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找余华商量《活着》的改编费,余华怒了:说好25000,想反悔没门!

内地明星 1 0

1993年,余华写小说一个月也挣不到400块钱,张艺谋却为其小说《活着》的版权支付了25000元定金。他害怕张艺谋会食言,着急的等着,没过多久,张艺谋就找他谈改编费的事。余华一听就生气了:“说好的25000,想反悔太晚了!”

1977年,全国高考刚刚恢复,17岁的余华“落榜”。他没有选择复读。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去了镇卫生院成为一名牙医。

余华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不想一辈子面对别人的嘴巴。这样的生活太无聊了。他平时喜欢趴在窗外,盯着对面的文化中心。从那里进进出出的人似乎都很悠闲,这让他感到羡慕,他也想去文化中心上班,可是文化中心上班有硬性要求,为了摆脱牙医的工作,他决定一边拔牙一边写作。这样的生活过了5年,23岁的他顺利进入县文化中心工作。有了自由创作的平台和环境,余华如鱼得水。进入文化中心后,余华的创作开始疯狂的输出了。

当时余华还在文化中心工作时认识了第一任妻子潘迎春。可惜两人因为性格不合而离婚。

离婚后,余华认识了第二任妻子陈虹,这时的余华已经去了北京,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创作生涯。

致力于写作的余华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变得一贫如洗。他被挤在北京一个只有九平米的房间里,一个月才挣400块钱。看到同时期的作家一个个都有了名作,余华也有些着急,他也想赚钱养家,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继续和他一起受苦。

他们贫穷的日子熬到了1993年,知名导演张艺谋看中了余华的作品《河边的错误》。而当时余华已经完成了《活着》的所有情节构思,只是还没有出版。两人一商量,张艺谋就直接决定把小说的影视版权定下来,给了余华一笔他想都没想过的巨款。是25000元现金,而且只是定金。

余华欣喜若狂,后来张艺谋的副导演来找余华谈费用问题。余华一开始很生气,觉得对方要反悔,就把他轰出去了。后来有人在电话里跟他说:“艺谋的意思是要双倍价钱。你觉得五万块钱可以吗?”就这样在1994年,由葛优、巩俐、姜武、郭涛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活着》,在海外上映,并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还获得了三项国际大奖!

因此,很多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张艺谋将福贵刻画成了一个遭受了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的小人物,最终“活着”成了他唯一的希望。原本家境殷实的他,因为赌博输光了所有的钱,让父亲很生气。之后,他彻底陷入了命运的残酷漩涡,相继失去了母亲、儿子和女儿,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这种苦难的滋味,让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深有体会,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触动,观众们都去购买了原著,发现余华的《活着》在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或攻击,而是来自于忍受,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快乐与痛苦,厌倦与平庸。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苦难是这本书的基调。

遭受苦难打击的福贵接受了生命的无常,绝不向苦难妥协,也没有被苦难压垮。他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他一生都在重复着悲剧和痛苦,却能面对过去,歌唱前进。

家珍的婚姻生活在苦水中煎熬,却收获了内心的愉悦,无论多苦,心里都有阳光。

凤霞珍惜她的家庭,热爱她的家人。即使她聋了,被人嘲笑,她还是善待这个世界。

《活着》这本书告诉你,苦是人生的常态。如果你陷在苦中,你的人生将黯然失色。如果你在苦中加一点糖,生活会更快乐一点。

其实从每个人出生开始,我们度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无限接近死亡。虽然每个人的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人生和经历。

“活到死”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我们要为自己而活,为活着而活;不要被路上的其他任何事或人,我们前进的脚步,独特的未来所耽误。

所以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无论你是满足还是沮丧,都要记住活着就好。当你的人生迷茫时,不妨看看余华的《活着》。作者用笔触刻画了鲜活的人物,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写照。

标签: 张艺谋 余华 活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