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新歌,而是因为他的演唱会和一个乐评人的“毒舌”评价。
一边是演唱会现场人山人海歌迷如痴如醉,另一边却是乐评人丁太升毫不留情地批评,直言刀郎的音乐“俗不可耐”。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这场关于刀郎音乐的“俗”与“不俗”的战争,再次将大众审美和精英评判推到了对立面。
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内观众席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热闹至极,整个场馆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氛围之中。舞台上的刀郎虽然身材已经有些发福,但歌声依然充满力量,每一句歌词都像一把利刃直插人心。
台下的观众形形色色,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又有风华正茂的小伙,更有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们伴随音乐轻声吟唱,眼中泪光闪烁,仿佛于刀郎的歌声中觅得了阔别已久的慰藉。
刀郎的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可能是因为他的歌调子简单又好听,歌词也挺容易懂的,虽然没有用什么高大上的词,但总能让人心里一动。
无论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还是《冲动的惩罚》,亦或是《西海情歌》,刀郎的每一首歌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情感。
他的歌里既有爱情的甜和苦,也有生活的不易和无常,还充满了对命运的不屈和对未来的期盼。
他以深情嗓音唱出普通人的喜乐哀愁,道尽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引发了一个时代的共鸣,深深触动众人心灵。
那时候网络歌曲特别火,像《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这些歌,曲调简单又洗脑,很快就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没多久大家就忘了。
刀郎之曲仿若一壶陈酿,初闻只觉寻常再听韵味渐浓,越品越觉其醇香迷人,丝丝缕缕皆入人心。
他的歌曲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
这或许也是刀郎的歌曲能够在众多网络歌曲中脱颖而出,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刀郎的歌声是时代的回响,是底层人民的心声,更是对生活、对爱情、对命运的真实写照。
他的歌或许称不上高雅,然而却极为真实,且极具感染力能深深触动人心,与歌迷们的狂热追捧大相径庭的,竟是乐评人丁太升的犀利批判,两者对比强烈令人瞩目。
丁太升毫不避讳地抨击刀郎之音乐,称其制作粗劣、欠专业,既缺艺术韵味歌词旋律亦显俗套,不过是迎合大众的低俗喜好。
他竟将刀郎的音乐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之类的网络歌曲等量齐观,认定刀郎音乐水平与这些网络歌曲相差无几,丁太升的“毒舌”评价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支持者觉得他勇敢地面对了“音乐品质下降”的问题,而批评者认为他以高高在上的态度看待大众文化,不够尊重普通人的审美。
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刚出来的时候,丁太升就公开说这首歌充满了个人看法,感觉像是在挑事。
央视公开表示《罗刹海市》这首歌并不是为了“复仇”,那种无根据的“复仇论”反而掩盖了这首歌的真实魅力。
这次丁太升又把刀郎当成了批评对象,说他的音乐太俗气,结果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丁太升的批评究竟是出于对音乐的“洁癖”,还是为了博取眼球的炒作?
或许于他内心的幽深处,始终秉持着对音乐的“高标准”要求不曾有丝毫懈怠,他笃信音乐理应追逐更高层次的艺术性与美感,绝非仅是迎合大众的偏好。
他会说刀郎的音乐做得不够好,是因为他认为做音乐应该更加用心和精细。他认为音乐作品应该更有文学性和艺术性,所以批评刀郎的歌词和旋律太俗气了。
不过丁太升的批评也反映出他审美观上的精英主义局限,他过度着眼于音乐的专业性与艺术性,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音乐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源自生活,也应该为生活服务,好的音乐不仅能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还要传递正能量,而不仅仅是追求完美的形式。
就在丁太升的“毒舌”评价引发争议的同时,央视等多家官方媒体却纷纷发声,力挺刀郎。央视在刀郎的新歌《花妖》推出后,找来了几位音乐学者发表看法,大家觉得这首歌情感非常哀伤动人,值得一探究竟。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多次为刀郎音乐发声正名,称其作品凸显了弱势群体的心声,能令人们在奋斗途中产生共鸣。
浙江文旅局还利用刀郎的作品为地方美景宣传,充分展现了其在民间文化和传统音乐复兴方面的重要性。
官方媒体的力挺无疑是对刀郎音乐的认同与激励,其彰显了刀郎在音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为他的艺术之路增添了动力。
这表明在官方看来,刀郎的音乐并非“俗不可耐”,而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刀郎的音乐深深扎根于民间,融入了很多民间音乐的元素,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官方媒体的支持,也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呼吁,鼓励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百花齐放。
尽管外界对刀郎争议不断,然而他始终低调为人,鲜少针对争议作出回应。对他来说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不需要多说也不需要证明。
53岁的刀郎,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他就像一位孤独的歌者,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唱出了时代的喜怒哀乐。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因为他已经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