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常山人⑱丨汪静渊:从艺术到学术,音符婉转谱写人生乐章

内地明星 2 0

常山地处钱塘江上游,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这当中有很多人士走出常山,是各自行业的精英翘楚,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常山人。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常山传媒集团联合开展“天南地北常山人”大型融媒活动,常山发布特推出专栏,带您了解无论坐标在何地,都深爱着常山这片土地的常山人。

今天的主人公是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编辑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汪静渊,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这段要拉得快一点,和前面的部分形成对比……”初秋的北京,艳阳里掠过一丝凉意。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中国传媒大学却已是“热火朝天”,各个学院都在为70周年校庆做准备,汪静渊所在的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也不例外。此刻,他刚结束上午的课程,正指导研一学生的大提琴演奏,该学生将参加当晚的建校70周年专场电影音乐会。

汪静渊指导学生大提琴演奏

巧的是,今年也是汪静渊在中国传媒大学执教10周年。

“回顾我整个求学、研究、教学的过程,梦想、勤奋、坚持也许是多次‘逆风翻盘’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音乐一定是那盏最重要的灯塔,让我在茫然分不清航向的时候有一个目标,可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灯塔’,让人生保有动力。”汪静渊感慨,向我们畅谈起了他的“人生乐章”。

qian

zou

7岁学完师范音乐教材的他,成了对外贸易中专生

1979年,汪静渊出生在常山县阁底乡湖头村杨家埠头。当时他的母亲是湖头中心小学民办教师,父亲则是溪口(现为青石镇)供销社杨家埠头分社职工,较为殷实的家庭加上父母的疼爱,汪静渊的童年显得“轻快而舒缓”。

“我的音乐启蒙是母亲给的。”5岁那年,母亲陈土英通过自学考取了衢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回湖头中心小学工作并兼任音乐教师。每次上音乐课,汪静渊便挤进教室,混在一群大孩子中,听母亲用学校唯一一架旧风琴弹奏歌曲,心中满是兴奋与好奇。

汪静渊和母亲陈土英翻看老照片

“音乐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一方面也有利于开发大脑,既然孩子有兴趣,就想试着让他学习起来。”陈土英说,在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自己就教他弹风琴,所用教材正是衢州师范学校的音乐课教材,“那套教材很综合,既有乐理知识又有练习曲、伴奏曲,本来想简单教一些曲子的演奏,没想到他只用了一年就全部学完了。”

7岁的孩子一年学完中专音乐教材,这让陈土英感到惊喜和意外。于是她又请了县城一位音乐教师辅导汪静渊,不料却在第一节课“摸底”时,因为“弹得很好,没什么可教了”而被拒绝。无奈的陈土英只好每日监督儿子练习弹琴,但年龄渐长的汪静渊逐渐对练琴这件事感到枯燥。直到他上初中,一家人搬回父亲的户籍地天马镇(现为天马街道),音乐与旧时光也被彻底“搬离”。

1994年,放弃就读高中的汪静渊怀揣着“赚大钱”的想法,报读了衢州广播电视中专常山分校对外贸易专业。原本以为一毕业就可以在大公司做生意,没想到2年后等来的招聘单位却是宁波一家娱乐城。“当时很迷茫,也很慌张,就一直在想,这真的是我想从事的职业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17岁的汪静渊反复叩问着自己,却一直没有答案。

突然,又是一阵琴声,惊醒了“梦中之人”……

qu

牧童吹响的短笛,震出了学海的音浪

“没有上过高中就想考大学,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当中专毕业的汪静渊提出考浙师大音乐系的想法时,亲戚朋友都摇头否定。

原来,就在汪静渊踌躇不定时,偶然一次路过让他听到了中专教学楼里传来的琴声。那是一曲《牧童短笛》,仿佛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召唤,汪静渊冲到音乐教室与弹琴之人聊了起来。得知弹琴的是一位音乐教师,而他正准备考音乐学院时,汪静渊眼前一亮,兴奋又期许。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