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流传着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如果大冰和杨洋同时掉进水里,你先选择救谁?”
这个问题的谜面,代表了互联网潮水的退去方向,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然而最近,想救大冰的人显然越来越多了。
仔细一看,互联网上的年轻人,居然都在排队给大冰道歉:
且不说向12个人道歉有多累。
要知道在此前,“冰学”已经是互联网三大显学之一,年轻人乐子集散地,同学聚会唯一话题:
虽然现在流行口碑反转,但是“洗白”的风,凭什么这么快就吹到了大冰?
待我仔细研究一番终于发现:
大冰,是一种时代的顺风车。
谁能想到呢,大冰的口碑逆转,最初是因为一颗西梅。
某个普普通通的晚上,大冰在普普通通地直播,他念起了一条普通的弹幕:
“善意的提醒不好吗?你怎么知道提醒是善意的?
就像刚刚有人要我别吃槟榔了,但我吃的,是西梅。”
接着他把黄金左脸凑近了镜头,举起了一颗西梅
这是大冰反败为胜的关键性战役,史称“西梅之战”。
这条切片火了以后,除了第一批“新冰蛋子”手里多了一张表情包之外,大冰的其他直播都被网友挖出,一一排在桌面上。
比如有一位父亲,抱怨孩子不结婚,大冰上来就是一套石破天惊:
“人又不是牲口,不是到了季节就应该被拉去配种。”
在连麦嘉宾“到年龄了就得结婚”、“又不是结不起”的问话中,大冰又使出几连问:
“不结婚违法吗?”
“你家有皇位继承吗?”
“他作为一个经济独立的个体,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事不干什么事。”
最后盖棺定论:“因为你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
有女儿在直播间上麦,讲了自己母亲曾经“自愿嫁来我们这里”,生了自己和弟弟之后离开、回到自己之前家庭里;
现在母亲回来探亲后离开,但是女儿不满意,因为“如果家里有个婆婆在,弟弟更好讨老婆”。
大冰老师立刻犀利地看穿了本质:
首先,你们付钱了,中介收钱了,她不是自愿,这叫拐卖。
女儿继续挣扎着控诉“她抛弃我了、作为女性我能理解但是不能接受”,大冰老师一脸正色、金口玉言:
“一个人被拐卖了,她不应该认命。”
“你和家人都在物化她,之前把她当作生育工具,后面把她当作可以让弟弟娶到媳妇的工具人。”
这时候弹幕一片义愤填膺,不过大冰老师也没有生气,倒是循循善诱:
“这么一个小老太太,你们别让她伤心。”
能说出这种话,已经不是普通背包客业余诗人禅宗弟子的水平了。
原本看笑话的人,基本上都抱着三分诧异四分赞许五分微妙,默默眯起了眼睛——
这种感觉就像你捏着鼻子准备吃一盘大肠,结果放进嘴里发现可口又美味,甚至吃完满嘴生香。
这时候,就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嘴里发出“啧啧”响声,委婉地赞一句:
“这男的,有点东西。”
此后,他的直播间,俨然已经成了赛博版大冰小屋。
连麦的有未成年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女孩,还有被家暴但大家都让他原谅的男孩,堪称普通人生活的万花筒。
曾经你想坐在大冰小屋里还得买瓶酒,现在天南海北的人来这里排队上麦,就等着大冰老师悬网线诊脉,做心灵马杀鸡。
有初中学历、家庭背景不好、眼看无路可走想要轻生的男孩,大半夜痛哭,大冰说“我给你指一条比这样更好的路”。
你眉头一皱,就当他马上要说没些“乖摸摸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类的无用鸡汤,结果他真指了条路:“你去当海员吧。”
接着,大冰从经济收益、心理状态、地理隔离角度一通分析,最后邀了一位评论区和小伙子一样在河南的朋友:“兄弟,你带他吃一碗羊肉烩面吧,麻烦你了。”
通人性得有点不可思议。
直播间是他的主场。
大冰老师一展身手,又是给要艺考的小孩讲了好几分钟的专业课,
又是给只有10万预算的装修人提供方案,
最神奇的,就是连麦的人说超过10句话,他就能听出发言者的籍贯,堪称赛博谛听。
这个时候有人突然回过神来:完了,好像人家真的懂……
而大冰最广为好评的片段,是一个自称“黑粉”的人,对大冰从连麦态度,到不等身的著作,再到表演型人格一通批判,而穿着西装的大冰老师只有一句话:
“你说得对。”
对此,他的理由是,如果人们在前面加上了“我感觉”三个字,那说任何话都是合理的,无论合不合实情……
至此已成艺术。
远看以为他是互联网最抽象的乐子人,仔细一看,艾马,又尊重人,又博学多识,又脾气不错,这不是人类高质量男性嘛!
于是,那些之前把大冰挂在嘴上、放在段子里的人,已经有点恍惚了:
“坏了,我之前为什么黑他来着?”
