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真|他把笑声洒满人间——相声大师马季的故事

内地明星 3 0

他把笑声洒满人间

——相声大师马季的故事

作者 信 真

我的家乡天津宝坁真可谓人杰地灵。这里出了许多名家名人。相声大师马季就是其中的一位。

中年马季

丹桂飘香,秋天来了,它满载着爽朗的开怀笑声来了。这笑声带着沁人心扉的诗意,传遍了广袤大地;这笑声带着泥土芬芳传遍了宝坻城乡,让2024年宝坻的这个9月,更加浓墨重彩,惹人瞩目。

日前,我拜谒瞻仰了位于宝坻城区的马季艺术馆。艺术馆坐落在银练路小学校园的显著位置,整个装饰格局典雅含蓄,将马季先生生前使用的实物、经典光盘、相声著作、书法墨宝、近300幅珍贵照片和身后家乡人民传承发展他的艺德艺术,举办的《马季从艺50年曲艺晚会》、出版新书《马季生前与身后》、成立马季艺术研究会、开播电视栏目《马季相声会》、创建“马季杯”等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活动影像,分故园回望、结缘相声、盛世新星、感怀生活、再攀高峰、薪火相传、致敬大师等7个部分组成。串联成马季先生波澜壮阔、守候相声的艺术人生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年马季与相声大师侯宝林

谁能想象,曾经叱咤曲坛的相声泰斗,也曾有过一段寂寥清贫的童年?谁又能想到,活跃在舞台上的"快乐老矣",私底下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至情至性?这,就是相声大师马季的跌宕人生。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8月2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马季出生。祖籍天津宝坻,中国相声演员,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

马季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中八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马季很小就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一家相声馆,从此被相声艺术深深吸引。

只要有空,他就会偷偷溜去听相声。梦想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悄悄发芽。为了学习相声,马季考入新华书店发行所工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声书籍,工余时间就模仿着写段子、练包袱,逗得周围人捧腹大笑。渐渐地,他在身边人的鼓励下,开始参加各种相声比赛。

1956年,是马季命运的转折点。他参加了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表演自创相声《都不怨我》,博得满堂喝彩,一举斩获一等奖。侯宝林等几位相声大师争相夺徒,最后商议由各位名家轮流教授马季。

从此,马季进入北京广播团工作,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茁壮成长。他继承前辈的传统,却又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作品从他手中诞生:《画像》《新桃花源》《打篮球》......马季渐渐成长为叱咤曲坛的相声泰斗。

事业蒸蒸日上时,爱情也悄然而至。马季在文工团团长焦乃积的撮合下,结识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东北姑娘于波。于波不仅貌美,还有一副好嗓子。虽然年龄差异不小,但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情网。

马季与妻子于波

1967年,马季与于波喜结连理。次年,于波生下爱子马东。从此,小小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马季事业家庭两得意,于波则全心支持丈夫,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堪称郎才女貌的佳话。

然而,人生难得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马季的健康每况愈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接踵而至。1987年,马季在家突发心梗,当时儿子马东正在国外留学,家中只有于波一人。她手足无措,又怕又急,好在抢救及时,马季转危为安。

从此,于波成了马季的"专职保姆"。她严格控制马季的饮食,坚持领他锻炼身体,事无巨细地照料着这个敏感脆弱的艺术家。马季也变得愈发依恋于波,经常撒娇耍赖,像个孩子。夫妻俩相互扶持,风雨同舟,把平淡的生活过出了浪漫的味道。

然而,天妒英才。2006年,马季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享年72岁。他刚刚获得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正值事业巅峰。马季的英年早逝,震惊曲坛,悲痛万分的于波更是晕倒在医院。等她醒来,就哭喊着要见马季最后一面,却被告知为时已晚。

儿子马东陪伴在母亲身边,强忍悲痛,操持父亲的后事。马季的徒弟们也赶来,帮衬料理。唯独于波,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甚至没能出席爱人的葬礼。或许,连死亡也无法切断这对恩爱夫妻的深深羁绊。

马季走了,留下于波一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她不愿搬离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固执地守着,仿佛马季随时会推门而入。她常常一个人翻看两人的旧照,泪眼朦胧中,恍惚看到马季还在身边,笑着逗她开心。

儿子马东经常来看望母亲,开导安慰她。儿媳和孙女也常来陪伴,给予慰藉。在家人的关爱下,于波的心情渐渐平复。她开始学会用追忆的目光,去缅怀那段艰难而温馨的岁月。

马季在春节晚会上表演小品《宇宙牌香烟》

2023年,是马季90岁冥寿。此时,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位叱咤风云的相声泰斗?又有多少人知晓,在他的背后,有一个痴情守候17载的妻子?岁月带走了容颜的美丽,带不走爱的忠贞。马季和于波的爱情,已然成为一段佳话,流芳百世。

马季和于波的人生,看似平凡,实则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贫苦燃起梦想,爱情融入事业,患难见真情。马季用相声,书写了时代的欢笑;于波用坚守,诠释了爱情的意义。

人生漫长,能遇到一个懂你的灵魂伴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正如马季常说的那句话:"我这一辈子,无论人前人后,都亏欠她良多。"爱,原来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即便生死两隔,爱也永远都在。

1956年初,马季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表演了一段讽刺相声《都不怨我》,凭借该作品获得全国冠军,并由此被侯宝林、刘宝瑞看中,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说唱团安排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为其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马季自此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并推出了自己正式的相声处女作《打篮球》。

马季和弟子在春晚上表演群口相声《五官争功》

此后几十年,马季多次登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国人民带来欢乐。如1984年春晚表演了相声《宇宙牌香烟》、1987年春晚表演了群口相声《五官争功》、1996年春晚表演了相声《老少乐》等。

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

1957年,马季为何对侯宝林说:我不想在团里了,我想回去当营业员。

马季曾经说过一句比较有争议的话:“我太喜欢相声了,但是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

马季在他的《一生守候》那本书的封底上还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心里话,我说出来了,我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是我还是要说。”

马季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他几十年的切身体会。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马季刚刚从新华书店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不久,他就想逃离说唱团。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了,马季好不容易调到专业院团,怎么还想回去当营业员?

