发纯熟。他不再仅仅停留在外表和言行的模仿上,而是开始深入探索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这种角色与演员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得古月的表演更加自然、真实,也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毛泽东形象。

1986年,古月参演了电影《大决战》。在这部影片中,他要饰演的是正处于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毛主席的心境,古月深入研究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还走访了当时参与过重大战役的老战士,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里毛主席的指挥风采。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要表现毛主席在指挥作战时的英明果断。为了准确把握这个场景,古月多次向导演和历史顾问请教,反复揣摩毛主席当时的心境和决策过程。最终,古月在镜头前展现出了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伟大统帅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1991年,古月接到了一个新的挑战——在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中饰演从青年到晚年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这部戏跨越了毛主席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古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他细致地研究了毛泽东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包括声音、举止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为了演好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古月甚至开始练习太极拳和书法,因为这些都是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所喜爱的活动。在演绎晚年毛泽东时,古月又特别注意表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睿智和坚毅。

这种对角色的全方位投入,使得古月在《开国领袖毛泽东》中的表现达到了新的高度。无论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还是运筹帷幄的中年毛泽东,抑或是高瞻远瞩的晚年毛泽东,古月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毛泽东一生的缩影。

随着对毛主席角色的不断深入,古月发现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国家大事,对政治和历史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古月也常常不自觉地模仿毛主席的一些习惯,比如早起读书、写毛笔字等。

这种角色与生活的融合,使得古月在演绎毛主席时更加得心应手。1993年,在电影《大转折》的拍摄现场,有一个镜头需要古月饰演的毛主席即兴发表讲话。导演原本准备了台词,但古月认为这些台词不够贴合毛主席的语言风格。于是,他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即兴发挥。

导演同意后,古月站在镜头前,以毛主席的口吻发表了一段即兴讲话。这段讲话不仅保留了毛主席的语言特点,还充分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古月的表现所震撼,纷纷表示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毛主席在发表讲话。

古月对毛主席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演绎,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1995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古月参与录制《毛泽东诗词》节目。在这个节目中,古月不仅要朗诵毛泽东的诗词,还要解读其中的含义。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古月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背景和内涵。他不仅要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深入了解毛泽东创作这些诗词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在节目中,古月以毛主席的口吻朗诵诗词,并进行解读,让观众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和深邃思想。

这种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使得古月在饰演毛主席时越发得心应手。无论是在正式的拍摄现场,还是在日常的采访中,古月都能自如地切换到"毛主席模式",展现出毛泽东的神韵和气质。

然而,古月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个角色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探索,力求在每一次的演绎中都能有新的突破和提升。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使得古月成为了中国影视界公认的最佳毛泽东扮演者,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立体、富有魅力的毛泽东形象。

随着对毛主席角色的不断深入,古月开始探索如何在保持角色本质的同时,为毛主席形象注入新的活力和多样性。这种创新和突破不仅体现在他的表演技巧上,也反映在他对毛主席形象的全新诠释中。

1997年,古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邀约——参演电视剧《毛泽东与杨开慧》。这部作品聚焦于毛泽东的早年生活,特别是他与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感情故事。这对古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他此前饰演的多是领袖形象的毛泽东,而这次则需要展现一个年轻热血、充满理想和爱情的毛泽东。

为了准确把握这个时期毛泽东的形象,古月深入研究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书信往来,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他甚至专门前往长沙,实地走访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在拍摄过程中,古月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激情、富有理想的青年毛泽东形象,特别是在表现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情时,古月的表演细腻入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光辉的毛泽东。

2000年,古月又接到了一个新的挑战——在电影《长征》中饰演长征时期的毛泽东。这个时期的毛泽东正处于事业的低谷,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为了准确把握这个时期毛泽东的状态,古月不仅研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专门走访了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地点,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古月深知其中的重要性。为了演好这场戏,他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反复揣摩毛泽东当时的心境和语气。在正式拍摄时,古月的表现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他不仅准确还原了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更是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展现出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坚定、自信的领袖形象。