大冰,你坏多年以后,当我当起了新冰蛋子嘲笑曾经自己的时候,总是会回忆起那个第一次见到《乖,摸摸头》的下午。
不过即使有12个title,作家,也是大多数人认识大冰的第一重身份。
在大冰的书最火的时候,作家榜排名第三,版税高达1500万,拳打莫言、冯骥才,脚踢冯唐、张小娴。
只有刘慈欣和余华,能勉强在中文领域和大冰老师浅拼上一拼。
他红到在学校开“百校百城音乐会”,年轻人排起长队,就为了得到一本大冰的墨宝。
江湖流传,大冰老师的杰作人称“民谣文学”,融合了他个人的旅行经历、民间故事、人物传记和人生哲理。
乍一看还挺唬人。
〓“爷不认账,概不负责”
然而打开看两页就发现,字里行间不是那个,
就是这个。
在一群姑娘、理想、流浪的韵脚里,加上几百个回车键,甚至有认真拜读过的网友,总结过他的套路:
而就这样的书,他一共出了6本……
书写得如何我们不做评价,但是他堪称直播间剧本的鼻祖。
曾经,他和编辑的一段对话上过热搜,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他对新书反复自我砍价。
他将一本“42万字”“有史以来最厚的书”“不顾编辑的极力反对”“违背市场规律”地定价39块6。
在这段发言中,大冰极力展示着气概:
“我是小县城普通孩子,我知道买不起书的滋味。”
“谁爱当作家谁当去!”
然而看到这里,相信互联网还有记忆的网友,已经皱起了眉头:
“这个套路不是用过吗?我之前还感动过一次呢……”
要知道,消费者怕的不是东西烂,而是烂且名不副实,名不副实且玩套路,玩套路且火,火遍全世界且赚得盘满钵满。
所以,等到最新的《保重》出版、买到手的读者发现看了6本了怎么还是那个套路的时候,终于回过味儿来了:
大冰这玩意儿,好像真的不行。
因此,大家开始合订大冰的所作所为,进行为期一青春的一场延迟审判。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在封面上的12个title。
于是,大冰这个名字,成为了网友中姓名巴洛克主义的代名词;
一种自我膨胀的展示墙;
一种装腔作势、自我标榜的合订册……
随着大冰原教旨主义读者年岁逐渐增长,“看过大冰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赛博案底。
最后,就连被大冰捧为“不红天理难容”的赵雷,也尴尴尬尬地表示,大冰的书确实有虚构成分。
全完了。
遥想当年,我大冰作为山东主持一哥也算威震一方,后来背井离乡当作家,一炮而红、霸占作家排行榜top3,一时间洛阳纸贵,那是何等风光耀眼;
到如今,成败易变功业相反,到头来只剩一句:
如果不再出来走两步,大冰确实要成为一个注脚了。
其实发现自己重回观众视野,冰学渐渐小成规模以后,大冰从大理赛博复活了。
他开始直播摩旅骑行,后面改成了直播连麦。
不得不说,连麦这种形式,也给了他在纸页上无法拥有的解释的空间。
比如他说,所谓的“黄金左脸”是因为右耳朵聋了、听话必须把左脸凑到前面,那时候说黄金约等于粑粑,所以自嘲地称自己“黄金左脸”……
又例如那些title,是因为他当年北漂联系杂志社出书,结果大多杂志社都拒绝了他,唯一一个愿意出书的杂志社提出了条件,“得找自己身上的卖点”,于是大冰找了12个,书才能出了。
“我现在能卖出去了,我把这些也都删掉了。”
他变了。不装了。
虽然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因人而异,但是显然,大冰已经少了几分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
互联网上有个问题:“大冰的书不值得一看,但是你当年难道没有被感动过吗?”
满朝文武支吾不敢言——因为真的哭过。
大冰式文艺,其实是那个时期年轻人的终极幻想:
昏暗的小酒馆,暖黄色的光,画家帽抱着吉他的男孩,与天南地北的陌生人聚时相交欢,醒后在青旅各分散。
那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吗”的叙事场,诗与远方是年度热词,文艺青年还有市场,民谣也火得滚烫,这一切浓缩在小屋里。
在互联网发展的1.5版本,这些代表自由的“大冰式图景”,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模糊的、生活之外的、代表美好自由的幻想原点。
而大冰,恰恰赚的就是为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造梦,把符合人们想象的“远方”拉近到眼前的钱。
毕竟,谁不羡慕有钱有闲、有爱情有音乐、有酒有肉的生活呢?
彼时,大冰是一种时代的蜡像。
当然,这种向往是很短暂的。
因为只要社交媒体稍微发达一点,人们很快就会发现,青旅是穷游的,吉他是三脚猫的,文艺青年是又穷又装又骗炮的,鸡汤是没用的,远方是你到达后还要回家的。
啥也不是。
人们对这种“自由”祛魅后,大冰便成了幻象废墟下面的一片残影。
他的文字被鄙视,他的title被玩梗——
实际上,被嘲弄被调笑的,与其说是那些小蓝书,不如说是当年的自己;
被消解被淘汰的,与其说是大冰,不如说是那个时代。
不过大冰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很懂互联网。
他既不会给玩梗的网友发律师函,也不会高高仰着“没有义务分享”的头颅。
他发现自己被玩梗,就圆融地,以正在进行的时态,又流入了公众的视线里,开启了直播。
他有娱乐精神,愿意提自己争议,也愿意把自己当作素材,供大家解读——甚至说自己不带货。
套路褪色的年代,一个真诚的角色是容易让人们接受的。
而细看他那几个最出圈的名场面,其实也都踩上了现代社会最让人关注的议题:婚恋、原生家庭、失业、底层普通人……
在解读给建议时,他又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来了尊重他人、诚恳待人、并不爹味,这些符合时代主流的优质品质。
这些东西,足够让他“赛博翻案”了。
如果说之前的大冰小屋是文艺青年的避难所,那现在的赛博小屋就是普通人的告解墙。
他懂互联网,懂读者,更懂如何抓住时代。无论是之前那一个,还是现在这一个。
互联网从一个完整的大冰身上裁下了一些切片,不断拼凑我们欣赏、讨厌、再接受的样子,再反射出自己的影子。
透过他,我们看到了时代的波纹,和当年的自己。
大冰年轻过,我们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