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的日子。
“光明的故事”推出视频专题“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提及了王蒙、田华、牛犇等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深受广大人民欢迎。(据10月14日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
十年间,中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背后离不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文艺创作之路。
那么,在这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究竟该怎么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家呢?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文艺创作的真谛。文艺家们首先不能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而应该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养分。正如90岁的老作家王蒙所言,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于生活,只有真正融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贴近人民、反映时代的好作品。
坚守初心,传递正向价值。新时代的文艺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艺术技艺,更要有一颗坚守初心的赤诚之心。用自己的作品传递正向价值,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演员李雪健、蓝天野、牛犇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守艺术底线,用心用情演绎每一个角色。新时代的文艺家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用作品传递正能量,为社会注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艺术家们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数字艺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也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新时代的文艺家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探索艺术的新境界。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而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同时,文艺家们还应该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正如,今年风靡世界、火出圈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创作团队,通过科技赋能激活古典文学,创新表达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作家梁晓声发文说,我们的文学遗产一经创新性地再现,会产生多么令人惊艳的风格;中国文艺的创新之路,正在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面前铺展开来,他们将担起文艺繁荣的重任,进一步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96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一往情深地说,“人民艺术家”她最看重“人民”两个字。几十年来,她始终恪守着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
新时代的文艺家们应该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用自己的作品为人民带来精神享受和文化滋养。应该关注人民的现实需求和精神追求,创作出符合人民口味、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
十年间,中国文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时代的文艺家们,要做生活的观察者与体验者、技术的探索者与融合者、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社会的责任者与担当者、心灵的抚慰者与启迪者。用自己的才华与热情,为这个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
新时代人民需要的文艺家,是那些能够扎根人民、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心系人民的人,是那些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讲述着这个时代的故事,传递着这个时代的声音。
只有这样的文艺家,才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为中国的文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