马季小时候是在北京的西皇城根小学读书,上四年级的时候,他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相声。

当时马季的班长吴常坤和相声常家是亲戚,吴常坤就带着马季到西单商场旁边的北京启明茶社听相声。

马季第一次接触相声就被迷住了,那些在台上演出精彩段子的相声名家也成了他少年时期的偶像。

从那以后,马季就经常让班长带他去启明茶社听相声。马季不但认真听,还把相声台词都记在心里,没人的时候他还经常自己说给自己听。

1947年,马季的父亲因病去世,马季只能辍学,到上海一家织造厂当学徒。老板有一个收音机,里面经常播放刘宝瑞等人的相声。老板晚上回家了,收音机就成了马季等人的宝贝,他天天听到半夜。

上海解放后,马季又回到北京上初中三年级,并且成了学校宣传队的成员,经常上台表演节目,偶尔也说相声。1951年,马季通过考试,成了新华书店的一名营业员。马季有宣传特长,是单位的宣传骨干。马季还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迎秋茶社听相声、学相声。

1956年,马季和搭档代表北京印刷系统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队伍特意邀请刘宝瑞、郭全宝为他们辅导了半个月。

马季和搭档凭借相声《都不怨我》,获得了汇演的一等奖。

表演结束后,侯宝林找到马季,笑眯眯地问:“搞专业你愿意不愿意?”

马季当时没敢说话,但他心里还是非常愿意的。

一个月后,也就是1956年7月1日,马季成了中央广播说唱团的相声演员,当时他才22岁。

侯宝林、刘宝瑞先后找到马季,想收他为徒。马季当然是欣喜若狂,可高兴之余,他不知道应该拜谁为师,两位可都是相声名家。

最后,还是团领导作出决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都是马季到的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

在四位名师的精心传授下,马季的相声技艺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可马季在学习、表演之余,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马季当初的第一选择是煤矿文工团,因为那里年轻人多,还有个篮球队,马季喜欢打篮球,所以他想去煤矿文工团。

煤矿文工团也要招马季,却被中央广播说唱团捷足先登了。

马季进入广播说唱团之后,还一直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这个马季,他可不想来咱们团……”

马季进团以后,就负责给各个办公室打水,他提着几个暖壶去锅炉房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前辈,马季恭恭敬敬地冲着老前辈点了点头,然后规规矩矩地问好:“您来了。”

老前辈并没有搭理马季,径直走了,然后到各个屋子说马季不懂礼貌,就知道点点头,跟茶馆伙计似的。

当时团里老艺人特别多,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脾气比较大,有的经常跟年轻人摆架子、闹别扭,马季只能默默承受。

有一次,一个领导当面表扬马季学习刻苦,年轻有为,将来准错不了。

旁边一个女前辈当即就冲领导说:“年轻算什么,我们当初比他还刻苦!”

马季看着她嗤之以鼻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可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假装没听见。

这一系列的事情,给马季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马季在烦恼之余,就找到侯宝林,向他倾诉一番,然后说道:“侯老师,我真的不想在团里待了,我还想回新华书店上班,那里没有这么多事。”

侯宝林慢条斯理地说:“马季,慢慢来。咱团里老艺人多,他们沾染的都是原来老毛病,社会地位突然提高了,他们也不适应,就有些倚老卖老了,你得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慢慢改。你呢,也慢慢习惯……”

马季不敢再说什么,只能退了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马季发现老艺人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上班时一人一杯茶,散散漫漫;老艺人平时开玩笑,总喜欢说一些粗俗的东西;有的老艺人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大吵大闹,让年轻人难以接受。

马季实在受不了了,就找到分管说唱团的领导徐曙,向他哭诉了一番,请求他把自己还调回新华书店。

徐曙耐心地听完了马季的哭诉,笑着说道:“先洗洗脸,洗完了就过去了。人心啊,有时就跟脸一样,有灰了就得先洗洗。”

马季洗完脸,又坐了下来,徐曙问道:“马季,你是党员,是环境改造你,还是你改造环境?你想回新华书店?你这是临阵脱逃,我告诉你,不行!你要记住,挫折和议论正是考验你的时候,就看你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徐曙说完,直接下了逐客令:“就这样,你回去吧。” 从领导办公室回来以后,马季就想通了。

从那以后,马季制定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计划,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让自己有空闲时间去想杂事,而是全身心地学习相声……

2004年,马季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了“告别演出”。2006年,马季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因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

马季的英年早逝,震惊曲坛,悲痛万分的于波更是晕倒在医院。等她醒来,就哭喊着要见马季最后一面,却被告知为时已晚。

马季艺术馆,这座小学校园里的相声艺术殿堂,不仅让这笑的芬芳,近距离地浸润着孩子们的童心花蕊,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更会吸引八方来客,拜谒瞻仰新中国一代相声大师的无限风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每个人的心田……

天津宝坻~马季艺术馆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标签: 相声 马季 大师
 

外部推荐