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网红发的作品很多,甚至很勤奋,每天都发,却并不一定能吸引到大量粉丝。究其原因,是这些网红的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任何的创新意义,也就不能吸引粉丝了。
做菜的网红经常发做菜的视频,发的视频很多,做的菜样数也很多,却弄得套路几乎一致。除了采集菜的过程,就是做菜的过程。采集菜的过程大同小异,不是到自己家地里去摘菜,就是到别人家地里去摘菜,有时候到大棚里去摘菜,有时候到街上去买菜,可供发挥的场所并不多,可供发挥的台词也不多,很容易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菜的采集场所就那么几个地方,台词也就那么几句,只不过菜的品种发生了变化而已,却并不能搞什么创新,也不能吸引粉丝的关注。倘若粉丝只是看到了一次采集的过程,还觉得新鲜,倘若接连看下去,就会感觉大同小异,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做菜的网红注意的是做菜的过程,似乎按照食谱来做,要让粉丝们跟着学做菜,本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做菜的过程中要喊出一些响亮的口号,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似乎可以充满正能量。但他们做菜的过程仍然有了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大多是把菜炒一下,放入各种调料,再放纯净水煮一下,再次放入调料,然后出锅。不管是炒白菜还是炖肉,都有这样的过程。虽然菜谱上的菜很多,但做法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做菜的网红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问题,只是购买很多食材,却没有变着法地做,而是换了做菜的食材,换了做菜的工具,做菜的过程却表现出单一化的趋势,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样的作品发布的再多也是徒劳的,只是增添一些短视频垃圾,却并不能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
唱歌的主播也是如此,只是变换了歌曲,却往往忽略了唱歌的声调。表演风格没有太多的变化,表现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没有创新性,不能吸引大量粉丝。他们理解的创新性和做菜的网红理解的创新性是一样的,只是变化了不同的地点,变化了不同的歌曲内容,唱法却出奇地一致。就像做菜的网红变换了采集菜的地点,变换了做菜的工具一样,做菜的手法大同小异,没有太多的变化。用乐器表演的网红也是一样,搞打假的网红也是一样,大多发了很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作品。他们理解的创新是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表现为环境和工具的创新,而方法没有创新,当然就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不会拥有太多的粉丝了。发的作品多,并不是创新;网红换了衣服,并不是创新;网红在不同的地点发作品,不是创新;网红换了工具表演,也不是创新。需要搞方法上的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创新。或者说是内容上的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创新。
网红发的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和自媒体平台的大数据计算有关系。自媒体平台的大数据计算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会统计网红发的作品数量,统计网红的粉丝数量,统计粉丝的活跃度,甚至还要对粉丝进行兴趣分类,给网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只要网红每天都发作品,就会被大数据捕获,会被推荐,吸引更多的粉丝。倘若网红断更了,很长时间不发作品,粉丝的活跃度就会下降,或者说不会被自媒体平台推荐,也就逐渐“失宠”了。以前发过的作品并不会被推荐出来,也不会吸引很多粉丝。自媒体平台的算法就是要网红不断发新作品,不断给网红分配一些流量。网红发的作品不在多,只要每天发一个就可以。当然有的网红一气发好几个作品,算是一种爆发式的增长,很容易吸引很多粉丝,等到粉丝积攒到一定的数量,网红就可以直播带货了,实现流量变现。如此一来,在自媒体平台的刺激下,网红会持续发作品,让所谓新的作品获得平台推荐,吸引更多的粉丝。
很多网红本身素质不高,读书不多,只是发某一领域的作品,要搞某一些方面的直播,却往往弄得千篇一律,创新性不足。但网红并没有觉察到这种现象,而是持续发布作品,目的只是吸引大量的粉丝,聚攒流量,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更不是为了启迪人生。即便是一些读书类的网红,也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他们发布的作品内容大多一致,讲的道理也没有太多的新意,甚至只是从古代修身养性的书本上截取一段,进行讲解,却不能算作原创。一些评价社会现象的网红也是如此,只是评价一些热点新闻,蹭流量,却没有针砭时弊,也没有评到点子上。似乎他们绕着权贵的利益走,不会把权贵掺杂进去,而是说普通人的不是。有一个卖口红发家的网红,把眉笔卖到了天价。当粉丝指责他眉笔卖得贵的时候,他一味回避指责,反而斥责粉丝们不够努力,挣钱不多,才买不起天价的眉笔。
一个普通人变成了资本家,眼光和视角就会发生变化,思想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即便他们发了一些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作品,也仍然会引发大量粉丝围观。或许自媒体平台就是鱼龙混杂的地方,很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作品成批量制作,成批量出现,也就给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洗脑效应,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以至于互联网上一群低学历、低素质、无底线的人成了声音的主流,推崇一些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所谓作品,却大大限制了创新能力,也产生了新的洗脑效应。当然这种现象和媒体的审核有关系,和自媒体平台的资本运作有关系,却不是很多有思想的人能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