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一个曾经在中国音乐界、影视界、网络界都有一定影响力的跨界人物,如今却成了一个被全网封杀的笑话。他的作品被下架,他的社交账号被冻结,他的图书馆被关闭,他的名声被毁。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他在过去几年里发表了一系列争议言论,触碰了中国网民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强烈的反感和抵制。
高晓松的争议言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他在自己主持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中,经常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歪曲和贬低,对美国和日本进行吹捧和美化。他不仅对中国的四大发明、古田会议、台湾问题等敏感话题进行否定和抹黑他甚至在节目中公开宣称自己是美国籍,并且曾经投票支持奥巴马。
高晓松的这些言论不仅违背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民族情感,也违背了历史的真相和客观事实。他不顾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和纳粹分子的深切仇恨,不顾中国人民对台湾问题和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不顾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和尊重。他用自己肤浅而偏颇的观点,误导和欺骗了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高晓松的争议言论并没有逃过中国网民的眼睛。他在网络上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和批评。有些网友指出了他言论中的逻辑漏洞和历史错误,有些网友揭露了他背后的政治动机和利益关系,有些网友直接用辱骂和讽刺来回应他。高晓松也没有收敛自己的言行,反而与网友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他不但没有道歉和改正,还用嘲讽和挑衅来回击网友。他甚至在一次直播活动中被网友骂到“落荒而逃”,引发了轩然大波。
高晓松的争议言论最终引起了中国官方机构的注意。2021年8月28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长文,罗列并反驳了高晓松在节目中发表的多个历史解读言论,并批评他抹黑历史文化,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私货”,并斥其“包藏祸心”。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标志着高晓松的争议言论已经触及了中国的底线和红线。
在这篇文章发布后,高晓松遭到了全网的封杀。他的节目《晓松奇谈》被各大网络平台下架,他的微博账号被冻结,他的图书馆晓书馆北京分馆宣布暂时闭馆。他的名声也被彻底毁掉,成了中国网民的笑柄和耻辱。他曾经在音乐界、影视界、网络界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都被他自己的争议言论抵消了。
醉驾入狱:法律的公正与社会的关注
2011年5月9日晚上10点左右,高晓松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大街附近驾驶英菲尼迪牌小型越野客车,因醉酒而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四车追尾,三人受伤。事发后,高晓松在现场等待处理,后被警方刑事拘留。经司法鉴定,高晓松血液内酒精含量为243.04mg/100ml,已达到醉酒驾驶的标准。
这起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肇事者是知名音乐人高晓松,更因为这是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生效后,第一位因醉酒驾驶而面临审判的名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3这意味着醉酒驾驶已经从行政处罚升级为刑事处罚,最高可判处6个月拘役,并吊销驾照5年。
5月17日,高晓松醉驾案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中,高晓松的律师对血液检测结果提出质疑,认为有程序上的瑕疵。但高晓松打断律师发言,表示完全认罪。随后,律师称希望法庭不要因为高晓松是公众人物而从重处罚。高再次打断律师发言,表示“我相信法律的公正。”最终,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高晓松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这一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严肃,也符合社会的期待和要求。高晓松醉酒驾驶的行为不仅危害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也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规定。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法院对他的判决,既考虑了他的认罪态度和赔偿情况,也考虑了他的血液酒精含量和造成的后果,是一种合理的量刑。这一判决也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醉驾的危害和后果,增强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结语
高晓松的悲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而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尊重历史真相和民族情感,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任何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歪曲和贬低,对美国和日本进行吹捧和美化的言论,都是不可容忍的。任何对中国人民进行误导和欺骗,对中国国家进行损害和侮辱的言论,都是不可原谅的。任何因为个人利益和政治动机而发表争议言论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我们要用理性和智慧来辨别和抵制这些言论,用正义和力量来惩治和制止这些言论,用爱国和自豪来捍卫和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