2003年,古月参演了电视剧《大决战》,这部作品主要聚焦于解放战争时期。在这部剧中,古月需要展现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毛泽东形象。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个角色,古月深入研究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他还特别关注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之间的互动,力求在表演中展现出毛泽东的领袖魅力和统筹能力。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在接见前线将领时的场景。古月在这场戏中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不仅准确把握了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和举止,更是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眼神交流,展现出了一个睿智、果断的最高统帅形象。这场戏的成功,让古月对毛泽东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2005年,古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邀请——参与录制纪录片《毛泽东诗词》。这个项目要求古月不仅要朗诵毛泽东的诗词,还要以毛泽东的口吻解读这些诗词的含义。这对古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它需要他不仅要模仿毛泽东的外在形象,还要深入理解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古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不仅反复研读毛泽东的诗词集,还广泛阅读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评论。在录制过程中,古月的表现令人惊叹。他不仅准确把握了毛泽东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更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表情的细微变化,将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和深邃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008年,古月参演了电视剧《建国大业》,这部作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部剧中,古月需要展现一个在重大历史关头做出关键决策的毛泽东形象。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个角色,古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他特别关注毛泽东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决策过程,力求在表演中展现出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重要会议的场景。古月在这场戏中的表现堪称经典。他通过细腻的表情变化和精准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伟大领袖形象。这场戏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古月对毛泽东角色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作为演员的超高水准。

通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古月成功地突破了人们对毛泽东形象的固有印象,为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毛泽东形象的全方位诠释和升华。无论是年轻时代的热血青年,还是中年时期的军事统帅,抑或是晚年时的政治家,古月都能够准确把握每个时期毛泽东的特点,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富有魅力的毛泽东形象。

古月对毛泽东角色的深入诠释和创新演绎,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也对后辈演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表演艺术和敬业精神成为了许多年轻演员学习的榜样,而他对毛泽东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方法也为后来的演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010年,中央电视台筹备拍摄一部大型历史剧《建党伟业》,这部作品将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历史。剧组邀请古月担任艺术顾问,为年轻演员提供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古月不仅传授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向年轻演员们分享了如何深入理解和塑造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一次指导会上,古月特别强调了对历史背景的研究对塑造角色的重要性。他以自己饰演毛泽东的经历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研读历史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这种对角色的全面理解,让古月在表演时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年轻演员们听后受益匪浅,纷纷表示要学习古月的方法,深入研究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2012年,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开始筹备。剧组特意邀请古月担任表演指导,为饰演毛泽东的年轻演员提供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古月不仅传授了如何模仿毛泽东的外在特征,如语音语调、举止动作等,更重要的是,他向年轻演员分享了如何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

古月特别强调,饰演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模仿上,更要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动机。他以自己饰演长征时期的毛泽东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研究历史资料,理解毛泽东在面对重重困难时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这种深入的角色分析方法,让年轻演员对如何塑造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2014年,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表演人才,古月应邀在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一门特别课程——"历史人物塑造"。在这门课程中,古月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饰演毛泽东的经验和心得。他不仅讲解了具体的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向学生们传授了如何理解和诠释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课程中,古月特别强调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角色的敬畏。他告诉学生们,饰演历史人物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历史责任。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向观众展现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的本质。这种对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让许多学生受到了启发,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演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016年,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始筹备。剧组邀请古月担任艺术顾问,为整个剧组提供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古月不仅为饰演邓小平的演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还向整个剧组分享了如何塑造历史场景的经验。

古月特别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他以自己饰演毛泽东的经历为例,讲解了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表演上,也体现在道具、服装等方面。古月建议剧组要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这种对细节的追求,让整个剧组对如何塑造历史场景有了新的认识。

2018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电视台策划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历史的进程》。制作团队特意邀请古月担任艺术顾问,为整个项目提供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古月不仅为纪录片的整体构架提供了建议,还为如何展现历史人物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古月建议,在展现历史人物时,不应该将他们神化或简单化,而应该展现他们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他以自己饰演毛泽东的经历为例,讲解了如何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表现,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诠释,让纪录片的制作团队对如何展现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和指导,古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了众多后辈演员。他对毛泽东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诠释,为后来的演员树立了榜样。而他对历史的尊重、对角色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影响了整个演艺界对历史题材创作的态度。古月的艺术传承,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表演技巧上,更体现在他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和对历史责任的担当上。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员,成为中国影视界的宝贵财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